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重庆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在网络时代,电影理论工作者是一个赘物。电影批评家对于电影观看行为而言可有可无。从巴赞所谓的电影与现实的“同一性”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身处现实之中,观看影像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据说,澳大利亚有一只猫头鹰,长年看电视,也能理解电视中的内容。然而,自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商品都面临供应过剩的难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商品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看,专业的影评人和电影理论工作者便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扮演着消费指南者的角色。因此,电影批评家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实,电影的制作、生产、消费、市场和电影评论应该是彼此分离独立而又互动的。电影批评作为文化形态,有其独立的一面,但作为市场环节的链条,它又成为利益链中的一部分。
          如果说摄影机暗箱是社会“意识形态腹语术”的最佳演练场和象征物,电影批评则是意识形态的祛魅式。电影文本是一种编码行为,充满了缝隙和裂痕。光影之隙隐藏着不曾表露的谎言和权力建构内涵。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应该揭示谎言,解释权力机制对人的操控,参与对社会的改变,这也是电影批评家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所在。
          曾经,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研究走上过科学量化的道路,电影理论批评的基础就是科学化尝试。曾经叱咤学术风云的符号学,以高度科学的模式来分析电影,试图量化、科学化电影批评,最终败北。符号学主导电影批评的十年是科学证伪的十年。著名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最后只好似是而非地说“电影不是因为是一种语言才讲述如此美好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述如此美好的故事才使自己成为一种语言”来不了了之。我不认为存在一种万无一失的、严谨的科学模式可用于文化研究。
          一个严谨的包罗万象的阐释从未存在过,人文理论永远以偏激为前提。不要担心因为遗漏一个细节而误导观众。观众没这么容易被误导。表述的力量来源于对细节的遗漏,但这并不意味一孔之见,肆意胡说。对电影语言的把握是电影批评的根基。电影研究史有着非常严谨的文本批评体系,但仍然不可避免遗漏。电影文本是一种编码行为,本身就有很多遗漏、缝隙和瑕疵。对应的,电影批评亦是如此。
          电影批评还面临一种诘问,如果语言能穷尽影像,那么还拍电影干嘛呢?无可否认,电影批评的对象是影像文本,即用光影写作的形式-画面。语言媒介有没有可能诠释声画媒介,这种质疑固然有其合理处,但如果我们放弃语言,要诠释电影,那只能再拍一部电影。如果这种电影诠释电影的做法是可能的,那么,对电影的诠释,就只能依靠文化的约定俗成,你知我知。当然,有些隐喻的解读,必然无法脱离当时的文化语境。阐释,必然要借助文化指涉展开,但是语言媒介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戴锦华《电影批评,理论的演武场——戴锦华对谈崔君衍》)      材料二
    “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经验与当下问题”学术论坛今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电影批评还能影响电影吗”或者说“影评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大”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到本月3日晚,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但是优质国产片不多,特别是票房高的国产片质量不高。在反思这种情况时,有一种观点是电影批评界本身缺乏真正的评价标准,传统影评人的观点可能还不如网络影评的影响力大。
          与会专家都认识到传统电影批评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面前正在式微,对电影创作和电影观影者的影响越来越小。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表示,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是资本的奇观,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疯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被理性所指导,这时候批评者即使有此心也无此力。最典型的是现在流行的IP电影,本来IP无可厚非,但当一个IP被多次倒手获利,使得电影在开拍前就疯狂植入广告,电影制作完成就收回成本,已经无视电影是风险投资的事实,长远看肯定对电影品质有影响。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究竟对电影是好还是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卫认为,原来靠影评人在传统渠道才能传播声音的模式在互联网面前已经土崩瓦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互联网一方面给普通观众发声的机会,一方面也让专家的声音有了更多途径被观众听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说,自己做学生时曾经参加过影评太赛,那时候数十万人参与,一方面反映了电影批评的火热,一方面也是因为评论渠道的单一。现在网络评论无疑对普通观众的影响更大,他曾经在网上评论过韩庚主演的某部电影,所有韩庚的粉丝都在骂他。批评家的观点未必都对,网上的声音也未必理性,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有可能是理解电影新的路径。
    “不要哭,不要笑,先要理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引用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话说,中国电影的品质将在观众的选择中不断前行。
    (摘编自马海燕《电影批评还能影响电影吗?专家议电影批评何处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电影批评是电影消费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就电影观看行为而言,电影批评家是一个赘物。
    B.电影批评与电影制作、生产、消费、市场等环节分离,又保持互动状态,应更有益于电影市场的发展。
    C.电影文本充满隐藏着谎言和权力建构内涵的缝隙和裂痕,需要严肃的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揭示和解释。
    D.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研究无法做到万无一失的严谨,而且也没有必要担心因为遗漏一个细节而误导观众。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猫头鹰长年看电视也能理解电视内容的信息,运用类比推理来论证人观看影像的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B.引用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言论表明符号学主导电影批评的研究失败,从而论证电影批评不宜科学量化。
    C.从放弃语言推出诠释电影只能再拍电影进而只能靠文化的约定俗成的荒谬结论,反驳了对电影批评需要:语言媒介的质疑。
    D.陈晓云教授讲述网上评论电影而遭粉丝骂的经历,举例论证了“网络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对电影而言是件坏事。
    (3)材料二中,共有五位学者围绕中国电影批评的当下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中所持态度与张颐武最不相同的是
     

