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十万余项。学手艺难,守手艺更难。不同非遗的生存状态苦乐不均,部分非遗面临产品没市场、传承“断档”等难题,如何深入挖掘和提炼非遗内涵,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新兴课题。对此,一些基层工作者期望:
    ———因势利导,提供发展空间。绍兴黄酒、越窑青瓷、绍兴铜雕......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首个“绍兴非遗客厅”于去年开业,集聚了当地三十多项优质非遗资源。越红博物馆馆长杨思班说,非遗项目投资周期长,离不开政府扶持,应当积极探索政府力量主导、民间力量运营的新方式,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展示、销售场所,打开发展空间。
    ———打牢精神印记,为传承续薪火。在文化大省山西,多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是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让学生接受艺术理论修养和传统手工技艺训练,培养综合型人才,打造甘肃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杜军等建议,应当继续鼓励非遗项目进学校、入教材,为非遗项目带徒授艺发放补贴,支持重要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古老技艺注入崭新力量。
    ———立足非遗传统,发掘市场力量。近年来,山西霍州市成立多家手工制作花馍的工厂,非遗传承人韩爱英就在其中一家当技术指导;花馍已远销全国多地。在与花馍“零距离”接触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受到非遗魅力,激发热爱、传承的拳拳之心。基层文化工作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热潮持续高涨的当下,非遗传承可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要鼓励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发掘“非遗”文化IP,开掘产业和市场富矿。
    (摘编自《新魅力,新天地———非遗传承发展观察》新华社北京2022年6月11日电)
          材料二:
          任何事业除了实践探索,还要有理论作支撑,若想行稳致远更离不开学术学科作保障。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一是学术体系建设。二十年来,非遗的实践探索走在了观察与理论思考的前面。非遗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框架,而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亟须从理论层面加以厘清与辨析。
          首先,观念需要进行再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文化遗产保护,成效集中体现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后者,非遗的诞生让文化遗产体系有了更为宽博的框架,物遗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已难以涵盖,有关遗产的许多评价内容和信息诸如传统、信仰、历史事件等非物质性均难以从单纯的物质构造中解读出来,非物质同物质一样承载着人类记忆,而非遗的实践探索所面对的是生活的万花筒,所获取的观念难免碎片化,需要依托知识的分类体系进行具象化处理,在操作层面面临诸多难题。西方文化偏于外倾,惯于到自身之外去找价值的根源、宇宙的秩序以及事物的规律;而中国文化更偏内向,喜好回归内心实现内在超越,集中体现于心性修养的成果,因而非理性的并非一定谬误,非系统的一样反映生活本质。
          其次,概念需要进行再解读。2011年颁布实施的非遗法让中国非遗走上了依法保护的道路,创造了许多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令缔约国刮目相看。而从理论审视,中国的非遗保护以履约实践为主基调,应该在移植、借鉴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超越。
          一是主体性原则需要充分彰显。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术研究中见物不见人,以及遗产主位观的缺失。遗产价值既应关注历史、科学等客位价值,亦不可忽略诸如价值观、信仰和情感等主位价值;
          二是分类体系需要完善。无论知识的构造体系还是分类谱系,还需有更严格的梳理、认识和甄别,并兼及那些与艺术无关的非遗项目与门类。特别是需将中华智慧确立为文化遗产体系的基准线,心智类、精神类、道类,以及观念性、礼仪性类等应及时纳入非遗的视野;
          三是真实性意涵有待进一步明晰。遗产的真实性并非局限于设计、工艺、材料和寿命等物理因素,同样存在于传统、精神和感觉等非物质因素。
          其三,学科体系构建需再阐释。文化遗产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等的不足,阻碍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分支体系,难以脱离文化遗产本体而存在,自身建构也必涉及本体、价值、形态、发展规律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依托学科建设,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
