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7 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和宗教意识的变化,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其的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描画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沉溺声色的繁华之后,士大夫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游玩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间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观念。
          门间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层对自然、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间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于这个阶层而言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这也正是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繁荣的六朝,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间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格,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以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禅宗教义和老庄哲学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来摆脱人事的羁绊,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一问世,中国画家就没再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古人画山水,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我们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宇宙。中国古人没有像西方那样的“主”“客”二分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主观世界(自我)的对立者,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肴”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水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置身于“风景”之外的,而是内化于“风景”的,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称其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还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
    (摘编自祝勇《空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先,人物是宗教艺术的表现对象,人物画没有从宗教绘画中分离出来;后来,人物画不断发展,独立出来。
    B.中唐到北宋时期,大批士大夫不习惯城市生活,而怀念乡村。他们喜爱山水风景,创作山水画寄托情思。
    C.地位显贵、有世袭之优势的门阀士族与一般是农家出身的士大夫对自然山水、社会底层人民的感情有所不同。
    D.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往往展示出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状态,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农民有着诸多的不幸和痛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初盛唐时代,士大夫受到门阀士族的压迫,有进取之心;中唐时期,士大夫地位提高,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变化。
    B.六朝时期,庄园经济繁荣,给山水画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受当时绘画技术的限制,山水画未能成熟。
    C.中国“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主”“客”二分观念在认识、对待自然界方面区别较大,相比而言,前者更科学。
    D.材料二批驳了中国风景画的出现早于西方风景画的观点。根据作者的观点,“中国风景画”这一说法是不严谨的。
    (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画线句子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C.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D.范宽墨法似营丘,散落人间二百秋。咫尺画图千里思,山青水碧不胜愁。
    (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
    (5)中国古代山水画画家画山水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磁 力
    沙汀
          这时是一九三八年冬季。一个没有太阳的阴天,已经半下午了。镇上的情形和往常一样,聋耳的张大娘依然一面纺着棉花,一面守着自己的麻糖花生摊子;永兴号的胖老板则在长声么么地哼唱着圣谕书。茶馆的人物也无改变,永远是那一批脚色,一切似乎都与神圣的民族战争无关。
          当小袁退了学从省城回来的时候,曾经同几个小学教师坐过茶馆;自从他到革命圣城延安去的计划暴露以后,由于时常感觉到全街的人都在拿好奇的眼光看他,他便很少去了。但他没有多少地方可走,而一个人在街上彳亍着,又反而越觉得无聊,最后,他拐进禹王宫小学校去。
          小袁去找国文教员张琪。国文教员是因为恋爱问题同兄长闹决裂的。他生病卧床,一看见小袁,便从床上一下坐了起来。
    “你来得正好!”他嚷叫道,“快把人闷死了。”
    “我也是呢!”
          小袁回答,在床对面一张破椅子上坐下。
          国文教师诉说了一番教师生活可怜可笑的情形。小袁一边听他说,一边奇怪,这个苍白瘦削的青年人为什么不肯摆脱他所嘲笑的生活!但他觉得整个镇上,只有国文教师是唯一了解他的,懂得他的渴望和追求的意义,于是忍不住问道:
    “你看我怎么办呢?”
    “这还要问!”国文教师笑了,“走就是了呀!”
    “也许我还可以帮你点忙,”他一边收集着烟蒂准备翻烟锅巴过瘾,一边轻松愉快地说,“等寒假里那批公爷回来,就好办了。我同他们都熟,叫大家凑一笔钱送你!”
    “这怎么要得••••••”小袁说,涨红了脸。
    “这你又未免太古董了!他们读个中学,一年就用它四五百。天天追公园,吃馆子,进麻将公司-敲他们一笔钱有什么不可以呀?!”
          小袁本是来找一点支持,并且发泄一下自己的闷气的,但他再也不能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故意问他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小说没有。
    “有有有!”国文教师说,立刻在床头翻卷起来。他找出一册恋爱小说递给小袁。
          小袁只是随便看了看封面,就告辞了。好像这天他才第一次发觉国文教师原来也是一个无聊透顶的人。
          小袁拐往操场里去,碰到黄俊的妹妹。小女孩跟他说,她哥哥晚上要见他,他勉强应承下来。他不愿意到黄家,因为黄俊的父亲曾在自己母亲面前责怪他引诱黄俊去延安,同时也怕黄俊再提起冒险的帮助:向家里偷一笔钱,让小袁单独到延安去。
          黄俊比小袁小一两岁,跛着一只右腿,但出门的计划,却是这个幼小的残废者提出来的。而且当小袁拿他的跛腿作为口实,劝他应该留下来的时候,他还觉得受了侮辱似地同他两三天不说话。
          他们于是一同退学,一同去求人写介绍信,而且一同在介绍人家里碰见那个抱同样目的而去的年轻出家人。小袁近来时常想起那个和尚,而且猜想他已经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穿上一套合身军装,在听游击战争的讲课了。
          当小袁到家时,母亲正等着他吃晚饭。老太婆认定延安是个危险地方,而且又是那么辽远,不答应他去。但是,对儿子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力,所以她的唯一武器,便只有诉苦和流泪了。她极力劝诱他吃菜,自己却老咽着白饭。越是劝得恳切,小袁就更觉得连饭都也不想吃了。
          这时传来一阵宏大的语声,随着一个矮个子中年人,走进来了。这人做过本镇的副联保主任,曾与小袁的父亲有着相当友好的交情。
          四五天前,老太婆曾去访问过他,诉说着自己的苦况,特别是儿子给她带来的折磨。她请求副主任能够设法替小袁找个谋生的职业。
    “呵,你也在屋里呀!”他对着小袁大笑起来,“给你说吧,一个年轻人不要东想西想的,眼看就要当先生教人了!”
