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1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速魂阵里下功夫”。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的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D.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新诗只有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
C.虽然新诗已经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好诗”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红烛啊!你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
D.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1难度:0.3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小题,满分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是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村子里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梨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有删节)
文本二:
纪念
孙犁 黎明,我放了报警的第一枪。真的来了,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立刻就接了火。敌人靠堤坡掩护着包围村庄,我们一班人上到小鸭家的屋顶上。
敌人冲着小屋射击,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我在屋顶上喊:“小鸭,趴到地下去,不要在炕上!”小鸭叫道:“纪同志,不要叫敌人攻进来呀!”
一直打到吃饭的时候,子弹不住从窗子里打进去,我非常担心,我喊:“小鸭,躺在炕沿底下,不要抬头。”
“不要管我们,管你打仗吧!”她母亲说。我们见小鸭在一边吃吃的发笑。
听见我们的枪声密了,小鸭就高兴的喊:“纪同志,你看看来的那些王八里面有陈宝三的儿子没有?他是回来夺我们的园子的!”
我说:“小鸭,放心吧,他回不来。”
太阳走的那样慢,可是也过晌午了。我有些饿,渴的更难受,很想喝点水,我喊着问:“小鸭,你们水缸里有水没有?”“我看看去!”是她母亲的声音。
“爬着去呀!”
我听见她在外间屋里掀瓮盖的声音。“唉呀,怎么一点也没有了,小鸭这孩子。我昨天叫你提水,怎么没提呀!”“不是爹来信了吗,我就没顾的去提。”小鸭说。
“你们渴的厉害吗?”母亲问。
“渴的厉害!”我失望地说,“没有就算了,快趴下吧!”我紧紧盯着堤坡上的敌人,我也看见了园子中间那一眼小甜水井,辘辘架就在那放着,辘辘绳还在井口上摇摆。我想,能有个什么管子通到我这里来就好了,痛痛快快喝它两口,那井水多么甜呀!
房门吱的一声响,小鸭的娘提着昨天买来的新柳罐,从屋里爬出来,我急忙压低嗓子喊:“大嫂,不要去,快回来!”
“不要紧,”她轻轻说,爬到井边去,把柳罐挂到井绳上,迅速地绞起了一罐水,当敌人发觉,冲着她连开三枪,她已经连跑带爬提进屋来。
“兔崽子们,你们打不着我!”她喘着气连笑带骂。“用刺刀掏个小窟窿吧!”她向我们喊。我从屋里系上一小罐水,小鸭还嘻嘻地笑着叫我系上一包干粮,她说:“吃了,喝了,要好好的顶着呀。”
这水是多么甜,多么解渴。我要喝一口水,她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我大声说:“小鸭,我们就要冲锋了!”(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一句中的“又”字表明浅花多次给丈夫送饭,流露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支持。
B.“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运用外貌描写,交代浅花即将生产的情况,为后文做铺垫。
C.敌人包围村民,虐待村民,要求村民交出新卯,但是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敌人的图谋落空。
D.小说采用全知叙述,把敌人的动向,青年人的反击等情节都清楚地告诉读者,便于读者掌握整个故事情节。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还乡队贪婪凶残的本性,也表现了“我”对还乡队的憎恶。
B.“我们”在小鸭家的房顶与敌人战斗,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
C.“我”口渴了就喊着向小鸭要水喝,在得知水缸里没有水时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可见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D.文章结尾处写水甜,既写出“我”口渴后喝到水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百姓无私的帮助的感动和感激。
(3)同为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浅花和小鸭娘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一标题“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小题,满分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①
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②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诗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华诗词中那些历史的感喟,那些生命的忧思,那些美好的记录,都感动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如今,在崭新的时代,作为青少年的你,对于中国的诗词之美,有过怎样的体验?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诗词之美的?你觉得我们自身该怎么做,才能将中华诗词之美发扬光大?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