    (摘编自《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瞭望》2022年05月2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重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已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十万多项,建立起从国家至县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但仍需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发展空间,续接薪火并发掘市场潜力。
    B.霍州花馍远销全国多地,使基层文化工作者有理由认为,在传统文化热潮持续高涨的当下,非遗传承可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C.如何深入挖掘和提炼非遗内涵,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新兴课题,最重要的方式方法是应当继续鼓励非遗项目进学校、入教材,并支持重要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发展工程等。
    D.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厘清与辨析,其自身建构涉及到的一系列实践问题,都需要依托学科建设,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从实践方法上谈非遗的传承发展,后者则侧重于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B.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较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让文化遗产体系有了更为宽博的框架,是联合国致力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的集中体现。
    C.西方文化偏于外倾,惯于到自身之外寻找价值的根源、宇宙的秩序以及事物的规律,而中国文化更偏内向,非理性、非系统但正确并反映生活本质,故较西方非遗丰厚。
    D.我国非遗的实践探索发展较快,走在了理论思考的前面,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需要重新认识相关观念、解读相关概念、阐释学科体系构建。
    (3)下列选项,不符合非遗保护发展方向的一项是
     

    A.各地纷纷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增加孩子们对古老戏曲文化的了解。
    B.缂丝工艺极其复杂,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此等绝活后继乏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应简化其工艺流程。
    C.“女娲传说”“包公故事”等神话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虽不是信史,但也有美好的价值观、信仰和情感。
    D.非遗口技项目传承人方浩然,被赞为“一人顶一个配音团队”,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了他还原《口技》的表演。
    (4)结合材料二,谈谈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看,为何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
    (5)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要想这项工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灯(节选)
    斯继东
          爷爷极少出门做嬉客。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看书,就是写字。他还时常深更半夜勿困。据我奶奶讲,落雪天公早起,道地屋顶都积起尺把厚的雪,他的房顶却总有一个勿积雪的“坑”———那底下是他放灯烛的地方。“灯油那么贵,就勿晓得日里写?”讲到这里,我奶奶总要骂上一句。
          爷爷偶尔会从房间出来踱步,也不走远,就在家门口转转,立到河埠头呆望望,或者冷眼看我们在竹园里拔草、挖笋,玩游戏,嬉笑打闹。小猢狲哪怕闹得沸反盈天,他也从不出声帮腔。他极少笑,我基本没见过伊笑;伊整天虎着一张脸———照我们绍兴话讲,是很“威势”。
          我幼小印象最深的事是陪爷爷去东街理发。爷爷平日勿出门,要出门的话便是去东街理发,每月一次。
    那一日爷爷的兴致总是很高,平时端着的“威势”好像也放下了。一路走走停停、游游荡荡,他会絮絮叨叨给我们讲这个城市的逸事野史,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的范蠡文种,王羲之的题扇桥、躲婆弄,还有“泥马渡康王”的故事,“王城寺里的和尚———去了大半”的典故。
          东街西首自大街到大坊口那一截,以前一直是绍兴城最闹热的地段。其间店铺鳞次栉比,沿街是各式摊贩,我爷爷光顾的人民理发店就夹在中间。人民理发店生意好,常常得等,一等就是半日。
          蹲在街沿,爷爷跟我说,解放以前这里一直叫开元寺前。爷爷又告诉我,开元寺的寺额就是他写的,三个榜字,字大盈丈。“盈丈”是多大,有白篮那么大吗?大得多。这就有点难以想象了。开元寺毁于抗战期间,爷爷比白篮还要大得多的匾额,我自然也就见勿着了。
          爷爷三十岁开始在本地有书名,之后给许多地方题过匾额,但留存下来的很少。我啊,我勿会写字,只会看看,我们子孙辈没有一个是吃书法米饭的。提到学书法,他总是反对,说写字太苦。七子三女中,最有天分的是他的四子翁旦,四一年日寇侵入绍兴城,我爷爷不明不白失了他的四子,连尸首也没下落。爷爷大概是想托以衣钵的,却偏偏走得最早。
