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朱光潜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但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颂神的抒情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洲、澳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
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非常有名。这种舞通常在月夜里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树林中一个空场上,场中烧着一大堆柴火。妇女们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着一块袋鼠皮。指挥者站在她们和火堆的中间,手里执着两条棍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是到场里去跳。这时指挥者一面敲棍棒指挥节奏,一面歌唱一种曲调,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妇女们不参加跳舞,只形成一种乐队,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
此外澳洲土著还盛行各种模仿舞。舞时他们穿戴羽毛和兽皮做的装饰,模仿鸟兽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恋爱和战斗的情节。舞者尽是男子,做着狂热的姿势,唱着狂热的歌调。从这种模仿舞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歌舞是充分表现内在情感的。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篇名,都是以乐调命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原来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
这三种艺术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都有乐,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乎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舞蹈的面目。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
(选自《诗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是直接从颂神的抒情诗中演化出来的,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B.原始歌舞是充分表现内在情感的,因此澳洲土著的模仿舞做着狂热的姿势,唱着狂热的歌调。
C.《诗经》里《风》和《雅》中的诗歌大多有音乐和舞蹈,而《颂》中的诗歌则是歌和舞的混合体。
D.诗歌、音乐、舞蹈分别向“文字意义”“和谐”“姿态”方向发展,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人类诗歌的起源问题以历史学、考古学的证据与人类学、社会学的证据对比分析。
B.本文以古希腊祭典歌舞,非洲、澳洲土著,中国边疆民族等研究为论据,运用并列论证结构展开论述。
C.作者列举汉魏《乐府》中《鼓吹》等以乐调命名的诗篇,是为了论证歌乐舞是混合的艺术这一观点。
D.诗歌与音乐、舞蹈从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逐渐走向虽保存节奏但发展不同的分化,作者对此心怀惋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诗歌的起源而论,研究现代歌谣比研究远古诗歌得到的证据更为可靠、重要。
B.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的部分证据,来自于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研究。
C.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有舞蹈节奏和歌唱节奏,诗歌与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
D.“徒歌”不考虑节奏和音阶的关系,因而比“乐歌”更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组卷:3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10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明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由“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这次通知有几个显著亮点:
一是突出系统性。2008年“限塑令”主要针对流通使用环节,对塑料袋明码标价,鼓励消费者自带包装袋。而这次《通知》提出“明年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仅聚焦于使用环节,也关注到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调有序性。塑料制品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次“禁塑令”,没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实际生活需要,比如考虑到生鲜、熟食特点,“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多个“留白”,增加了政策实用性,有利于“禁塑令”推进落实。
三是更有针对性。这次的“禁塑令”不仅在零售业、餐饮业方面持续发力,而且扩大到“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有的放矢。随着经济形态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已成为塑料制品使用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覆盖。相对来说,线下餐饮模式好改进,电商、快递等线上模式,仍需要时间探索新模式。
(《新版“禁塑令”值得期待》,《南方日报》)材料二:
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实施品类 具体任务 实施地区 完成时限 不可降解塑料袋 一、商场、超市以及餐馆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整料袋。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 2020年底 二、规范和限制集贸市场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2022年底 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2025年底 一次性塑料餐具 一、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全国范围 2020年底 二、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 2020年底 三、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县城建成区 2025年底 四、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地级以上城市 2025年底 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 一、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全国范围 2022年底 二、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 2025年底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禁塑令”落地,你准备好了吗?》,《经济日报》)材料四:
“禁塑”的话题已经谈了多年,各地的“禁塑令”也先后发布,但时至今日也未彻底地“令行禁止”。原因何在?一是塑料袋给予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二是每家每户每人都需要,少有不用塑料袋的人;三是工农业生产中塑料制品不可或缺,使用量也非常可观;四是网购快递业的异军突起,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在进一步对购物者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议购物者自带布袋、纸质袋的同时,相关执法部门还应随机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各商场等对“禁塑令”的执行情况,督促其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塑令”。对一些仍然继续使用塑料袋的顾客、商家,进行必要的教育、劝导;对拒不执行“禁塑令”者,应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条款,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确保“禁塑令”的有效执行,维护“禁塑令”应有的法律威严。环保,人人有责;“禁塑”,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地球家园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减塑”贡献。
(《“禁塑令”需要严执行》,中国甘肃网)(1)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禁塑令”除了聚焦于塑料制品的使用之外,也关注到了生产、回收、处置等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B.塑料制品方便实用,而且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无法被取代,所以,落实“禁塑令”还需要适当的“留白”。
C.较之以往“限塑令”,由九部委联合推进的“禁塑令”进一步升级,但目前并未对所有领域形成覆盖。
D.企业选用替代产品,会首要考量成本,当务之急是形成替代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推进“禁塑令”落地。
(2)下列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5年底,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以及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的集贸市场中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B.外卖领域是塑料制品使用的重灾区,2025年底,餐饮外卖领域将较大幅度降低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量。
C.2022年底,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
D.禁塑限塑任务分阶段实施,考虑到了社会实际情况,提升了政策实用性,又体现出我国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决心。
(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推进“禁塑令”的实施。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 后
韩少功
朋友莫应丰患癌症住在医院时,我曾赴长沙看他。当时他身体肿胀,已脱原形,脑门上还有医院用来标记放疗位置的几处紫红色线痕,森然割裂了他的笑容--更显得陌生。他已不能说话。往事历历与感慨种种竟只能在哑默的目光对视中流逝,在我们相互握紧的双手中抚碾成虚无。
他一直拒绝承认自己身患癌症,实际上已病入膏肓,大限迫近。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脑子已有障碍,被人搀扶着走路,总是不自觉并执拗地连连向左转去,似乎在寻找遗落在左方的什么东西。而另一异兆是他时常昏昏然目注上空,喃喃自语,好几次冒出一句疑问:“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什么?
