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9 2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培训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无疑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或APP牢牢绑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钩《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
    C.中国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
    D.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来杀熟,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
    B.材料一举谷歌公司、“脸书”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C.两则材料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
    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
    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
    C.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
    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3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圈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生活单调乏味,人们都想借种树活动热闹一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成人视角的叙述却使文章表现出了深刻;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3)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
    (4)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该”字的理解。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节选自《明史•李敏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它地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土地、水利、赋税、户籍、粮饷、财政收支等。
    C.宣课司,官署名。明代设于京师顺天府的税务机构,掌商业税和财产税的征课。
    D.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传统的中国城市基本都有孔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敏治边有方,效果显著。在巡抚大同时,面对外敌侵扰,李敏埋伏壮士进行突袭擒获敌人,并且加固边防守御,从此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B.李敏体恤军民,积极改革。先前,从山东、河南转运粮饷到大同,路途遥远、耗费巨大,李敏规定除每年必要开支外,均以银两代替粮饷。
    C.李敏不畏权贵,忠于职守。针对崇文门宣课司赋税被权要侵吞一事,李敏请求马文升增设御史进行监督;权贵请求空地及牧马场土地,他坚决反对。
    D.李敏重德轻财,兴办书堂。他平生重视德行,将自己的俸禄赠送给兄弟、故交,曾修筑书堂,收集几千卷图书,后将其献给国家,皇帝下诏赐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
    ②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
    (5)李敏针对京城庄田弊端向皇帝进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庄田的危害及革除庄田会带来的好处。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咸阳怀古
    韦庄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
    [注]①韦庄,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朝由于藩镇割据而衰落乃至夭亡的过程。②李斯,曾任秦丞相,看到仓鼠和厕鼠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有悟,学帝王术以图仕进。③徐福,秦方士,为秦始皇入东海求仙药未归。④东周,西周覆天后,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其国力大减,形同小国,天子地位名存实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在城边楼上,见日落云凝,不禁生出万古愁,以“愁”字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承接首联的伤感情绪来写,其诗情意绪与李贺的“霜重鼓寒声不起”相似。
    C.颈联写如李斯未因仓鼠而生发感悟,一生无所作为,就不会有后来秦国之强盛。
    D.尾联总结全诗,以“断骨”抒极其悲伤之情,以“东周”发“以史为鉴”之叹。
    (2)请简析本诗主要的抒情方式。

    组卷:19引用:4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①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逻辑关系,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同超过40字。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组卷:38引用:9难度:0.6

五、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文中子•魏相篇》      材料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1引用:1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