          相比爷爷的字,那时更吸引我的却是满街的行贩。内中有个卖甜酒酿的水泉矮子,最是勾魂。别看伊人矮,嗓门却高———“哎———水泉的甜酒酿来大哉———”癞子多花头,其兜揽顾客的方式也稀刁,甜酒酿装在两只特制的木桶里,水泉用白粉笔在木桶盖上写着几排字,谁要认得出就能白吃一碗甜酒酿。第一次我挤进去看西洋镜,那时我已识得勿少字,但桶盖上的粉笔字看半天却一个也念勿出。边上的人东猜西详,也都不对。老店王理完发出来,我弟弟搬救兵,拉了伊来认。爷爷从头至尾扫一遍,一声不响退出人堆。我和弟弟都非常失望,连小贩写的字都勿识得,你还威势什么啊?归到家后,老头子破例把我俩喊到了书房。“那些字我都识得,但我识得勿等于你们识得。”“你们来看———”在一本厚沓沓的书里,爷爷把桶盖上的字一个一个找了出来。“天下只有写勿出的字,无有认勿得的字———想吃免费的甜酒酿,那得靠自己本事。”爷爷拿在手里的那本厚沓沓的书,就是《康熙字典》。爷爷出身贫寒,父亲早卒,只在十岁时上过勿到一年的私塾,此后就是靠这一本《康熙字典》识字断文起家,后来专攻书画,也全靠自己摸索钻研。
          免费的甜酒酿我和弟弟一直没吃到,因为水泉矮子桶盖上的字总是在换,但我却因此识得了勿少的生僻字,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反切法。
          爷爷的书名被更多人晓得,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他已过背二十多年。当时社会上有一股书法热,大气候又提倡创新,于是一批隐而不显的书画界人士文物样被挖了出来。
          爷爷由隐到显重出江湖,中间起关键作用的人是他的弟子沈先生。沈先生后来成了隶书大家。爷爷一辈子就收了这么一个弟子。以他当时在绍兴的名声,想拜入山门的人自然很多,但他都一一拒绝。收沈先生时,爷爷已届耄耋之年,首次授徒,一时传为佳话。按沈先生的说法:“我六岁即受先生嘉勉,时隔二十多年,才执弟子礼。”
          爷爷为什么不收弟子呢?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人深究。书画圈历来是讲究师承的,所谓师出有门,否则就会被视为野路子。而我的爷爷似乎就是野路子,他一辈子都没拜过师。以我的理解,可能我爷爷骨子里是不相信书法可以教的。要说师,无碑无帖不是师,谁都可以学,万事万物皆为师,何用得上拜?至于学勿学得到,最后能修炼到哪个份上,那就要看各人的悟性和造化了。
          爷爷早年习颜。家里买勿起纸,便每日以废纸旧簿本临习。爷爷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从小爱好书画,但家无藏弆,乏师友为之指导。今兹略有所获,多靠自己钻研得来。”沈先生的年谱中说,爷爷“曾用端正的颜字为家中新置板桌书写年月及名号”。那张四仙桌我确实是看到过的。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10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因爷爷雪夜练字耗费灯烛而责骂他,可见奶奶心胸不广,不支持爷爷爱好与追求。
    B.爷爷没满足孙儿吃免费甜酒酿的渴望,而让他们靠自己本事,可见爷爷很懂教育方法。
    C.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写了他所见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老绍兴城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
    D.“传灯”写书艺的薪火相传,更象征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作者以此致敬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文中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让读者仿佛看到历史中真实走过的人物。
    B.小说遣词用字非常讲究,常常融入一些生僻字和文言词语、方言语句,与小说主人公身份、气质相谐一致。
    C.作者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如以“爷爷的房顶却总有一个勿积雪的‘坑’”来反映爷爷的勤奋。
    D.小说讲述了书法家爷爷波折起伏的人生,展现了他以书为乐、达观超然的处世方式,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3)文中“我”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文中说“爷爷为什么不收弟子呢?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人深究”。请结合文本探究爷爷不收弟子的原因。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②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③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

    组卷:114引用:1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
          ②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就人而言,五官虽不秀丽但体态娴雅,面貌虽不娇美但举止端庄,这种人身上的德行才是最美的。———培根
          ③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的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网络热搜。当我们看到赛艇姑娘们的小麦色皮肤,会意识到这是比“冷白皮”更具魅力的健康之美;当我们看到身材健壮的女子运动员在赛场上力拔千钧,会惊呼“白幼瘦”的审美确实有些偏狭。
          上述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