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发布:2024/8/11 6:0: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

    组卷:8引用:9难度:0.6
  • 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按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也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这说明商朝(  )

    组卷:8引用:3难度:0.7
  • 3.在先秦文献中,“母弟”一般是指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只有诸侯的“母弟”才被称为“弟”,异母弟则被称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

    组卷:72引用:7难度:0.7
  • 4.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国维意在说明,西周通过“新建”诸国(  )

    组卷:8引用:5难度:0.6
  • 5.《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居为……”,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组卷:15引用:13难度:0.5
  • 6.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这一做法(  )

    组卷:6引用:3难度:0.5
  • 7.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组卷:48引用:22难度:0.5
  • 8.《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商鞅据此将秦国原来的爵制发展为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  )

    组卷:8引用:8难度:0.7
  • 9.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早年曾流亡各国寻求庇护,在重耳及其随从造访一系列同姓诸侯国时,各国卿士均特地强调晋国祖先与这些同姓诸侯国的祖先在家族谱系中的地位关系。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10.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  )

    组卷:36引用:42难度:0.6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两题,共40分)

  •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期间89年。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组卷:1引用:6难度:0.5
  •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组卷:11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