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发布:2024/12/9 1: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本是一个社会习惯用语。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命名,说明这部作品要写的一定是人间世事。曾有评论说,一听《人世间》的篇名,就知道这是梁晓声写的,因为梁晓声的现实主义。
梁晓声的现实主义,不回避,不躲闪,不对症结视而不见,不对问题麻木不仁,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使命,成为他观察和思考的前提。同时,梁晓声的现实主义,不矫情,不媚俗,他总是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给社会传达着正的能量,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梁晓声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信念,而且随着阅历的丰富,这种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更加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而这一切,他都呈现在了《人世间》里。《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人世间》无疑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
与此同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更写到了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手足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
而且,在《人世间》里,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并不是笼统或绝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百姓生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更能本质地反映和印证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变化。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就会被自自然然地显露出来。《人世间》写到,和周秉昆一同长大、一路相互照应的曹德宝,因为自己没能得到一套更好的房子,不惜实名举报秉公办事的副市长周秉义。梁晓声对这种刁民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处理的:周秉昆和曹德宝不经意相遇了,后者低下头,一晃而过。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是非好恶。
《人世间》重笔描写了周秉义、郝冬梅、周蓉、吕川以及下一代的周聪等人通过读书掌握知识而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人生经历,也对孙赶超们对文化知识的漠视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了大量的平民生活,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认可和赞同。他的洞察力,远远超出了平民阶层本身。
梁晓声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源自民间,源自底层,源自民生疾苦和生活向往。梁晓声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平民意识。在他的观察和思考中,更有他对社会整体结构的悉心理解,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的深入思考。这是作为一位学者、一位作家、一位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在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民族迈上复兴征途的宏大时代背景下,梁晓声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得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的现实主义给人印象深刻,以致凭借《人世间》篇名就有人知道是他的作品。
B.梁晓声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他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
C.梁晓声笔下的平民不是笼统或绝对的,底层社会的狭隘、自私总是被自然地显露出来。
D.梁晓声具有远超出平民阶层本身的洞察力,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关注着百姓的命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人世间》标题的解读是为了说明梁晓声是有平民意识的作家,甚至大家把他当成了平民阶层的代言人。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人世间》达到现实主义的新高度得益于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
C.文章从第三段开始结合作品讨论梁晓声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有叙有议,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
D.文章指出《人世间》有作家对社会整体结构的悉心理解,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的深入思考,形象地表达了时代和个人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的现实主义,既有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使命,又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这两者成为他观察和思考的前提。
B.梁晓声不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体现社会人的是非好恶,这是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C.《人世间》主要写了周家两代人通过知识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人生经历,并批判了对文化知识漠视的行为。
D.平民百姓只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吉祥物冰墩墩供不应求,在北京工美集团王府井工美大厦的冬奥特许专卖店,很多人在街上排几个小时队,自己都冻成冰墩墩了,也买不到一个冰墩墩。这个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要元素,融合了冰雪、冰丝带场馆、奥运五环等元素的吉祥物,取代好莱坞的威震天、迪斯尼玲娜贝儿,成了2022年开年最火的IP。
大众对冰墩墩的热捧,恰逢冬奥会与春节的完美交融氛围,奥运品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氛围营销价值,其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广、投入之巨、参与者之多及狂热程度之高,其他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走在街上,满眼都是冬奥宣传标语,打开电视,点开手机,关于赛事的报道与推送纷至沓来。一时间奥运的氛围弥漫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如现场看比赛的人,不仅关心谁拿金牌谁破纪录,更想去现场感受万人同欢的场面,一面接受全方位的感官冲击,一面尽情地宣泄激情。很多排队抢冰墩墩的年轻人表示,抢到抢不到无所谓,能切身感觉到氛围的力量,同时还能体会到强烈的文化自信。
冰墩墩告诉我们,有好产品还要讲好品牌故事,让故事借势传播,持续提升塑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摘编自李光斗《冰墩墩为什么这么火?》)
材料二:
从最开始的胶带、书签,到现在的家居、服装,再到彩妆、护肤品,在年轻消费者的集体塑形之下,文创产品不断迭代。时下,有着强烈的情感代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紧跟潮流充满圈层乐趣的文创产品,成为最新一代文创产品的“标配”,也是最容易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的设计。
