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洋县等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戏曲创演也迎来一派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戏曲评论紧跟舞台实践,直面新时代、新格局,在总结引领、批评建言中推动着戏曲艺术发展。的确,好的评论关系着当代戏曲价值的重建和审美的升华;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它既不能自外于戏剧,也不能放弃戏曲自身的美学追求,要尊重剧种的多样性、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当前,戏曲评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一是以“主创说”代替“作品说”。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通常会把对于创作的预期形成详细阐述,比如,表达何种主题,人物关系如何架构,舞台美术及灯光、服装化妆呈现何种效果等。这种用作前期宣传或作品导赏的“主创说”往往替剧中人物、情节走向“说话”,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一旦二度创作不尽完善,难免就有“说的比唱的好听”之嫌。综观戏曲评论领域,将宣传与评论画等号,把“作者说”等同于“作品说”的情况常常发生,甚至主创圈子、作品选材等也时常左右评论者的独立判断。二是让“文学性”先于“场上性”。大多数评论家在谈及某一作品时,多会关注剧本文学方面的优劣得失、题旨内涵和人物塑造层面是否生动、深刻,但对于音乐形象及表演技艺、行当特性等不加重视,长此以往,显然会对戏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须知,戏曲首先是“场上之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次,大剧种与小剧种、京剧与地方戏等,都有各不相同的声腔音乐特点与表演范式,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就当前戏曲音乐创作而言,小剧种音乐歌舞化、大剧种音乐京昆化等趋向突出,亟须专业化评论跟进……对于上述现象,都需要从理论评论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不仅要提出问题、引起关注,还要研究、探索破题发展路径。
          那么,在人人皆可评论的时代,面对剧种与剧团繁多、样貌各不相同的戏曲艺术,评论如何作为?
          首先,对于评论者来说,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审美判断。一方面,要了解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充足的戏剧、戏曲知识及正确的前沿理念、观念,累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观剧体验;另一方面,基于广博的储备、专业的认知,还应形成客观的、不偏狭的独立认知,从而对“这一个”作品由表及里、对症下药,知道哪些是无需较真的细枝末节,哪些是关乎作品好坏的重大关节。其次,还要通过优秀的戏曲评论,唤起业界对于传统价值尤其是“场上之曲”“场上之技”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绝非“另起高楼”,像京剧的一些现代经典剧目创作都曾面向传统找手段,并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汲取,从而形成了新传统、成就了新经典。同时,作为“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舞台样式,戏曲除文本外。音乐、表演、服装、上下场等都是其舞台艺术领域的关键环节,它们集中体现为演员身上的“活儿”。并以此架构起舞台文本与观众体验之间的桥梁。
          现阶段,我们不能因为现实题材创作占据多数,就可以贴上“生活化”标签,对戏曲的舞台技法不加重视,这也导致了有的演员认为练功与否无关紧要。对于传统的、场上的认知,戏曲评论必须合理引导、有所作为,否则,容易让创作表演者走向误区,甚至将影响戏曲行业的整体生态。
    (摘编自孙丛丛《戏曲评论不能忽视舞台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创作中“主创说”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各种预设容易使人陷入先入为主的判断;干扰左右评论者的判断。
    B.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面向传统,汲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营养,形成新传统、成就新经典。
    C.戏曲是“无动不舞、无声不歇”的舞台样式,戏曲评论者应唤起业内对“场上之曲”“场上之技”的重视。
    D.现在,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占据了多数,“生活化”的内容使演员与观众间距离更近,练功已不太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戏曲繁荣引出戏曲评论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戏曲评论的作用,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直面当前戏曲评论中值得反思的现象,析成因,剖危害,明方向,层层深入展开论述。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行文,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在表达上注重修饰词的使用,语言严谨,如使用“当前”“一些”“绝非”等词,使文章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戏曲评论关系着当代戏曲价值的重建和审美的升华,为此评论者既要坚持对戏曲自身的美学追求,更要接受西方戏曲的相关理念。
    B.当前戏曲评论领域存在投资方左右评论者独立判断的情况,其实,戏曲评论不是戏曲创作的附庸,而是理性指导下的再创作过程。
    C.目前的一些戏曲评论中表现出“文学性”先于“场上性”倾向,是因为过于看重戏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的特性,势必影响戏曲的发展。
    D.戏曲评论者应当具备戏曲理论知识,掌握评论方法,还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以避免戏曲评论流于泛泛而谈的观感。

