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5/11/7 22:2:5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茶马古道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的多样性,滋养了西南茶马古道沿线的20多个民族。西南茶马古道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茶马文化,为古道注入了饮茶爱茶、开拓进取、包容互鉴等文化内涵,塑造了它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茶马文化是饮茶爱茶的文化。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共同拥有源远流长的饮茶传统,早在西汉时期,蜀地文人王褒的文章《僮约》就提到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是世界上关于茶叶的最早记载;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将藏地饮茶历史前推到了东汉末年;唐人《蛮书》中也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是今天彝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先民,他们用椒、姜、桂等香料与茶一起煮饮,这与汉、藏民族早期的饮茶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族人民不仅惯于饮茶,也十分爱茶:汉族中涌现了“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等爱茶甚至达到痴迷程度的文化名人;藏族同胞对茶的喜爱也到了“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的地步。饮茶爱茶是西南茶马古道的文化根基,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的那样:“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海沿岸起的作用相同,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
茶马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文化。受制于相对落后的交通技术条件,一般来说古代世界的道路或是局限于山谷、平原等容易行走的地区,或是借助河流、海洋的水上运输力量,而像西南茶马古道这样跨越无数崇山峻岭的贸易大通道则极为罕见。历朝历代,来自西南各民族的官兵、民夫、商旅,架桥修路,肩扛手提,历尽千辛万苦维持道路通畅;藏、门巴、珞巴等高原民族同胞更是不畏艰险,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将茶马古道延伸到了南亚地区。正是受到这种开拓进取的文化滋养,西南茶马古道才得以傲立于“世界屋脊”之上,成为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
茶马文化是包容互鉴的文化。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交往,形成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清代陕西的汉族商人到川西打箭炉(今康定)一带从事茶马贸易,为与藏族同胞沟通,他们编写了《藏语会话》对译韵书。西南茶马古道上被称为“藏客”的纳西族商人群体也同样能够熟练掌握汉、藏、白等多种民族语言,他们在藏区经商时往往入乡随俗,主动穿上藏族服饰来拉近与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除商贸文化外,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也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比如同为藏彝走廊上的原始宗教文化,羌族的“释比”文化与彝族的“毕摩”文化在社会职能、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茶马文化是爱好和平的文化。唐代以前,各民族之间出于利益纷争尤其是为了争夺战马这一军事战略资源,也曾爆发过一些战争冲突;西南茶马古道的开通,使包括战马在内的各类物资可以通过贸易手段获取,彻底改变了马在西南各民族文化中的面貌,使其不再与战争、灾祸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财富的象征。这种改变对西南地区和平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明代名臣杨一清就认为茶马贸易能够很好地稳定边疆、消弭战争,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直言茶马贸易“实贤于数万甲兵”。
(选自刘礼堂、陈韬《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茶马古道滋养了沿线的20多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茶马文化,共同拥有源远流长的饮茶传统。
B.西南茶马古道沿线各族人民不仅惯于饮茶,也十分爱茶,饮茶爱茶是西南茶马古道的文化根基。
C.汉族中涌现了“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等文化名人;藏族同胞也到了“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的地步。说明各族人民都有饮茶、爱茶的优良传统。
D.西南茶马古道跨越无数崇山峻岭,并且受到开拓进取的文化滋养,成为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西南茶马古道悠久历史的分析,印证了我国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茶马古道文化这一文明进程。
B.文章第二段以《僮约》和《蛮书》中的记载,论证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族人民不仅惯于饮茶,也十分爱茶。
C.文章第四段以《藏语会话》和纳西族商人群体的故事为例,论证茶马文化是包容互鉴的文化。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列举、引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文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茶马文化,是饮茶爱茶的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文化,是包容互鉴的文化。
B.西南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交往,不仅形成了包容互鉴的商贸文化,其宗教文化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C.茶马文化是爱好和平的文化,西南茶马古道的开通,彻底改变了马在西南各民族文化中的面貌。
D.西南茶马古道的开通,使包括战马在内的各类物资可以通过贸易手段获取而不是战争,这对西南地区和平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
(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
(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
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
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
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
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
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
(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4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来自寒带的北方,所以我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选自《萧红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家中的那盆万年青是作者心中记忆鲁迅的情结,简短的对话道出鲁迅对于万年青的理解,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
B.文章通过对比鲁迅先生生前和去世后作者造访鲁迅家的两幕情景,有力地烘托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哀痛之情。
C.文中写许先生在鲁迅照像前谈着鲁迅先生,“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说明鲁迅先生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D.文章有着浓郁而又隐忍的缅怀逝者的复杂情绪,末尾以鲁迅先生墓地的荒芜反衬作者心中似万年青一样永生的鲁迅先生。
(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题目是《鲁迅先生记》,但行文中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4)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②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组卷:10引用:2难度:0.9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5.比较阅读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2)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所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试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并与《沁园春•长沙》所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
6.名篇名句默写。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不苟合于世的诗句是:“,?”
(2)杜甫《登高》中,诗人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来感受秋天的气息,他眼中的落叶、江水是:“,?”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音乐动听的诗句是:“,?”组卷:218引用:4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组卷:50引用:8难度:0.9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9引用:1难度:0.5 -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4
八、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流域是一个唇齿相依、 的有机生命整体,我们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秉持充分的历史耐心,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污染严重的支流,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确保黄河流域的水体健康活泼流动;此外,还要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串联主要生态节点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让各类自然生态要素在此生生不息,激发流域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社会价值,是我们片刻也不能背离的坚强靠山。为此,必须“两手发力”,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培育、创造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黄河流域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践行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将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 转化为有高附加值、高影响力、高品牌价值的金山银山。给黄河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必将 。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 景象再现人间。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下列诗句与画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息息相关 源源不断 相得益彰 壮观 B.休戚与共 络绎不绝 相得益彰 壮丽 C.息息相关 络绎不绝 相反相成 壮观 D.休戚与共 源源不断 相反相成 壮丽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对于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B.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色,建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C.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不同地区针对资源禀赋特色,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D.在生态容量可以承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组卷:13引用:20难度:0.5 -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①。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②,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③?组卷:18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未几,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萧何返回营帐,刘邦见此心情大好。萧何来不及解释,就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同意,广做宣传。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后人评说:“刘邦九败而得韩信心,一胜而遂天下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劝汉王立军神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学校准备选取一个历史名人作为学生榜样,要求学生自主推荐。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是热门人选。你觉得哪一个更称得上学生榜样?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封推荐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2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