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蕴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
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形成与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有关,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
B.只要是经典,就具有普遍意义,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的作用,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C.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他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
D.虽然“新儒学”学者们的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但他们诠释以往经典时还是借鉴了西方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B.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作者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C.本文指出,要深入把握经典,就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着手。
D.文中批评了一些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看法,并引出了“学无中西”的“新儒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还要去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
C.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有损于对经典的理解。
D.“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如果问这段时间什么最火?一定非东数西算莫属。当很多人还没有搞明白东数西算是什么的时候,资本市场上已开始纷纷布局东数西算工程。那么,东数西算到底是什么?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其实就是把东部的数据“输送”到西部进行储存和计算,算完之后把结果再传回东部。这也是“东数西算”和此前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不同的地方。
据《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报告》,当年区域性投资额中,华北京华东华南的投资额分别为534亿元、474亿元、399亿元,中西部地区存量、新增数据中心规模依旧偏小。而从数据中心上架率来看,西南、西北地区,明显偏低。东部地区虽然对数据应用需求量大,但能耗指标紧张,整体产业耗电量较大。很多地区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电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显然,东部地区并不具备大力发展数据中心的优势。而我国西部地区却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条件。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目前的水电资源非常丰富,全年气温适应,空气质量优良,可以降低大数据产业的生产成本。此外,贵州省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能够保障数据的正常稳定运行。
(摘编自《东数西算:市场还需冷静》,《财经早餐》2022年3月18日) 材料二: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促进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将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东数西算”循序渐进、快速迭代,将优化资源配置,更好赋能数字化发展。
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且数据量仍在快速增长。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也将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正当其时。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下好全国一盘棋,确保“东数西算”这一重大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将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正当其时》,《人民日报》2022年3月1日) 材料三: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目前,我国东部算力需求高涨但电力资源有限、电价高,而西部电力资源丰富价格低但算力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借鉴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的经验,把东部的数据处理和计算需求搬到西部去,在西部算完之后把结果再传回东部。
