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游艺”一词出于《论语•述而》中的“忘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游艺”最早的用法来看,它是士人通过对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儒家“六艺”的学习和实践来体悟“至理”“玩物造情”的形式,目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游艺还肩负着政教功能,是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工具。如投壶,在先秦就是一种礼乐活动。秦汉时期,古人游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步突破先秦儒家六艺的内容而日趋多样,但其地位和价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由从事游艺的士人常被“以俳优畜之”不难看出。
          至建安时期,不仅游艺经历了从治国理政的工具到娱乐艺术、从单一到综合、从以因袭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而且从事游艺的文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游艺开始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在建安文人看来,游艺既是消遣娱乐的“游”的活动,还是具有专业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艺”的活动,蕴含着“艺”的艺术特质和“清灵体道,稽谟玄神”(王粲《围棋》序)的文化意蕴。其地位和价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是建安游艺文学生成的重要前提。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的提倡和组织下,文人经常举行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此时不少作品就是在文人宴集、游览等游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
          游艺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受命而作和即兴而作。前者一般是受游艺组织者之命而作的。如陈琳《武猎赋》、王粲《羽猎赋》等。后者是作者因游艺的激发产生灵感或冲动而作。如曹丕的《戒盈赋》就表现了文人宴集时彼此即兴唱和创作的景象。这些作品是游艺和创作的有机统一。
          有些游艺文学作品通常是在游艺结束之后的某一时间,由文人之间的交流或文人独处时的联想而完成的追忆之作。多回忆昔日游艺情景,怀念游艺中的美好体验,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等。
          建安时期,文人创作中出现了王粲的《投壶赋》和曹丕的《弹棋赋》等专门书写游艺知识的作品。因为游艺之风的盛行,文人喜爱游艺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游艺的理性思考,所以对游艺的类别及其历史、形制、技巧和娱乐审美功能等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作品反映出建安文人对游艺的竞技性和专业性需求已不满足于技术和技能的层面,而要追求“艺”之道的更高境界。
          建安时期的文人游艺还培养了文人的艺术趣味,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游艺文学,使游艺文学走向了独立。游艺文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围棋、田猎、斗鸡、弹棋、投壶、樗蒲、蹴鞠等各种游艺活动,而且所运用的文体有诗、赋、铭、书信等。这些书写实践充实和丰富了文学的意蕴,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学与游艺的联系,开启了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二者互动关系的新局面,对后世文人游艺和游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龙《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人常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射等这些儒家所提倡的“六艺”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B.游艺文学的生成得益于建安时期游艺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地位和价值等的新变。
    C.游艺文学涉及的游艺活动种类很多,游艺文学内容丰富,且所运用的文体也有多种。
    D.受命而作的游艺文学只是基于游艺组织者的任务要求而作,很难有自己的美好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阐述了建安时期的游艺变化及游艺文学的生成,起到总领下文内容的作用。
    B.文章论证了建安游艺文学对后代游艺和游艺文学的消极与积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
    C.文章的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增强了说理的深刻性与充分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章阐述游艺的由来和其在秦汉时的发展为建安游艺及其文学生成提供了历史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艺既可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也肩负着政教功能,从事游艺活动的人素来受人尊敬。
    B.游艺开始迈入真正艺术化的新阶段使得建安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书写游艺知识之作。
    C.先秦的士人游艺内容主要是儒家“六艺”,秦汉时期士人游艺得到发展,内容日趋多样。
    D.建安时期的文人对游艺的艺术之道的追求十分看重,而对其技术与技能层面要求不高。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互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迹可循。《诗经•大田》的“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描述了善良的农民怀着悲悯的情怀,在农忙收割时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儿寡母来捡拾。儒家典籍《礼记》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是对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除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仁学”、荀子的“能群”、墨子的“兼爱”等思想之外,谈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为熟知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给我们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相互关爱与互相帮助的和谐画卷。宋及其以后的明清时代更有大量的县志、方志、笔记、书信、碑铭、墓志等,记载了民间乡贤和致仕官员提出并实践的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历代政府多用仓储后备思想来解决国家的救灾救济和百姓的生活困苦问题。起初虽然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因此具有了互帮互助的实质。尤其是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发生了救济主体的下沉,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府到民间,互助思想体现愈加明显。