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
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 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 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 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 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 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 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 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 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 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 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 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 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 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 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 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 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 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 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 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 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 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组卷:2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 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 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 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 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 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
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 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 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 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 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 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改为“茂才”。
B.“哀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等。
C.“徙”,贬职;“徙光禄大夫”,就是被贬为光禄大夫。前文的“迁”与“徙”不同,迁指 升官。
D.“传舍”,是用来给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与邮舍、驿舍等,名虽异,义实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
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 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 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 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②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组卷:5引用:1难度:0.9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组卷:140引用:8难度:0.5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组卷:61引用:12难度:0.3
六、作文(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在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就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进行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的目的;饭后,同学们有序地整理餐桌,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分类摆放。老师介绍,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进行交流。比如,手势 1 代表 饭,2 代表菜,3 代表汤……不需要发出叫喊声。总之,学生从进门到用餐结束都基本在无声中进行活动。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2引用:3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