西部地区过剩的新能源可以为东部的计算需求提供算力服务,价格便宜、绿色环保,可以很好地满足国家对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要求。当然,这些进入算力枢纽的西部城市,也能够通过该工程搭上新基建的发展快车,加入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潮,从而拉动西部地区GDP快速增长。对于东部地区的城市来说,利用西部的新能源进行计算服务,可以降低其碳排放压力。
“东数西算”工程的挑战首先是如何合理调配和组织东部计算需求,调度西部的最优算力资源为东部计算需求服务,既高效满足东部计算需求,又降低功耗和计算成本,并拉动西部经济发展。同时,还要防止各地不顾实际需求,借“东数西算”的热度谋取利益。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国产化自主可控和采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平衡问题。
(摘编自《东数西算:开启算力经济时代的世纪工程》,《中国科学报》2022年3月17日)(1)下列对“东数西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数西算”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B.“东数西算”虽然借鉴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的经验,但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双向的工程。
C.“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总体完成,算力经济时代正式开启。
D.“东数西算”工程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华北、华南等地数据中心市场区域投资额远高于西北、西南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却无明显优势。
B.东部地区不具备大力发展数据中心的优势,是因为该地区数据应用需求量大、水电资源短缺及能耗指标紧张。
C.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算力资源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推动算力建设刻不容缓。
D.如果过度超前消费“东数西算”概念,必将造成对该工程发展潜力的透支,进而影响其长期健康发展。
(3)数字经济下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座城市的生灵烟火
迟子建 ①童年时在故乡,因为狗没有看好家,我踹过狗肚子;鸡不爱下蛋了,我用柳条捅过鸡屁股;猪对我采的野菜挑三拣四,我会掐断它一顿主食儿,饿得它嗷嗷直叫。这些行为若是被姥姥发现了,会遭到她的责备,她惯常说的是,瞧瞧人家的眼睛多清亮哇,怪可怜人的,可不许欺负不会说话的哇。“人家”二字,说明了姥姥把小动物看做了人类一族。
②我来哈尔滨生活三十年了,进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与家畜和野生动物照面的机会,无疑就少了。去年因出版了以哈尔滨为背景的长篇《烟火漫卷》,其中写到一只雀鹰,有好奇的读者问我,在哈尔滨户外真能看见鹰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它出现在城市,一定是在动物园中,翅膀都是僵硬的,这也勾起了我对这座城生灵的回忆,它们无疑是人间烟火的一种。
③先说马吧。我初来哈尔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商品房还没兴起,老式住宅楼的楼道,成了居民们越冬蔬菜的公共储藏间。每到深秋,从郊县来哈尔滨卖秋菜的马车就来了。它们停靠在各居民小区入口或是菜市场的十字街头,售卖土豆、大葱、萝卜和大白菜。一车秋菜若是一天卖不完,马就要和主人在城里过夜。霜降之后的哈尔滨很冷了,夜里气温常降至零下,卖菜的裹着棉大衣蜷缩在马车的秋菜上,而马习惯站着睡,所以若是清晨起得早,常见马凝然不动垂立着,像是城市的守卫,而它蹄子旁的水洼,有时凝结了薄冰,朝晖映在其上,仿佛大地做了一份煎蛋,给承受了一夜霜露的他们,奉献了一份早餐。有了冬储菜,哈尔滨人对从西伯利亚长驱入境的寒流,就有温暖的把握了。
④除了马,我印象深的还有江鸥。刚来哈尔滨时青春飞扬,我常在夏日傍晚去松花江畔看落日,江鸥在水面飞起落下,白色的羽翼被夕阳映照成金色,仿佛它们是一群来自天堂的鸟儿,总能拨动年轻的心,给人以美的遐想,它们是松花江永不沉落的珍珠。
⑤而《烟火漫卷》中的雀鹰,我在《后记》已交待过,它确实是有原型的。我曾在一家商业银行铺设塑胶跑道的工地,看见过一只深陷塑胶泥潭的燕子,它死时翅膀张开,可以想见它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多想挣离大地,飞回天空!而四年前搬到群力新居的次日,新年的早晨,我在北阳台的窗外发现了一只鹰!
⑥鹰来到一座城市,一定带着我们不知道的气流,不知道的风云,不知道的迷失,不知道的它所经历的山林草原,峭壁悬崖,以及属于它的勇敢和怯懦,伤痛与离别。我将这只梦幻般出现又消失的鹰,和那只葬身塑胶跑道的燕子,合二为一,在《烟火漫卷》中放飞了一只雀鹰。我让它蜷伏在跨越湿地公园的阳明滩大桥的栏杆上,这样开“爱心护送”车的刘建国载着翁子安经过时,就能遇见它,从而有了雀鹰在榆樱院的故事。
