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15: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的疫情防控形势,由于信息缺少、澄清不及时等因素造成的网络谣言不断出现,误导了公众舆论,甚至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如何运用大数据治理网络谣言,成为当务之急。
以数据治理创新网络谣言治理的数字型运行机制。传统谣言治理往往依靠“人防”,费时费力而效果差。为此需要运用大数据新技术构建数据驱动型治理结构,对网络谣言实施智能化甄别评估、全天候监测预测提供技术支持。以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进行谣言数据的汇集、清洗和挖掘,为各疫情防控部门提供共享性数据资源。同时,建立谣言监测、分析和评估的大数据模型,实现网络谣言源头、轨迹和影响的可视化呈现,进而做出危害性程度数据评估,为教育警示和法律惩处提供客观依据。此外,还应注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向社会公示大数据对网络谣言的影响评估,引导舆论方向。
以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谣言治理的成效。运用大数据精准施策,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用不同治理策略。事前舆情舆论研判,以网络关键热词等方式进行谣言甄别、监测和分析,力争把谣言消解在事前萌芽状态。事中采取及时阻止谣言、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舆论注意力引导或切断舆情传播等策略。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教育、惩治,对影响较小的谣言传播者要教育引导和警示训诫,对影响较大的恶意传播“造谣者”“传言者”,要严厉打击。
以法律治理构建网络谣言治理的制度规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刻意制造谣言和危害极大的犯罪分子,实施法律惩戒和惩处。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法律治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法律制度支撑,让谣言制造者不敢造谣,让传谣者传播有所畏惧。二是各级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处置网络谣言坚持从快原则,快速结案和及时公开。三是运用各大网络媒介平台,对典型网络谣言处置案例及时进行公示,来警示有意造谣者。
以平台治理提升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监督。各大网络平台在发挥新闻生产、正能量传播职责的同时,有些也有意无意地为网络谣言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渠道。为此,各级政宣部门要对各网络新媒体平台落实政治责任和社会舆论安全责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同时,协同各大型网络新媒体,构建立体式网络谣言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网络舆论监测实施多级联动,多家联合,确保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畅通和谣言监控全天候全网络,制定平台辟谣应急机制,完善网上谣言查证和举报平台。
以教育治理化解谣言治理的心理焦虑和认知错位。治洪水,宜疏不宜堵。网络谣言本身内含不同动机和价值诉求,与各类社会问题、价值认识等密切相关,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为此,网络谣言治理还需要强化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要建立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机制。根据大数据分析的谣言类型,对疫情预防等进行科普教育,对人民群众急需了解的疫情动态信息要及时发布。并建立起协同高效的舆论引导机制,运用大数据动态分析社会民众需求和困惑,建立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和信息沟通平台,全天候与民众就关心问题进行双向互动沟通,积极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
(摘编自李怀杰《运用大数据提升疫情防控网络谣言治理能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误导公众舆论、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谣言经常出现,信息不足、澄清迟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B.充分发挥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数据驱动型治理结构,才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C.完善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为法制建设提供支持,也能给谣言制造者、传播者以警示。
D.网络平台为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是群众了解疫情信息的唯一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要分析谣言的成因、危害与治理网络谣言的紧迫性,重点阐述治理网络谣言的方法。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在逻辑上是层层递进的。
C.文章主体的五个部分,以“创新网络谣言治理的数字型运行机制”最为重要,因为“人防”效率低下。
D.文章既肯定了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化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建立宣教机制是化解谣言引发的心理焦虑和认知错位的有效手段。
B.只有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真正落实社会舆论安全责任。
C.让谣言制造者不敢造、让传谣者传播有所畏,其实就是把谣言消解在事前萌芽状态。
D.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治理网络谣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谣言,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儿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儿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钱。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
去跟当年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儿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
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医者”熠熠生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赤脚医生和县医院医生的表现,以及关于“我”家庭情况的介绍,营造出一种让人绝望的氛围,为老中医的出场做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文章虽然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说明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2)文章运用哪些手法来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41引用:39难度:0.5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
9.结合上下文,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①运用排比修辞手法;②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中华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信息,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而数字成语更是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修辞妙用。比如,“一毛不拔”用夸张的手法将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组卷:0引用:1难度:0.7
六、作文(共60分)
-
10.大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月,一篇新闻报道让“冰花男孩”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冰花男孩”王福满是云南贫困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他在寒冬的早晨长途步行去学校,致使头上结满冰花。“满头冰花”的照片传至网上,旋即触动了网友柔软的心,各方网友纷纷捐款,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爱心洒向小男孩及其周边学生。时至今日,已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福满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男孩因为这一次网络意外走红,命运得到了转变;而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像“冰花男孩”一样的贫困留守儿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组卷:6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