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可以说,中华美学是以意象论为核心的美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维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戏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意象的艺术。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不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只是中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
B.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为本体,而西方美学却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
C.中国戏曲艺术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戏曲中的诗重视抒情写意。
D.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艺术,不注重形象模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看法,论证意象与艺术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观点。
B.文章开头比较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学界有关“意象”理论的不同之处。
C.文章列举了中国的书法、戏曲、音乐等艺术的特点,论述指出这些艺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D.文章的第三段,先分说,后总说;总说部分从诗学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概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在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从西方输入的。
B.中国古代的人尚象重象的思维是一种崇尚意象形象思维,不崇尚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
C.“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明中国美学不是将美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从中国书法的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书法是一个理性的意象世界。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
“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文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社会齐发力文化深扎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能因循守旧,只要有创新思维就可以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当前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相关部门要明确教育重点,选择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
C.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要求教育者既要结合听课人自身特征,又要联系时代、环境。
D.近年来,面对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不少学生和家长流于形式,忽略了其真正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批判地继承。
B.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革新。
C.孔子“有教无类”中“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不同的文化背景。
D.中小学在传统节日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效果不佳,体现了学校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3)结合材料,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嗯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的行踪和见闻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历史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B.文章思路清晰,通过“到故乡—忆儿时故乡—战时思故乡—梦中未来的故乡—回到现实中的故乡”展开叙述。
C.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校办的袜厂,既歌颂着故乡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又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D.作者称眼前的一切景象既是新鲜的又是熟悉的。新鲜是因为作者爱想象;熟悉是因为这是她的故乡。
(2)本文语言细腻别致,请结合第四段划线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3)结合文中的几处梦境,分析作者的心境。组卷:11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起垃圾处理,大家最熟悉的概念莫过于“分类”。事实上,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处理链条很长。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做减法,不仅能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还能间接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
如果说减量是垃圾分类的源头治理,那么简约适度的生活观就是减量的“精神源头”。物尽其用、用之有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说人人都有权追求生活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何况,无度挥霍、透支消费并没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倒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转变生活方式,拥抱简单生活,将低碳理念转化到日常出行、生活消费的点滴当中,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解放,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贡献。
(1)压缩上面这段文字。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通顺,不超过20字。
(2)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垃圾分类的角度给人们提出合理建议,不超过5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青年鲁迅的誓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青年毛泽东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青年周恩来的誓言;“让每一个中国人吃得饱饭”,是青年袁隆平的誓言……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誓言,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行动。
作为当代青少年,你的人生誓言是什么?请根据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