逝者如川,然而有后,万物皆有盈虚,唯时间永无穷尽,莫应丰是在惊恐于此吗?岁月茫茫,众多“然后”哪堪清理?他在搜寻什么?在疑问什么?一生中最后的目光停落在记忆中的哪一年、哪一日?
当年得大奖、步高位、好评如潮、从者如簇的莫应丰,声洪气旺,挺胸昂首,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困锁病床,变在瞬息,恐怕也是他及朋友们都未曾料及的。他患病的消息传出时,朋友们无不闻讯失色,久久掩面而泣。
莫应丰与我初识时,一辆破旧脚踏车,常常在比他年轻得多的朋友中混。他好聊天,有时候聊得太晚了,年轻人都感到精力不支,他却毫无倦容,常常会忍无可忍地揪耳朵,把瞌睡者一一揪醒,责令大家陪着他继续聊。作为犒劳,他会翻找出一些残菜剩酒,亲自把炊,为朋友们服务,并领受关于他饮食趣味低俗不堪的指责。
好些年轻作者爱与他接近,重要的原因是他热心助人,从不忌才。谁有了创作构想,他会真诚地为你参谋,完善布局,推荐发表,兄长的式的忙碌中还包括他对疏懒者不断的警训和号召。至于他的创作,年轻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批判和嘲讽。
然后呢?然后一晃几年就过去了。
他越来越嗜酒。旅行包里总有装备齐全的酒具,入夜总是四处寻捕酒友。据说有一次实在没找到,便站在家门口向路上的陌生汉子使劲招手,请陌生汉子入家来喝酒,弄得对方十分疑惑。
他有太多的苦恼需要用酒来浇洗吗?他难道不知道对于一颗总想特立独行的心灵来说,欲望就是拘束,就是苦恼,而且从来如此,于今为甚吗?发财、归隐、行善等,这些活计干长久了,要干得滋味无穷都颇不容易。任何成功者都难免在通向未来一片空白的“然后”二字前骇然心惊。
莫应丰终究是男子汉,终于再次向命运挑战。一九八八年春,我迁居海南后,他也来海南筹办农场。他戒了烟,也基本上戒了酒,到朋友家吃饭,满满一桌菜他什么也不尝,只想喝点稀饭。他说他开始天天写日记了,要重新做人了。
他办事不在张扬,甚至不多话,坚决不麻烦别人。成天骑一辆旧脚踏车独自在烈日下奔波,回来就在简陋的食堂里默默就餐。而就在这个时候,癌细胞正在他的身体内部悄悄生长,一串串成熟。
一位朋友去找他,敲门无人应,第二天再去,仍是如此。直到服务员来开门打扫卫生,才发现他病卧床上已有三天,唇白,面黑,毯子滑落在地上。他说他听见了敲门声,也明白是谁来了,只是无力答应罢了。
他就这样匆匆开始并匆匆结束了他的农场梦。命运是如此残酷,在他以放弃全部权势和舒适为代价,准备重新生活的时刻,竟轻易地将他逐出了人生赛场。就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吗?--不过是如此普通而廉价的机会!
命运也是如此仁慈,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仍赐给他勇气和纯真的理想,给了他男子汉的证明,使他一生的句点,不是风烛残年,不是脑满肠肥和耳聩目昏,而是起跑线上的雄姿英发,爆出最后的辉煌。
“夜雨对床应有时”,这是莫应丰在癌症病房里托人捎给我们几位朋友的话,算是他最后的叮嘱。是的,他还应该有机会与我们对床长谈的,也许在他创办的农场里,在某间茅舍中,听芭蕉夜雨,听椰涛呼啸……他爱喝的酒,我们还准备着。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是他请我这个小青年喝茅台酒,那时这种酒还极贵极稀罕。他最后离开海南之前,我拿出一瓶藏了很久的茅台酒请他喝。我家里很少有酒,那也是我第一次用茅台酒待客。我有一种莫名的惶惧:难道是冥冥之中上天在那时已暗示了他的归期,着意让我以一瓶茅台来还清一切,了结一切吗?
不,不要这样,不能这样。
生者仍在忙碌,仍在走向一个又一个无可逃避的“然后”,而莫应丰已经去了,一去已逾两年。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莫,莫,莫!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即点出了写作对象--朋友莫应丰,对他病后的外貌进行了描写,“森然割裂了他的笑容”突出了作者内心的伤痛。
B.本文没有像一般悼文那样,或平铺直叙死者生平,或制作廉价的颂歌以夸张生者的哀痛,是某种意义上的“智慧的独语”。
C.文章以回忆为主,并在叙事中穿插作者的感慨、议论,这有利于读者了解莫应丰的为人和作者与莫应丰之间的深厚情谊。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以及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莫应丰立体丰满的形象。
(2)本文以“然后”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韩少功的随笔“既有友情的温馨,文学的精彩,又有哲学和宗教的内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组卷:7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简要概括河南博物院出品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的五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日前,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受到全国网友们的追捧。“失传的宝物”通过“盲盒”的形式,把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其中。为了模拟考古工作的未知性,除了“宝物”随机出现的设定,盲盒还设置了挖空的比例,增加了神秘感和刺激性。盲盒附带的袖珍版洛阳铲等考古钻探工具、包裹着“文物”的洛阳北祁山土壤,更为这段“考古”经历增添了几分真实感。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能让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更贴近。而好玩的游戏化体验,也能带动人们学习和感受的热情。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一番对话: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班级计划举行“经典流传”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段对话对你有何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