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年轻一代虽然不如现在的成年人稳健干练、经验丰富,但年富力强,蒸蒸日上,其势无比,前途无量,孔子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交替规律深信不疑,所以他断言“_______”。相反,人若到了四五十岁这个本该学有所成、业有所树的年龄,却仍名誉无闻,那就不值得惧怕了。
          由于个人的资质、兴趣、才能千差万别,所成之名也就各不相同。换言之,在哪方面闻名,要因人而异,不可_______,更不能邯郸学步,践人后尘。孔子在教育思想上是以德育为主,才艺为辅,并且主张寓教于乐。
          不仅如此,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案赋、性格等的不同来循循善诱。他经常借弟子侍坐之机,询志并评志,随时对弟子进行_______、引导和鼓励。(  )孔子的设课多门、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为弟子的成才广开门路。在孔子的精心培养下,门徒们多能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些逐渐成为出色的人才,闻名全国的人物。孔子主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实勤奋地进德修业,培养真才实学,忌沽名激进,要使实际的德才与名望相符合。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后生可畏 勉为其难 指点
    B.后生可畏 急功近利 指教
    C.后来居上 勉为其难 指教
    D.后来居上 急功近利 指点
    (2)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
    B.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
    C.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
    D.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的“书”是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的奏章;《与妻书》的“书”是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答司马谏议书》是司马光给王安石的回信。
    B.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开创了“社会问题剧”的戏剧样式。
    C.《荷花淀》刻画了抗日军民的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追求婚姻自主的故事,极具乡上气息;《百合花》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一位革命军人的牺牲。
    D.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之前的时间:“初七及下九”指农历七月七日和每月十九日,旧时妇女于七夕乞巧,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

    组卷:39引用:1难度:0.7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未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13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摘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材料三

    材料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从1896年至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1)下列对材料中“电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它的创作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B.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
    C:电影是一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它的创作是一种群体性和机构性运作,与诗歌创作相比,没有个人特点。
    D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地点是欧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而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B.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影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D.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2010年至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更是超过了600亿元,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3)阅读材料一,下面的做法中,不能使电影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A.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辩证看待,增强对电影中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负面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
    B.电影会影响观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应多拍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导向积极正面的电影。
    C.要加大对电影的审核力度,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导向不正面的电影予以限制。
    D.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蕙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至于人远也,学者有所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至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是时,天下学者畅刘一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十有七试于州,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孔、孟惶惶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子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子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读之 发:打开
    B.学者有所焉尔 溺:沉溺
    C.何其用功少而至于 至:最高的成就
    D.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 蔽:蒙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好学之谦言 其闻道固先乎吾
    B.后之惑者,徒见前世文传 故民之从也轻
    C.十有七试于州,有司所黜 谁为大王此计者
    D.孔、孟惶惶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而智勇多困所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B.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C.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D.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①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
    ⑤道之充焉,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至也
    ⑥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答吴充秀才书》认为道与文之间,道应为先,写文章要追求道,不能追求文采。
    B.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C.《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以圣人之道为例,指出道本身有一个被人逐步认识、理解的过程。
    D.欧阳修具有进不喜、退不忧的豁达态度,这与他的志向和所学密切相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②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③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欧阳修在写文章方面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组卷:22引用:1难度:0.6

六、(10分)

  • 8.从《红楼梦》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经历、个性等,仿照示例,用90~110个字,完成人物介绍和评价。
          示例:林冲——他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传奇人物,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是梁山好汉中的佼佼者,高衙内的迫害让这位英雄走投无路,来到梁山落草为寇,他清醒地认识到了皇帝的昏庸,在招安的时候悄然离开。

    组卷:9引用:1难度:0.7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明,像秋水长天,像收割后的土地,像阳光下的落尽了树叶的冬天的枝干。
          首先是一颗清明的心,删去心里一切庸俗的、烦琐的、混乱的、粘连的杂念。
          删去一切的多余。多余的计较,多余的嗟叹,多余的眼红,多余的纠纷,多余的闲言,多余的打扮。
          删去了一切多余之后生活便活灵灵地凸现。晴川历历汉阳树。明月出天山。清水出芙蓉。
    (王蒙《风格散记•清明》)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