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8 0:0:2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文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事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至今还只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可以的。
    C.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C.“大河无水小河干”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孩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对局势的悲观情绪。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满。
    C.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节能契合形象,“环指大家”“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意在一一叮嘱,有相约为证、当面立誓的意味,绝不背弃祖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路面不堪重负;同时一语双关表现一个民族在呻吟、喘息。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触觉相结合,刻画很有画面感。
    D.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日军侵略空袭时,“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就属于“面”的描写。
    (3)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洞,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延安窑洞,令人心怀敬畏与敬仰,光芒如初,根深蒂固。生长在黄土高原延安大地皱褶山坳里的窑洞,贫寒又温润的延安窑洞,曾养育了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圣地、是催生新中国的摇篮。窑洞背靠高山,脚踩大地,深深楔入黄土,坚固牢靠,岿然不动,令我肃然起敬,心灵撼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住在延安的窑洞里,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到中央党校学习的一些领导干部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蒋介石现在比我们住得阔气,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①___?全国人民都不听他的。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看不起窑洞。现在,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②_____。
          是啊,住处的土洋、高低、新旧,不代表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与威望;③_____,倒是决定了这所房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延安的窑洞所以是革命的,首先是因为窑洞里住的是革命者。就连我这个没住过延安窑洞的沂蒙后代,想一想革命先辈在延安窑洞度过的峥嵘岁月,心头也会涌起一股暖流,热乎乎的。
    (1)请参照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另选对象,仿写句子。要求字数句式相近,手法相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②清代禁烟第一人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④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三强说:“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