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9 12: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其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众不断追求技术革新和观念革新带来的新体验、新方法,部分工匠放弃传统手艺而追求更高、更快的收入途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也使得偏远地区民众更加渴望对科技工具和外来文化的追求,民众正逐渐摆脱对传统造物的依赖。
当前,传统手工艺受市场需求和民众接受程度约束,传承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易上手操作、广受民众喜爱的手工艺类型为农村手工艺产业带来发展机会,大大增加了民众就业机遇和收入,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现代手工艺品类多以“来样定制”形式组织生产,对个体的生产要求不高,虽从业者广泛,但缺乏一定数量的技艺精湛的群体。另一方面,一些冷门独专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老一辈从业者谋求收入更高的职业,年轻一辈缺乏主动传承动机,传承情况不佳,这为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带来障碍。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手工艺加工可观销量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某一类型手工艺的区域垄断式集中生产。一般在产业基地集中生产再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使得各地旅游景点纪念品区销售的手工艺产品来源一致,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基础性研究是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依据和资源,但我国仍旧缺乏对传统手工艺的系统性基础研究。我国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由图案学开始,已有成果在对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方面研究较为充分,但是从整体层面开展的基础性、系统性研究反而缺乏,尤其缺少资料的文本库和电子数据库。
(摘编自潘鲁生《有效推进中华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展出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从生活的角度研究民艺,研究民艺的跨学科性,强调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旨在通过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让民艺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一批中国学者从史学、美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挖掘、解析与整理传统工艺和民族艺术,把“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民艺”等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国民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呈现出中国民艺的研究方法。
如中国民艺学科开拓者之一的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开展了对于“汉画”“民间美术字”“女红”等民众日用的研究。于1971年创刊的《汉声杂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年节习俗、生产劳动、聚落建筑、戏剧舞蹈、装饰摆件等众多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如《惠山泥人》《手打中国结》《陕北年俗》《郎庄面花》等。其中,《女红》展现了女性轧棉、纺线、织布、刺绣等穿针引线的日用之“艺”,在生活日常当中,传递着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爱和暖意。民间美术情感之美与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营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真善美”的生活本义。
民艺是民族之魂,它不仅是乡土与文化研究之事,而且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继承者们对传统工艺的新解读,已成为当下“民艺再造”的一股新兴力量,一股传统手工艺回归当下生活的热潮已显现出来。
潍坊又称鸢都,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伴随着年画的发展而壮大。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人们利用每年春天印制年画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成风筝。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传统工艺在民众生活中得到保护,在为民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着文化的传承。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逐渐形成了民众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认同,形成了民艺的新的文化生态。在实践层面,“新民艺”概念的构建,正在以传统工艺与当下生活的崭新视角,创造民生日用与生活的真谛。正如杭间教授在《设计的善意》一书的“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中分析手工艺与生活日常的关系时所言:手工艺的新美学,不是一种新的风格和样式,而是在回故乡的路上。
(摘编自任晓炜《民艺,承载生活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手工艺孕育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对其进行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B.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产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与某一类型手工艺的区域垄断式集中生产有很大关系。
C.一些工匠放弃传统手工艺而追求更高、更快的收入途径,致使有关地区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D.此次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民艺展出,从生活角度研究民艺,旨在让民艺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主要取决于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生活质量。
B.传统手工艺传承呈现分化趋势,我们应遏制现代手工艺品类的规模化发展。
C.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开展了一些有关民众日用的研究。
D.民众对传统工艺文化价值的认同逐渐形成,传统手工艺回归潮还需时日。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民艺承载生活之美”的一项是
A.杨柳青年画表现农耕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参考网发表署名文章《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研究》,旨在研究蜀绣的精神传承。
C.新年到来,河南周口的百姓大唱鼓书、说快板,用“民艺”舞起幸福的生活。
D.元宵节,镇江老老少少齐聚公园,做花灯、放河灯,心里许下最美好的祝福。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传统手工艺,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材料二中,杭间教授认为,手工艺的新美学“是在回故乡的路上”。请根据材料,以《汉声杂志》和潍坊风筝为例,谈谈你对杭间教授的观点的理解。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燕园石寻
宗璞 从燕园离去的人,可记得那些石头?