文创设计行业自故宫文创开启先河以来,整个发展过程不到10年,行业从业者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但如何把握文化底蕴、创意设计,以及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对文创产品开发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如同烧陶瓷一样,需要师傅去掌握火候,这些问题暂时都还没有标准的方法论。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文创设计开发也要守住“底线”。比如,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在保护文物、传播文化与适度商业化之间需要平衡,不能为了商业化而走偏,同时,也不能就此固步自封。
有设计师深入探究,发现用三星堆的IP做文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连与三星堆博物馆达成合作,为其设计开发文创产品的宇宙尘埃公司CEO曹宇哲也表示过,三星堆文化拥有很强的符号性,与国内其他博物馆有显著差异。这成为以三星堆出土的国宝为原型的文创,能在年轻人之中掀起热潮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是,在抓住年轻人的心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正面引导。众所周知,年轻人的身心还在发展塑形阶段,思考能力和辨识能力正在养成阶段。也正因如此,有人趁机炒作,而不明所以的年轻人盲从、跟风的现象偶有出现。意识到年轻人的身心特点,文创策划者和设计师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尽力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让文创设计产业和年轻人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在阳光之下。
(摘编自新民晚报《三星堆文创脱销背后》)
材料三:
研究数据表明,公众并不排斥文创产品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说,文创产品“盘活”了文保单位的资源,拉近了公众与文保单位的距离,加深了公众对文物的文化认同感。只是,相对于国外文保单位而言,我们文创产品开发的意识起步比较晚。境外一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门票收入只占约30%,而中国的博物馆中即使做得比较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的比例也只有约10%。对此,此次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值得一提的是,文创产品的开发不能只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文创产品应该成为“日用品”,而不单单是观赏的“摆件”。文创产品未必需要原样复制一件文物,更多是选择文物中某个突出的特点,比如造型、图案、结构、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等,加以发挥和深化,用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上面。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人群。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发的领带、T恤系列等文创产品销售情况就不错。一些地方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很注重实用性,如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清代岭南著名画家居廉的《南瓜花图》,被用在了鼠标垫上。
文创产品已步入亲民时代,文保单位又如何搭上文创产品的快车?文创产品如何进一步打开大众市场?这些问题只能用实践回答。
(摘编自陈方《文创产品如何更好打开市场》)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取代好莱坞的威震天、迪斯尼玲娜贝儿,成了文创“爆款”,很多人排队抢购是为了能切身感觉到氛围的力量。
B.文创产品不断迭代,如今强烈的情感代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紧跟潮流充满圈层乐趣是最新一代文创产品的“标配”。
C.文创设计开发也要守住“底线”,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在保护文物、传播文化过程中不能有商业化倾向,也不能就此固步自封。
D.博物馆要注重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应该更多地选择文物中某个突出的特点,比如在造型、图案、结构等方面加以发挥和深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冰墩墩迅速走红仅仅是因为奥运品牌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氛围营销价值,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让其他品牌望尘莫及。
B.文创设计从业者越来越专业,未来需要在如何把握文化底蕴、创意设计,以及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上做更多的努力。
C.我国文创产品开发的意识起步比较晚,文创产品开发收入的比例也偏低,此次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D.文创产品“盘活”了文保单位的资源,拉近了公众与文保单位的距离,加深了公众对文物的文化认同感,文创产品将迎来亲民时代。
(3)文创产品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组卷:8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桥边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①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称为“德国的良心”。本文写于1949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了一个在二战中受了伤的德国士兵,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表明战争还没结束。
B.“我”毫不在意这份无聊的差使,“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词写出了上级部门对于善于伪装的“我”的完全信任,充满了讽刺意味。
C.小说的主题,表面看是表现爱情对小人物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是对德国在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抗议。
D.作者善用直观的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在冷静的描写中伴以强烈的夸张,同时还汲取了蒙太奇、内心独白等现代表现手段,风格独特。
(2)谈谈作者赋予“新桥”的含义和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3)“我”为何不愿意把“我”心爱的姑娘计算进要上报的数据中?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组卷:10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语言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既是社会风气的客观体现,又反过来 ①
(1)请将空缺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针对“应当禁止网络流行语进入高考作文”这一观点进行驳论,要求观点鲜明,表达简洁,并运用举例论证,不超过80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得冠军。年仅18岁,滑雪天才,斯坦福“学霸”,热爱篮球、越野等多项运动,会跳芭蕾,还是时尚界的宠儿……谷爱凌跻身“全民偶像”的同时,也被不少网友赞许为“别人家孩子”的天花板。
全国迅速刮起一场“谷爱凌旋风”,也对谷爱凌的成功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有人说,谷爱凌展现了当今青年人的风采;
有人说,谷爱凌的成功源于她对滑雪事业的热爱激发的强大的内驱力;
有人说,谷爱凌的成功源于背后有一个真正懂教育、善于发掘孩子潜能的好妈妈;
还有人说,谷爱凌的成功无法复制……
“谷爱凌旋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