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中山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根据提示,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诗传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诗文也给我们带来思考,正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⑦组卷:25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春节的中国仍是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作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作“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 甲。它窜 ①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 huī ②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 乙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的过年习俗。另一种说法是,丙。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
②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
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③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④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组卷:24引用:1难度:0.6
二、阅读(70分)
-
3.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设问点题,在一问一答中,写出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首联“秋”字既点明季节,又勾起人们的思乡愁思,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C.“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巴山之水灌满秋池的夜雨景象。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诗人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
(2)这首诗是诗人滞留巴蜀时所作,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166引用:6难度:0.5
二、阅读(70分)
-
9.名著阅读。
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
选段中师徒一行西行至何处?果子敲落后为何找寻无踪影?行者怒推果树后,又是如何让果树复活的?组卷:118引用:9难度:0.7
三、写作(60分)
-
10.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组卷:116引用:19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