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拼搏联盟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9 13:0:8

一、(10分)

  • 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ㅤㅤ①“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另一个人或群体。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中,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能会将对方视为异类;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就容易引发误解。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呢?”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何如此之难呢?
    ㅤㅤ②难就难在看不到“你”。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人们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对方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共情还意味着要倾听对方的一切,并不断自问:你为什么难?我如果是你会怎样?有时候,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想像不到一位成功人士也会那么大的烦恼。
    ㅤㅤ③难就难在放不下“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这脾气,说话比较直!”共情受阻,在于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冲动。明明有自己的脾气,也要放一放,明明对对方的问题洞若观火,也要忍一忍。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对方的房间,对方家里的布局摆设我们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我们也一清二楚,但我们只是坐下来陪伴对方,等对方状况好转后,我们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你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对方同频共振。
    ㅤㅤ④共情之难还难在动力不足。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待世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我们即使有共情对方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对方的动力。看到对方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背后迎风面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们视线之外;看到对方的“勃然大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们的思维盲区;看到对方的“斤斤计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为达到共情境界增添动力。
    ㅤㅤ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到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是人类的本能。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画出最大的情感同心圆,共情就会发生。
    (1)下列对“共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情是投入地去理解他人或群体、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B.共情,需要彼此理解对方的制度与文化、处境与感受。
    C.从理论上看只要经过换位思考,就应能达成共情状态。
    D.共情,是指弱小者需要得到强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2)下列对“共情之难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境优越者很难设身处地感受到相对弱势者的苦处与难处。
    B.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正放下自我,与人同频。
    C.看清了问题,却不直击要害批评指正,帮助对方做出改变。
    D.人们站的位置不同,看世界、想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3)从全文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让共情真正发生呢?

    组卷:39引用:3难度:0.5

二、(20分)

  • 2.阅读回答问题。
    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      ①当当网的编辑让我给孩子们开一个书单,因为许多家长关心一个问题:哪些书对于孩子来说才合适?
          ②如果我把自己当年读过的书开列一个清单出来,对于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上来看,阅读广泛总是好的。如果一个小孩子愿意阅读,那么读什么书没有那么重要,不妨读得多一些,杂一些。父母在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对于小孩子而言并不是一架子知识,而是一扇可以窥见世界的窗子。既然如此,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
          ③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翻阅过我父亲买的古文版《封神演义》,一下于就看到了纣王在妲已的要求下,把嫔妃们扔在蛇坑里的情节。当时我不但读懂了关于人性中暴虐一面的描写,也读懂了有人会因为暴虐而产生的欢愉——小孩子没有成人想象中那么天真纯良,他们的脑子每天24小时在不断复印保存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对生活和文字的直感很好,能够洞穿文字抵达很深的地方。
          ④阅读量大、读书杂也有一种现实利益,那就是面对语文课本的时候,会觉得语文课本浅了。语文课本提供的篇目和文体非常有限,而且针对孩童“好心地”做了删改。当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比语文教材更大,窥见的生活真实更为深入,学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一些。课本上的“离离原上草”,抄到“春风吹又生”而止。而一个知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孩子,面对这种课文的时候,心中会有双重自信:一重是面对课本的自信,一重是对自己阅读的自信。随之而来的,一种动力就产生了;渐渐地,书籍如同吸铁石,阅读不再枯燥,孩子自然而然地手不释卷了。
          ⑤我主动选择去读的书,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它们是科学探险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和理性,认为它们是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非常可靠的工具。
          ⑥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主要角色不是贵族,而是平民,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利用自然和知识的力量,用一双手制造出种种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境,获得自由。我认为我后来三十多年在中国经历的一切,都是小说情节的复刻。这就是凡尔纳小说给予我的最好教育。
          ⑦我知道家长读者读到这里,就动了买一套“儒勒•凡尔纳全集”的念头。不是这样的,我当时身处的封闭落后环境,和凡尔纳小说中人物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相去不远,所以感同身受。但今天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里,阅读凡尔纳的小说,可能无法和我当年生起相同的感受。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去找寻他们在这个时代里的凡尔纳。就像凡尔纳的主人公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大自然,而现在的小孩子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都市生活。
          ⑧我不会推荐什么必读书目。我只是建议,不要读各种各样阉割和幼稚化了的简版洁版,原著的营养更加丰富,虽然这样难度大,花的时间也很多。不要只看科普或者小说,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世界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书;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人性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也都是好书。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读书,也要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各自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家庭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
          ⑨父母现在就是凡尔纳小说里的主角,勇毅的船长、沉着的工程师、聪颖的科学家、心细如发的医生……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的含义?
    (2)结合③④段,说说作者认为让孩子广泛阅读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3)结合⑤-⑦段,说说“我”为什么不将自己读过的书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孩子们,而是让家长帮助孩子们去找寻孩子们自己的凡尔纳。
    (4)结合第⑧⑨段,说说作者对家长指导孩子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

    组卷:32引用:2难度:0.5

六、(1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弯道超车,将人类社会带入“人机互动”的狂欢阶段。这样的狂欢,由一款被誉为“全能网友”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到了新的峰。ChatGPT在改写着人类的娱乐模式,将传统的“人物互动”“人人互动”向“人机互动”转移。在这场全民性“人机互动大跃进”中,技术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人类娱乐活动的“领主演”。ChatGPT的喧宾夺主在于其功能强大,可以充当人们的顾问和助手,并且几乎可以有求必应。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让人和世界的关系更为协调。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有多魔幻,都无法改变它是人类助手的角色。如果未来ChatGPT家族“人丁兴旺”,人类在“人机互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成“机器内卷”?
          ②这类机器的设计者仅来自少数科技公司。伴随着智能机器的崛起,虽然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局面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③正是人的智慧被用于发明创造,让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在ChatGPT制造的众声喧之中[A]我们需要扪心自问[B]当机器在代替人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时[C]这样的创新是否会慢慢“卷”起来[D]如果人们习惯于让机器帮自己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科学文化的创造和生活智慧的创造权,最终又该属于哪一方?
          ④ChatGPT成为机器网红,无非是这类产品有着强大的数据资源和数据                能力,能瞬间向用户提供摘要式的机械答案。这样的“编”的确显得                 ,但无非是在现有的人类数据库这口“大锅”中,给有求于它的“顾客”端上一碗看似                 美味的“剩饭”。假如整个社会都躺在ChatGPT面前等待“                ”,失去了新数据来源的聊天机器人,也将很快进入“内卷”模式。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领
    C.喧
    D.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整理 无所不能 新颖 救济
    B.整合 无所不能 新鲜 接济
    C.整理 无所适从 新鲜 接济
    D.整合 无所适从 新颖 救济
    (3)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虽然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局面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A.虽然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局面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B.普通大众虽然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局面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C.普通大众虽然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D.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人的主体性地位焉能不下降?
    (5)将“人类是世界的主宰,这种地位的获得不是因为人的体格强健,而在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2段开头
    B.第2段末尾
    C.第3段开头
    D.第3段末尾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七、(5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古代画家郑板桥在官场被排挤或受到别人无理指责时,内心会有郁闷不平之气。这时的他,或者置之不理远离冲突,或者转移注意力,专心画竹,画完以后,心平气和。经过这样的调控后,他避免了和别人的正面冲突,画艺也愈发纯熟。调控情绪是他一生的修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内心难免会有愤怒、怨恨等消极的情绪。善于调控情绪,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组卷:39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