    组卷:1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很早就受到一些寒冷地区民众的喜爱,一些世界级的冰雪运动赛事在冬季奥运会之前就已经形成传统,但是和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的创立,最开始并没有那么顺利。
          20世纪初,花样滑冰和冰球被分别列入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并引起观众极大兴趣。但是,在炎炎夏日进行冬季项目的比赛,这在当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花样滑冰和冰球的比赛只能提前到4月份举行,这就使得当时举办一届夏季奥运会整个时间能长达5个月。
          鉴于此,顾拜旦首次提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成功举办,自此开启冬奥会历史。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第24届冬奥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运动员将在中国竞逐109枚金牌的最终归属。
    (摘编自《冬奥会起源:谁第一个提出举办冬奥会?》)      材料二:
          据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介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此外,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在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国家体育场“鸟巢”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今已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的体育场馆。从夏奥到冬奥,科技助力“双奥场馆”完成华丽转身。
          吴远彬表示,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与建设实现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契合,被称为“雪如意”,既体现了体育建筑的动感,又凸显了中国文化元素。
          绿色是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理念之一。喻红说,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目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色电力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了绿电供应。
          据介绍,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是冬奥史上首次大规模应用该项技术,同时还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至40%。
          此外,喻红介绍,5G信号已覆盖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为超高清视频、智能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云转播、云转播5G背包、8K高清转播车等技术和设备都将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转播中,为全球观众呈现精彩的冬奥赛事。
          喻红说,期待运动员在冬奥会的比赛中有精彩的表现,也期待这些技术成果能提供更好的赛时服务,更期待支持奥运会筹办和举办的技术,在赛后能够服务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为冰雪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冰场、雪场和运动装备。
    (摘编自《走近冬奥,大批科技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      材料三:
          从1990年亚运会,到2008年夏奥会,再到2022年冬奥会,长长的32年,一座城市与三届大型体育盛会交汇。这背后浓缩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着眼未来的中国。
          正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其中就包括为“双奥之城”的出现做了最好的铺垫。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使用25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北京赛区12个场馆中有11个场馆为2008年的奥运遗产,这些场馆经过改造后承担冬奥比赛任务。比如鸟巢用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由“水立方”变身的“冰立方”用于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则用于女子冰球的比赛,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场馆只有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原有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很显然,北京冬奥讲究简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这届冬奥盛会的办赛水准——事实上,北京冬奥是至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公开表示北京冬奥非常成功。巴赫还着意提到,“北京冬奥的闭环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这是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最有效的体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冬季奥运会之前,冰雪运动并没有形成规模盛大的体育赛事,冬季奥运会的创立并不像夏季奥运会那样顺利。
    B.顾拜旦首次提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法国在1924年首次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启了冬奥会的新篇章。
    C.北京冬奥会因其影响力远超1990年的亚运会、2008年的夏奥会,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高度赞赏。
    D.“冰丝带”作为此次冬奥唯一新建场馆,减少了屋面用钢量,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样滑冰和冰球原先是属于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但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两个项目的比赛只能提前举行,这拉长了夏季奥运会的时间。
    B.“雪如意”的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吉祥饰物“如意”,它既体现了体育建筑的动感,又有中国文化元素,实现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C.北京冬奥会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此次冬奥会采取闭环管理的方式,有效的防疫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着重介绍了北京冬奥会“节俭办赛”的理念,此次冬奥会继承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许多场馆是由先前的场馆改造而成的。
    (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北京冬奥会“科技奥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以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以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进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鳞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观众起初的察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2)“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3)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组卷:13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供宇航员居住的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和载人飞船同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类的飞天梦,①
     
    ?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②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站。③
     
    ,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阅读语段内容,谈谈“空间站”的优点。
    (3)文中画波浪线句是个长句,请将它改为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组卷:5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鲁迅译著书目》
          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参加以“古人、今人、后人”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活动。
          要求:选好文句,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