另一个深具互助色彩的传统社会组织是宗族,其在生活照顾、兴办义学、赈济灾荒、养老服务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务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宋及其以后,宗族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包括具有救灾救济和互助功能的族田、义庄、义学等。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恤贫、敬老、奖勤、助学等,譬如范仲淹创办义庄的目的,除“敬宗收族”之外,还在于实现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可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保障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网络,形塑了中国民间非正式保障体系和民间非正规经济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迈向现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但是互助的思想和实质早已嵌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跟随社会形态的变革产生新的互助形式。
          如果用“守望相助”来概括互助的本质,那么在现代,互助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但是每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或机制,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时代,互助还可理解为对内互帮互助,以弥补政府和个人保障能力的不足。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互助精神,大力发展志愿组织,从事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和灾害援助等,这些都是互助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材料二:
          中国文化是存在于世俗之中、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孔子言仁心,孟子谓性善,荀子重礼义,墨子尚贤能,老庄讲究无为,管子力推尊君顺民,其思想核心均在于政权源于人民,故要以民为本,目的则在于推动国家有效治理。互助思想恰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其与中国先秦政治哲学思想相统一。如在儒家思想中,“仁”既为私人道德,也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政治和社会生活始于个人之“仁心”,个人从对家人的仁爱推及对家族的仁爱,再进一步推及整个民族、国家,这是个体对家庭、家族及整个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虽不如儒家思想积极理政,但老子“无为而治”所构建的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互助社会。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的互助理念中,没有西方国家泾渭分明的平等利己的互助和纯粹利他的互助,而是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义友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之下,进行的差序格局、主次有序的互助、互利。个体、家庭之间在资金、生产、生活上的互助行为和互助关系形成互助网络。与互助网络相比,互助组织更加正式,目的性也更强。在一个互助网络中,可以建立多个不同目的、性质的互助组织。整体来讲,互助组织是组织化的和非营利性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自我管理、经营、服务,以维持组织内部的可持续运转,低成本地满足组织成员的资金、物品、服务、精神文化等各类需求。从目前我国各类互助组织的发展来看,有一些地区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外源动力推动之下,因村居或群体内生动力而互助的组织发展较好。
    (摘编自刘妮娜《中国特色互助社会:历史溯源与现代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体现了互助思想,宋及以后的明清时代的县志、碑铭等也记载了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B.宋及其以后的宗族通过族田、义庄、义学等方式,积极发挥宗族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网络。
    C.中国文化是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这一特征在蕴含互助思想的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D.义仓等虽最初由政府主导以解决国家救灾救济等问题,但随着民间力量的介入,逐渐转变为民间互助保障的社会机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互助思想”展开论述,既有思想理论渊源,又有结合社会实践的论述。
    B.材料一论述了自古至今互助思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表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中国的传统互助理论是在伦理道德规范下的互助、互利,比西方的平等利己、纯粹利他的互助更有实践意义。
    D.材料二以儒家的“仁心”为例论述私人道德变为社会伦理责任的过程,体现了互助思想。
    (3)当前,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正悄然兴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可行性。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一、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章太守
    夏坚勇
          来到扬州,听到了欧阳修吟诵《朝中措》的声音,那声音凝固在平山堂前的石碑上。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但这首词却是他离任多年后在开封写的,当时他已经升任翰林学士、忆及当年在扬州的外放生涯、却相当留恋、特别是词中的“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几句,很有点洋洋自得的意味。在和自然山水的秋波对接中,他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自我,成了一座城市的代表性诗人。