⑦城市的生灵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始终静静地唱着生命的歌谣。去年九月王蒙先生来黑龙江省政协,做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报告,会后我陪先生一行游览太阳岛公园的湿地。由于去秋雨水大,湿地小路已成小河,电瓶车缓缓而行时,车轱辘都被淹了,感觉是乘船。车行不久,先见一只灰鹤从灌木丛飞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水袖,惊艳一车人,还没等我们把视线从它身上转移,又有一双白鹤飞起,在车头前方蹁跹起舞,大秀恩爱。王蒙先生慨叹哈尔滨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我跟太阳岛公园管委会的同志开玩笑,说这不是安排的“秀”吧。他不无骄傲地说,你想安排的话,这些野鸟谁又会听你的呢!而这些涉禽类鸟-大自然的芭蕾舞演员们,很快被接下来的一条鱼抢了风头,一条寸长的银色鲫鱼,竟然从流水潺潺的路面,蹦上电瓶车!我们飞快拍下那条来到人群的鱼,见它还摆着尾,赶紧择了处丰泽的水面,把它放生了。
⑧不期然现身的鹤,与跃上电瓶车的鲫鱼,以及去年秋天我在卧室发现的纱窗外匍匐的一只蝙蝠,似乎抹去了我之前在塑胶跑道看到的死去的燕子时,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哈尔滨的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至纯之境,似乎在那个时刻,从唐代曼妙地穿越到这座现代都城了。然而这种骄傲感没维持多久,候鸟迁徙的季节,我看到一则新闻,有只东方白鹳在南迁途中,在哈尔滨的呼兰区,倒挂在高压线上,被解救后已经死亡,而它的脚部,疑似有盗猎分子布设的猎夹。一只戴着镣铐追逐着温暖的东方白鹳,命绝于人类泯灭的良知,没有比这儿最深重的渊薮了!这太像我《候鸟的勇敢》的情节了,一只被盗猎者布设的超强力粘鸟胶所伤的东方白鹳,没有赶上季节迁徙的步伐,它与留下陪它的伴侣,伤愈后南飞,但时令已过,双双殒命于暴风雪中。别说这是它们的命运,当人心向下时,人性的黑暗,会埋葬这世上最不该埋葬的生灵。这样的埋葬多了,人类就岌岌可危了。
⑨如果我们丧失了生灵的烟火,一座城就少了最动人的色彩。我们治理环境,更要拯救人心。只有生灵的烟火融入大地,一座城的人间烟火才是美的。
【注】《漫卷烟火》是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长篇小说,2020年8月首次出版发行。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童年时代“虐小动物”和姥姥的话语为开头,写童年的行为看似“恶作剧”,实则隐藏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恶”,既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又暗含主旨。
B.文章以自己在哈尔滨所见的小生灵们为线索,写到了故乡的狗鸡猪马,又写到了哈尔滨特有的野生动物江鸥、燕子、鹰、白鹤、鲫鱼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生命的礼赞。
C.作者用朴实温厚细腻的语言写冬日里坚韧的拉菜马陪主人在城里过夜,“像是城市的守卫”,忍受严寒,农人和马的辛苦让哈尔滨人冬天有了“冬储菜”的保障,有了温暖的把握。
D.本文取材广泛,结构严谨,形散神聚,引人深思。“当人心向下时,人性的黑暗,会埋葬这世上最不该埋葬的生灵”,让我们反思人性良知的泯灭以及带来的后果。
(2)请简要分析第七自然段的作用。
(3)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组卷:43引用:2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界中有超过200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能产生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虽说它的菌丝分化是自发发生的,①,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将陷阱搭建好。
线虫捕食菌的捕食装置可分为两大类——黏性陷阱和收缩环。黏性陷阱的部分或整个表面都被具有黏性的蘸丝覆盖,一旦体型小巧的线虫踏入陷阱,那么就被菌丝黏住无法脱身。②,“真菌捕获器官”仍会附着在线虫身上并引发感染,导致线虫死亡。收缩环是一种由三个能向内膨胀的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当线虫不小心钻进这个环状结构时,线虫捕食菌会在极短的时间里,③,像套在脖子上的套索一样挤压线虫。一旦诱捕成功,线虫捕食菌就会用那细长的“穿透钉”来刺穿线虫的角质层,菌丝会分泌生物酶来分解线虫,并将营养物质送回自己体内。
科学家对这些微生物中的“超级恶棍”很感兴趣,正在探索把它们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中。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如果你是科学家,准备如何将线虫捕食菌的特性运用到工业或农业上?试举一例,根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原理和产生的效果。组卷:36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一年,有一些声音,低声细语,却足以给人最深的抚慰;
这一年,有一些面孔,貌不出众,却足以给人最真的感动;
这一年,有一些身影,擦肩而过,却足以给人最暖的支撑;
青年时代是多愁善感的时代,是砥砺前行的时代,是增长才干、汲取智慧的时代,回望2021,是什么刻骨铭心地留在了你记忆的深处,温暖你、感动你、激励你?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