初看燕园景色,只见湖光塔影,秀树繁花,不会注意到石头。回想燕园风光,就会发现,无论水面山基,或是桥边草中,到处离不开石头。
燕园多水,堤岸都用大块石头依其自然形态堆砌而成。走进有点古迹意味的西校门,往右一转,可见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围,都是石头。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岸边垂柳,水面风荷,连成层叠的绿,涂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面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比起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岸,初觉太人工化。但仔细看,便可把石的姿态融进水的边缘,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块不足以成为岛的土地,用大石与岸相连,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岛”靠湖面一侧,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头不见了,只有向上翘着的尾巴,在测量湖面高低。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不只水边有石,山下也有石。从鱼岛往西,在绿荫中可见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几株大树的底座,也用大石围起。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几块石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燕园中还有些自成一家的石头可以一提。现在看到的七八块都是太湖石,不知入不入得石谱。
办公楼南两条路汇合处有一角草地,中间摆着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宽宽的,是个矮胖子。石上许多纹路孔窍,让人联想到老人多皱纹和黑斑的脸,这似乎很丑。但也奇怪,看着看着,竟在丑中看出美来,那皱纹和黑斑都有一种自然的韵致,可以细细观玩。
北面有小路,达镜春园。两边树木郁郁葱葱,绕过楼房,随着曲径,寻石的人会忽然停住脚步。因为浓绿中站着两块大石,都带着湖水激荡的痕迹。两石相挨,似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路的另一边草丛中站着一块稍矮的石,斜身侧望,似在看着两个伴侣。
再往里走,荷池在望。隔着卷舒开合任天真的碧叶红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顶端有洞。转过池面通路,便见大石全貌。石下连着各种形状的较小的石块,显得格外高大。线条挺秀,洞孔诡秘;层峦叠嶂,都聚在石上。还有爬上来的藤蔓,爬上来又静静地垂下。那鲜嫩的绿便滴在池水里、荷叶上。这是诸石中最辉煌的一尊。
不知不觉出镜春园,到了朗润园。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弄清两园交界究竟在何处。经过一条小村镇般的街道,到得一座桥边,正对桥身立着一尊石。这石不似一般太湖石玲珑多孔,却是大起大落,上下突出,中间凹进,可容童子蹲卧,如同虎口大张,在等待什么。放在桥头,似有守卫之意。
再往北走,便是燕园北墙了。又是一块草地上,有假山和太湖石。这尊石有一人多高,从北面看,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若要牵强附会说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未尝不可。
原以为燕园太湖石尽于此了,晨间散步,又发现两块。一块在数学系办公室外草坪上。这是常看见的,却几乎忽略了。它中等个儿,下面似有底座,仔细看,才知还是它自己。石旁一株棠棣,多年与石为伴,以前依偎着石,现在已遮蔽着石了。还有一块在体育馆西,几条道路交叉处的绿地上,三面有较小的石烘托。回想起来,这石似少特色。但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质。孔窍中似乎随时会有云雾涌出,给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更添几分迷幻。
燕园若是没有这些石头,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模样。石头在中国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园林、绘画还是文学。有人画石入迷,有人爱石成癖,而红楼梦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过是一块石头。
很想在我的“风庐”庭院中,摆出一尊出色的石头。可能因为我写过《三生石》这小说,来访的友人也总在寻找那块石头。还有人说确实见到了。其实有的只是野草丛中的石块。这庭院屡遭破坏,又屡屡经营,现在多的是野草。野草丛中散有石块,是院墙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然后又修时剩下的,在绿草中显出石的纹路,看着也很可爱。
(选自宗璞“燕园”系列散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荷花用了“巨碗”这一形象贴切的明喻,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多角度描摹月下荷花的优美时则用了博喻。
B.第四段中“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逗号”很自然的与文章开头呼应,饱含着对生命中曾经美好事物的深情眷恋。
C.文章开篇从回忆的角度拉开来描述燕园的石头,结尾处收拢写庭院中的小景,野草丛中的石块与太湖石形成对比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景观。
D.全文写景状物抒怀,一个“寻”字开启了作者燕园寻石之旅,寻的不仅是石,更是对燕园的一往情深,是生命中的诗意。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出文中燕园石头呈现的三种美。
(3)有人评价说宗璞能将异常熟识的景物写得极具陌生化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陌生化效果产生的原因。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仔细思考,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① :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
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另一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讲的都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② 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与土地40余年为伴,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要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才能真正有所得,靠的就是 ③ 的勇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如做学问。厨师没有精湛的刀功和对食材的深刻体悟,烹不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医生不钻研医术、广阅病例,难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芭蕾舞者的双脚没有一次次猛烈地冲击地板,也断难在舞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不仅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没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风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抱负承担起了家国使命,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面对新征程,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学校将举办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