    A.王一川
    B.戴锦华
    C.张卫
    D.陈晓云
    (4)材料一中围绕电影批评这一论题谈了哪几个观点?请简要概括。
    (5)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的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参与者和建构者,传统影评人应该扮演哪些角色?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作答。

    组卷:5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1(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理发
    陈年喜
          忘了从哪年起,我理发这事儿,都是由爱人来完成的。那些年在矿山,那时候年轻,头发长得特别快,出门前,第一件事儿就是理发,回到家第一件事儿也是理发。老家没有理发店,去镇上既花钱又费时间,还特别远。有一天,我翻出一把剪刀扔给爱人:“给我把头发剪了。”
          剪刀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之一,原是用来裁剪衣服的,也修手脚指甲,七八寸长,好久不用依然锃亮,威猛得很。爱人颤颤巍巍地拿起来,在我脑袋上试着耕作。在此之前,她连羊毛也没剪过,哪里接过这么重大的任务。十年磨一剑,慢慢地,如今她已练出了手艺。除了给我剪头,也给邻居剪头。有几回要去重要点儿的场合,顶着爱人理出的发型,竟平添了几分底气。
          我曾观察过全国各地人群的头形,发现形状各异,各地有各地的形状特点。要说好看,当数东北人,那是真正的砖型;要说难看,就是秦人,连我们自己也谓之红薯头,一颗中间粗两头尖的红薯,不好看,也不好理。人类的科学还远远不足以解释人类自身现象,许多物状的形成,一定有特殊的密码。
          十四五岁时,有一回去山上砍柴,一根干树枝从树顶断了,落下来,砸在我头顶上。树对加身的刀斧没有办法,也算找准了复仇的对象。我没有被砸死,却把头顶砸出了一个坑,皮骨分离,从此那鸡蛋大一片,再没长出过好头发,像一片庄稼被谁打了百草枯,又像遭了火灾的现场。爱人剪刀到了这儿,总要怔一下,我能感觉到剪刀在那儿的犹豫。
          爱人说,你的头越来越难理了。我知道,那是因为白发和脱发。
          谁还没有过一头青葱的水草。
          四十岁前,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洗头膏的概念,从少年到中年,一直使用的是洗衣粉。矿山环境里,头发特别容易脏,机器开动起来,粉尘弥漫,工友之间,不敢张口说话,只靠头灯和手势交流。地热凶猛,我们在塑料安全帽周围用铁丝烙出一圈孔,用以散热透气,自然,粉尘们也乘虚而入。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那会儿的洗衣粉特别能去污,一把洗衣粉揉在头皮上,像泼上了一摊火,烧得慌,但清过水后,清香弥漫,头发光溜又茁壮,人也因而精神。
          有一年,在灵宝阳平,我们接了个千米巷道掘进的工程,这也是职业生涯到此接到的最大工程,大家欢天喜地。工程干到一半,老板没钱了,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那时候,矿山到处是收旧物的女人。
          我们那片儿,被一个女人包了,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身世怎样。她背着两个包,上山时,里面是袜子、香烟和小吃。她从沟口开始,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地过,再下来时,已经满满两包矿山物件。她还年轻,不卑不亢,俨然一个公主。有一天,我卖给她三颗钻头,给了我十五元。
          那会儿我刚洗过头,头发湿漉漉的,她看了看我,说:“兄弟,你在矿山,实在是糟蹋了,还是干点儿别的吧!”半个月后,矿山暴雨发大水,大水从山顶漫下来,席卷了整条峪。她永远埋身在了矿渣里。没有人会记得一个自食自力的女人,也没人记得一个人消散在千米巷道的青春。
          头发难理,难在扬长避短。既要有模样,又要遮去岁月的痕迹,给生活和生命世界添一丝生气与勇气。这就像一棵树到了冬天,却要开出花叶来。现在爱人给理发时,就特别慢。她站在我的身后,一站半个小时,我有颈椎病,她也有,我可以在椅背上靠一下,她却不能。
          我知道,她的犹豫是对自信的犹豫,也是对眼前世界的犹豫。对于强大的生活,对于这个看不见尽头的世界,没有哪个女人真正自信过。
          在理发时,爱人习惯停下来,一根一根拔去我头上的白头。这个过程小心而认真。从十年前开始,我一直有熬夜的习惯,经常熬到十二点多,熬夜的结果是两鬓白得非常快,在同龄中我是白发最多的一个。我虽然反对爱人这个习惯,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这些年,她也有了白发,仿佛它们具有传染性。
          今天是腊月十九,农历庚子年只剩下十一天了。中午吃过饭,天暖和得像三月阳春,门前的山茱萸结出了嫩黄的骨朵。爱人说:“给你理理发吧!”她翻出剪刀,罩上门帘,在我头上细细剪下去。农村的说法,正月不理头,理头死娘舅。我早已没了娘舅,主要是,她有了难得的半日闲。
          她个头低,一米五多,瘦小,九十多斤。她努力踮起脚,打理我的头顶。剪刀在轻轻游走,我感到铁的凉意,铁的凉意后面是手的温度。这双手,抓住过许多东西,又差不多都放走了,只剩下粗糙的皮质层。
          收起剪刀,吹去脖子上的发屑,爱人说:“今天又节省了八元钱,真好!”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最初让爱人为自己理发是因为物质条件太差,现在十分享受爱人为自己理发则是因为她的手艺很好。
    B.作者坚持每天清洗头发以保持精气神,这让他在穷得连烟都抽不起的矿工中间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
    C.现在爱人理发特别慢,既因作者头发变得难理,也因为她身体有了疾病,叙述中流露出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D.作者选择在年前理发,并非要遵守农村正月不理发的旧俗,而是心疼爱人操劳,想借此让她享受半日清闲。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联想丰富,在有限的篇幅中糅合了众多有着广阔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生活片段,寄托了细腻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B.文章文笔朴实而略带夸张,如讲述矿山洗头时的“三盆水”“半包洗衣粉”“清香弥漫”等,辛酸中充溢着一种自嘲意味。
    C.文章对过往的艰辛苦难没有极尽渲染,也没有呼天抢地的倾诉,语调始终冷峻克制,体现着一种淡然接纳的生命态度。
    D.文章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景物描写,如倒数第三段描写午后景象,用天气之暖、山花之萌,很好地反衬出人内心的苍凉。
    (3)文章围绕“理发”展开,中间却写到了收旧物女人,这部分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简要说明理由。
    (4)有人评价陈年喜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人悲怆又炽热的生命力”,请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中国人生命力的“悲怆”和“炽热”体现在哪里。