          庆历六年九月,欧阳修出任滁州知州,他自然是很失意的。官船沿汴水入淮河迤逦而行,两岸柳黄霜白,满眼秋色,长空中传来几声雁鸣,凄清而悠长,一种莫名的惆怅感袭上他的心头。迁徙之路本来就是孤独而荒凉的,偏又逢上这萧索的秋景。他走进了滁州西南的琅琊山,山光水色中流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灿烂名篇《醉翁亭记》。这是一篇赏心悦目的游记,更是一曲心灵的咏叹和吟唱。500多字的散文以10个“乐”字一以赏之,那令现代人读来颇有点拗口的“之乐”“而乐”“其乐”和“之乐其乐”中,似乎透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朗笑。其实作者的内心深潜着巨大的悲愁,究竟是山壑林泉之美暂时掩盖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还是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使他以一种更为高远旷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呢?似乎很难说清楚。反正《醉翁亭记》诞生了,诞生在一个失意官僚的踉跄醉步之下,诞生在夕阳和山影的多情顾盼之中,诞生在心灵的困顿和再生之后。它那摇曳多姿的情韵,不仅让无数后人为之心折,而且当时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对于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在他们身上,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常常消磨在壮志难酬的扼腕之中。他们的一生总是在“忧”字上作文章,一个梦魇般的“忧”字,成了中国文人千古不绝的浩叹。从屈原到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几乎概莫能外。看看汨罗江畔那幽怨的足迹吧,徘徊复徘徊,凝聚着的正是“政治失恋”的巨大痛苦。这就难怪另一位“文章太守”范仲淹发出“进亦忧,退亦忧”的感慨,并把这归结为一种“古仁人之心”。生死以之的忧悲意识,构成了中国文人普遍而独特的精神图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从来就不曾真正潇洒过。
          长庆二年,白居易外任于杭州。一般认为,这位香山居士是很会享受的,所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但这只是太守生活的一个侧面。十一月的大寒天,太守在官邸里围炉拥裘时,想到的却是老百姓连粗布袄裤都穿不上身的困窘,两种生活境遇的反差,使他陷入深深的愧疚之中。只要看看白居易写过的另外一些诗篇,如《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等,就可以知道这并非诗人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人道主义呼唤。
          庆历八年二月,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第二年正月迁知颍州,时间不到一年。史料中没有留下多少他在扬州的政绩,只有一座平山堂。欧阳修走了,从烟柳繁华的扬州走向颍州小城,回望古城的二分明月和平山堂的烟雨楼台,一直纠缠着中国文人的那个“忧”字又浮上心头。
          一般来说,那些被称为文章太守的人物在调任州郡之前,都在中央做过官,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文名。京城的文化圈子很热闹,大家总认为那里是步入文坛,再由此进入政界的捷径。但总的说来,那是一个贵族化的文化圈子。现在,有几位高手从那个圈子里走出来,走进了远离京城的山野乡风之中。他们听到了民众的歌声,歌声抑扬而俚俗,直往人的心里去。
          这里没有僻字险韵、奇崛幽深,也没有精警诡谲、狱丽凄清,有的只是缠绵深宛的情致、行云流水般的清新和那段野性的穿透力。刘禹锡外放到夔州时,就深深地被这种“四方之歌”陶醉过,且看这位大诗人是何等欣喜:“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听得多了,自己的诗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文人诗和民歌在这里找到了流溢着生活质感的契合点,一股不同于京城贵族文化圈内的新的诗风悄然崛起。
          欧阳修先后知滁州、扬州、颍州、亳州、青州、蔡州,他晚年写了不少“思颍诗”,诗中体现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悲慨和解悟,“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不论是繁华宴赏还是治平功业都已成为过去,在晚年的孤寂中以静观平和的心态去反思,当会悟出好多人生意味的,这是“太守情结”中相当典型的心态。但不管怎么说,生活给了他一次机遇,让他从喧闹的京城走向了山村水郭和寻常巷陌,从逼仄的文学圈子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接纳了乡野的呼唤和民众的歌哭。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不是苦凄凄的很委屈吗?现在看来,那实在是一次幸运的放逐和人生的大造化。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听到了欧旧修吟诵《朝中措》的声音”起笔,进而引出写作话题“文章太守”,然后联想与话题相关的诸多形象,可谓形散神聚。
    B.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让读者了解到了“文章太守”的故事,抒情让文章感情充沛,而议论又让文章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C.文章多处引用相关诗文,引用手法的使用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D.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先后顺序并主要通过自然环境烘托来刻画欧阳修旷达的形象,此形象特点与《赤壁赋》中“苏子”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2)请从修辞与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穷而后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十分常见,请结合文本对其加以分析,并谈谈其给予你的启示。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宇宙膨胀的探索中有一个重大发现,是1998年由两个观测团组独立发现的——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之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必定互相吸引,这就必然导致宇宙的膨胀会越来越慢。因此,长久以来,①         。但是这两个小组打破了人们的常识,发现宇宙膨胀实际上在加速。
          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克服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宇宙空间中应该充满着某种未知的能量。这股未知的能量就被称为“暗能量”。根据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的本质和性质的不同,宇宙未来的变化②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宇宙膨胀将会一直加速,宇宙中星系之间会逐渐扩大距离,银河系周围也将变得看不见任何别的星系;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增加,那么宇宙膨胀的加速将更加剧烈,暗能量会撕裂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使宇宙分崩离析;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减少,③         ,宇宙会渐渐缩小,可能会回到高温、高密度的状态,最终宇宙将会被压缩成一个微小的奇点。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B.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C.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坐标中国”系列主题片发布以来,片中的一些坐标让人深深震撼:雪城天路坐标天山之上,贯通南北疆的幸福路;港珠澳大桥坐标伶仃洋里,将大湾区一体联结;中国石油双湖加油站坐标世界屋脊之上,成为雪域高原上的牧民“灯塔”;锦屏地下实验室坐标地下2400米处,将宇宙来信带回地球;世界最小铣刀坐标一粒米上,可刻出56个汉字……
          在奋楫扬帆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的每一次精准坐标,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国家有坐标,青年也要有自己的坐标,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与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