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射者中,弈者胜 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B.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C.晓雾将歇 歇:消散 D.五色交辉 辉:光彩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儿开放而散发出微弱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荫。
B.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上的野味,胡乱地摆放在前面,原来是太守在宴请百姓。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D.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甲文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乙文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体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B.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同是写山水,甲文用“蔚然而深秀”写山之“秀”,用“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现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的气势。乙文用“高峰入云”写山之“高”,用“清流见底”表现水清水净的特点。
C.甲乙两文体裁不同,表现的主旨也不同。甲文是一篇“记”,突出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回复朋友的一封书信,表达的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D.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凝练生动的特点。甲文的“翼然临于泉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和态势。乙文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笔洗练,从时空两方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组卷:26引用:2难度:0.7
二、对比阅读
-
2.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甲】题目“渡荆门送别”的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都描写了壮阔、奇丽之景。
B.【甲】【乙】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C.【甲】【乙】都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情。
D.【甲】【乙】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
(4)选出【甲】【乙】中任一画线句,结合其加点词,分析其妙处。组卷:115引用:3难度:0.4 -
3.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甲】文题目“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义。
①四时俱备
②晦明变化者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对【甲】【乙】两文中四时之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抓住了各自的景物特点。
C.【甲】文中四时之景在于不变,而【乙】文中的景在于变。
D.【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领悟美景后的自豪。组卷:27引用:4难度:0.6 -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鄣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注:①鄣:zhāng。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 真知灼见 视而不见 B.与其奇者 与日俱增 与世无争 C.晓雾将歇 将功补过 行将就木 D.与其奇者 出奇制胜 不足为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4)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组卷:92引用:3难度:0.6 -
5.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怀民亦未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组卷:7引用:1难度:0.5 -
6.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诗夜游》,回答以下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 (辉映) B.念无与为乐者 (想念) C.晓雾将歇 (消散)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A.自康乐以来/以我酌油知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C.相与步于庭中/山门圮于河
D.念无与为乐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对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的乱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下列对于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月色之美”。
B.甲文以感慨收束,愉悦之情、自豪之感溢于言表;乙文以议论结尾,直抒胸臆,于净明快。
C.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
D.乙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组卷:41引用:2难度:0.6 -
7.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多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正确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萎靡、衰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C.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D.怀民亦未寝:睡觉; 月色入户:窗户。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土共同赞叹的啊。)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晨昏冬夏四个时间段都是存在的啊。)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覆盖着水中交错的藻、荇。)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3)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是
A.《答谢中书书》虽然仅有六十余字,却括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如山水相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声响的动静结合之美。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写到承天寺见到张怀民,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显得紧凑、简洁。
C.作者遵循“欲睡一一起行一一寻张怀民一一相与步于中庭一一绘景一一抒怀”的思路,行文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承天寺”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作者游览在空明澄澈、亦幻亦真、藻荇交横的水边庭院,书写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组卷:12引用:1难度:0.6 -
8.阅读下列(甲)(乙)两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吴均《与施从事⑤书》)[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连接。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会有所感悟。信足:信步,漫步。荡累:消除烦恼。颐物:流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散赏:自由欣赏。⑤施从事: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一处)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沉鳞竞跃
③春罗被径
④风雨如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4)(乙)文是如何写景的?
(5)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组卷:25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列(甲)(乙)两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王命急宣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哀转久绝
④四时俱备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上面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说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甲)(乙)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12引用:1难度:0.6 -
10.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吴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右溪①记(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③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⑤香草,以裨⑥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②营溪:谓营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③抵:击拍。④俾:使。⑤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⑥裨: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
③悉皆怪石(
④此溪若在山野(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4)“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点?组卷:24引用:1难度:0.6 -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批注一]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批注三]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⑦。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⑧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舫(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嘉名:美名。⑧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积累)
(1)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临长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复乃为嗟叹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悲日月之遂往 D.山川之美 悼吾年之不留
(2)(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批注二和批注三。
批注一: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
批注二:
批注三:
(悟情)
(3)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组卷:16引用:2难度:0.6 -
1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词语。
①晓雾将歇
②能与其奇者
③任意东西
④窥谷忘反
(2)把语段【甲】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甲】文中“乱”和“竞”颇有特点,请体会两字的妙处。
(4)两文写景时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作者运用这一手法有何效果。组卷:37引用:4难度:0.7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古来共谈
②五色交辉
③四时俱备
④夕日欲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甲】文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4)【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组卷:27引用:2难度:0.6
三、课内阅读
-
3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后从仰察、俯视两种视角,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静的描写。
D.本文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水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组卷:6引用:1难度:0.9 -
40.阅读《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见曦月 曦:太阳。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欣赏。 C.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 D.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A.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B.清荣峻茂。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B.《三峡》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之景。
C.《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同时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组卷:19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