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谈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
          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濠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
          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①        
          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
          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②        
          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人可以与外物相通,人会因外物触发感受、产生情趣,所以外物身上就会注入人的情感。
    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所以他是很难理清情和理的关系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二者能够相互感通或交融。
    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骋怀,此时的庄子如果内心是沮丧的,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小白鱼是愉悦的。
    C.亲近自然,能够将我们从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这与庄子“齐物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有办法来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以此来否定“移情作用”。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提炼材料内容完成b、c小标题空缺部分的填写。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9~12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饱含诗人的情怀和哲思。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张若虚的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飘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却高楼密布,“我”与城市间存在着矛盾。
    B.“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这是“我”隐瞒恐高真相的原因。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是这样的:大口地呕吐,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这就是“我”的异化。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的遭遇,体现了“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B.文中充满谐趣的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以“我”的视角来呈现,具有讽刺意义。
    C.文章以一个来自乡下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了在城市立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蜘蛛人”。
    D.“我”的遭遇体现了一个打工者为在城市实现理想,在严苛的自我要求和艰难的工作环境的压力下,最终不幸成为理想的奴隶。
    (3)本文的结尾采用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来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其中,最令我心寒的景致是彩虹桥。在雨季,有太阳雨时,彩虹会不时横挂怒江上空,有时长,有时短。到了这个季节,平常不太喜欢拍摄的我也会①              地挎上相机驱车穿梭在小镇的江东江西、旧城新城,以捕捉彩虹瞬间的美丽,因此也就拥有了别样的惊喜和收获。
          一天早晨,我驱车在路上,不经意地望去,只见云团携着怒江水的气流缓缓上升,但升得不快,也不高,在离我们头顶五六米处停止了。不一会儿,云团渐渐淡去,天色由漆黑和浓稠渐渐变为湛蓝和透明。渐渐地,从云团下面下起小雨,在初升的朝阳的辉映下,一轮彩虹从六库向阳桥横跨在老窝河口,仿佛一匹七彩骏马,头在老窝河口饮水,尾部在向阳桥下舞动。我连忙按动快门将这一倩影永恒地定格。之后,我一连拍到了十几张怒江上空彩虹飞架的照片,它们令我②              。但这些彩虹时间短暂,最长的也不过十几分钟,你还没欣赏够或完整地拍下,它的倩影便消失得③              了。这让人难免也有失落,总觉得它如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憧憬未来,正是青年一代奋斗的最好年华。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