    “什么人当先生哇?”小袁不快地反问。
    “你呀,我已经和陈校长讲好了。薪水可没有多少,看够伙食么。有的人简直连脑壳也挤尖。”
    “我倒不想挤呵!”
    “那又是啥道理呢?钱少了吧?”
    “连我自己也还要人教呢!”
          小袁生起气来,从堂里走开了。他退向自己的小屋里去,在薄暗中感到一种强烈的憎恶;但他并不责怪母亲,只觉得她很可怜。
          他躺向床铺上去,决心已不可动摇了。而他随即又慢慢撑身起来,沉重地叹息了一声,然后怀着一种冒险的心情去赴黄俊的约会。
          黄俊在市街东头住家。自从两个青年人的计划暴露以后,黄俊的父亲把他的儿子搁在一个老年仆人手里看管。
          当小袁开始向昏暗的大门堂张望的时候,黄俊因为等得不大耐烦,正嘴里嚷嚷着,执拗地冲向大门口来。
          老人紧跟着他,一边笑着嚷道:“好的,我们跛子赶跛子,看哪个跑得快!”
          当老头儿跛到大门口的台阶上的时候,他发觉了两个朋友已站在一处。
    “好,你们谈吧!”他说,“我知道你这一向也闷够了。”
          黄俊没有再理他,偷偷地交了一点钱和两只金戒指给他的朋友。
    “你一定要写信呵!”他叮咛着,“越多越好!……”
          小袁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响更锣了。当晚,他并没有睡好,就一直辗转着,在从隔壁传来的母亲的叹息声中为种种不同的幻想所苦。那能够使他得到支持的,只有那茫茫的雪野和那种艰苦的爬涉者的行列。
          次日一早,他就逃向省城去了,然后从那里正式开始充满激情的长途旅行。
    (有删改)(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袁退学想去延安,全街的人“拿好奇的眼光看他”,足见国统区百姓的愚昧落后。
    B.国文教师沉溺在无望的爱情之中,让小袁相当失望,认为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
    C.年轻的和尚都穿上军装去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说明当时延安有强烈的吸引力。
    D.出走前的晚上,小袁虽充满纠结,但“茫茫的雪野”和“爬涉者”让他坚定了选择。
    (2)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篇名生动贴切,以磁石对铁屑的吸引力作为比喻,既表达了文章单纯明朗的主题,又体现了其含蓄严谨的风格。
    B.小说开头场景描写独具匠心,再现了国统区了无生气的生活画面,与神圣的民族抗战对比,为小袁出走展开合理铺垫。
    C.小说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不论是袁母、黄爸、副联保主任,还是小袁、黄俊、国文教师,都带上鲜明的阶层和身份特点。
    D.小说构思独特,以小袁在抉择时面临亲情和友情的强大阻力,做出义无反顾的选择,来凸显磁力的内涵,使文章富有张力。
    (3)这篇小说在发表时本是以小袁出走后又被逮回作为结尾的。在收入小说集《磁力》时经作者修改,删掉了小袁被逮回的描写,以奔向新的目的地结尾。请简要分析故事结局改变的用意。
    (4)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袁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衰语。马文升厉色曰:“天子当知稼稿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曰:“选廉能以任风宪,禁摭拾以戒贪官,择人才以典刑狱,中命令以修应务,逐术士以防扇感,责成效以革奸弊,择守令以固邦本,严考课以示劝惩,禁公罚以励士风,广储积以足国用,恤士人以防后患,清僧道以杜游食,敦怀柔以安四裔,节费用以苏民围,足兵戎以御外侮。”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凯切。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展鳙疏请策内降言天下士变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竟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机。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幕,四方朝贡,奚所瞻观?蚓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息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内官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翁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注]曰:“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又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注]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B.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C.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D.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创于汉武帝。
    B.顿首,以头叩地、举而不停留,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乞骸骨,官员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厉行勤俭,爱惜民力。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尽可能减轻民困,言辞切中事理,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遵照施行。
    B.孝宗理性治国,整肃吏治。孝宗皇帝鼓励、要求马文升认真考课天下官吏,马文升深受感动,按实情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官员。
    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任职一年后再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孝宗重用贤良,君臣亲密。戴珊因年老多病上疏求退,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为国尽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
    ②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5)结合文本简述孝宗朝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突出这一特点的用意。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本词是作者刚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凸显气候之清润,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C.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D.“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与“明月夜,短松冈”一样,演染凄清的氛围,体现词人的伤感。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课内古诗文知识考查)(10分,每题2分)

  • 11.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季羡林:文化一经产生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更高一层的文化。
          ②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③雁鸿是一位四川女孩,从一名医学者转行,用易拉罐、坚果核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头饰,融国风创意与绿色环保于一体,最后依据《山海经》创作出许多人物造型。她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艺术宝库,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灵感。她将在坚守中继承,从一名手工爱好者变成从业者,未来还将成为一名传承者。
          传承、交融与互鉴延续了文化的血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3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