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六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
1.中国“天眼之父”是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组卷:2引用:4难度:0.7 -
2.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
3.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组卷:2引用:2难度:0.7 -
4.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其中“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镜筒中。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5.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对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也越大。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6.台式光学显微镜结构相对复杂,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结构相对简单。
组卷:25引用:1难度:0.5 -
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组卷:9引用:9难度:0.7 -
8.病毒结构非常简单,不能独立存在,所以它不是微生物。
组卷:2引用:3难度:0.7 -
9.所有的微生物都必须用显微镜才可以看到。
组卷:3引用:4难度:0.7 -
10.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结集而成的。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
11.学习《地球的运动》单元时,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拟实验阅读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学习。
组卷:3引用:5难度:0.7 -
12.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有多种假设,但与事实相符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昼夜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1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组卷:2引用:2难度:0.7 -
14.任何理论的形成都要众多的证据支撑,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15.“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中都认为地球是球体。
组卷:32引用:15难度:0.7
三、探究与实践题(40分)
-
45.根据用圭表模拟测量四季影长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画出同一地方正午在不同季节的影长。
组卷:2引用:1难度:0.4 -
46.“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对吗?”六年级的几个同学为此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数据及图示,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1)科科: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地球离太阳远,地球冷,是冬天;地球离太阳近,地球热,是夏天。
(2)学学:我认为科科的观点是正确的。
(3)智智:我反对。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为每年的一月初,是冬天;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为每年的七月初,是夏天。我们应尊重科学数据。
(4)慧慧:智智的说法是正确的。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恰好是相反的季节,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然应该以北半球的数据为准。
(5)科科:看米是我弄错了,我只是想当然,没有尊重科学依据。
(6)学学:是的,有时候所谓的生活经验和科学事实是不相符的。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