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4 5: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就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蒋坎帅《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材料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研究特别是对其悲剧命运认识的过于政治化,使人们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按“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自嗟”有自我埋怨之意,这就表明曹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东风”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这一处喻指家长,还有几处也颇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要算七十回咏柳絮词那节,而且黛玉和宝两人的词中都涉及了“东风”,而态度却大不一样。黛玉的《唐多令》:“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的“嫁”从柳絮而言尚可与“婚嫁”相通,实际上就是“交给”或“托付”之意;而喻人则显然不能喻指“婚嫁”,因为黛玉并未嫁给宝玉。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这首词表现了黛玉对于贾府家长们的不满:林家将黛玉交给你们,但你们对我的终身大事没有做好安排。
有意思的是,宝钗《临江仙》的“东风”却完全是另一种作用与评价:“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里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这一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曹雪芹也暗示,在对待黛玉和宝钢这两个少女的态度方面,贾府老一辈还是公平的:“卷得均匀”。
这次咏柳絮的诗词活动中薛宝琴的《西江月》也有“东风”二字:“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从薛宝琴本人来说,这里的“东风”是就事论事。但我以为曹雪芹可能暗示贾府的三位小姐(“三春”)的终身大事都由老一辈(“东风”)来作主,命运都十分不幸。所以这次诗词活动中的“东风”的含义是统一的。
看来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七十回《桃花行》中“风”当然也是指“东风”,一共是五处。当然不能每一处都对号入座式地将“东风”翻译成“长辈”,那样诗味就全消失了。我认为,这些东风意象的兴、比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第十五句的“凭栏人向东风泣”一句颇可玩味。林黛玉在这里表现了对某种能操纵他人命运的力量的期盼和寻求理解的心情,因此这个“东风”象征贾府长辈的意义比较明显。
“东风”喻指贾府长辈还可以从探春的判词和灯谜中得到印证。探春判词中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这里的“梦”无论是探春梦家人,还是家人梦她,皆可通。“东风”当指家人,首先是指长辈。
当然,也不可将《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一一坐实,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比如五十回芦雪庵邢岫烟的《咏红梅花》诗“桃花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就看不出喻指家长之意。
(节选自周思源《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关键意象,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于春风。
B.在古诗词中,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大多数情况下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但也会带来不能轻视的“破坏力”。
C.材料二中黛玉的《唐多令》和宝钗的《临江仙》里“东风”都有“贾府长辈”之意,但是黛钗对其态度并不相同。
D.材料二曹雪芹借《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终身大事都由“东风”来作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中古人对东风的期盼,可以从东风与降水的相关农谚里看出,这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风”一词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C.材料二中曹雪芹借诗签中“莫怨东风空自嗟”委婉表示希望林黛玉不要一味埋怨贾府家长,也应自省。
D.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诗句阐述“东风”的丰富内涵;材料二中作者则着力阐释“东风”所喻指的“家长”之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红楼梦》十七至十八回中,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咏的《怡红快绿》里有“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的诗句,而此处“东风”指的是“主人”即贵妃元春,并非“贾府长辈”。这说明了什么?请联系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以及受到的启发。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碑 匠 崖
张 港“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昨叫的碑匠屋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碰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且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砬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碰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却不知怎么打。
C.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时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的惨烈。
B.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C.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的形象特征。
D.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
(3)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
(4)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组卷:7引用: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 ①“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 ②。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 ③,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1)请给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句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林庚《说“木叶”》)
B.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朱光潜《咬文嚼字》)
C.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D.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钱锺书《谈中国诗》)
(3)“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与效果?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4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先生被称为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精通六门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他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35岁时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很多场合题词时,最喜欢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八个字。
钱锺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朴”,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9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