    组卷:19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数字人民币APP在公开市场上架。那么,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到底有啥不同呢?简单而言,如果说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那么 ①
     
    ,是“钱包”的内容。数字人民币是独立于实体货币的另一种“钱”,它不需要关联银行账户,主要用来替代流通中的现钞和硬币,功能和现金一样。你可以把它当作以往你放在钱包中的一张张钞票,只是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
          当然,这种数字化的“钱”也需要有数字化的钱包才能储存和使用,②
     
    。软钱包包括专属的数字人民币APP等,不需要强制绑定银行账号,但也可以使用银行卡对钱包进行充值。此外,微信和支付宝也会成为数字人民币的第三方软钱包。硬钱包则有卡片等多种形态,支持收付款双方在无网络或信号不佳的地方,通过“碰一碰”方式完成双离线支付。
          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③
     
    .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以“数字人民币”为主语,用三个否定句概括其主要特点,不超过30个字。
    数字人民币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古人言:“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勿忘昨天的艰辛苦难,就会坚定今天的奋斗担当;从历史中看清成功的必然逻辑,就能从历史中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
          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之路是历史,新中国七十年的奋斗历程是历史,“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努力是历史,苏炳添超越伤病和年龄冲出亚洲是历史,普通家庭、平凡个体的生活也是历史……
          面对历史,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在_____的历史中沉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