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南宁三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有可追踪的证据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农业、人体健康等造成的损害。转型风险是指气候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诱发的系统性风险。碳定价、碳考核和碳环评等气候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系统和“两高”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如造成企业经营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区域经济降速风险、能源转型风险等等。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
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某些核心环节,并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放大到整个经济系统,最终损害经济系统的韧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加大了一些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难度,并提高了运输中断、交付延迟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运输成本,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上升,甚至面临供应链暂停或中断的风险。极端高温、严寒和暴雨会造成生产运营设施的损坏、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企业的维护、更新和替代等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产品缓供或断供,在两种或多种极端物理风险叠加情况下,会对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并向其他市场传递,最终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及供应链。极端气候事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通过供应链逐级放大,进而对经济韧性产生冲击。
其次,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关键资源等多重要素,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从短期来看,急速的产业转型和过早剥离部分处于关键节点的“两高”产业,会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造成部分资产搁浅,甚至降低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这些都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冲击。从长远来看,气候政策的全面实施,既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部门,也会淘汰一些传统部门,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模式,拥有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贸易格局中脱颖而出。此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区域,气候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城市各个领域、部门,由此影响经济韧性。
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也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统筹部署,形成整体应对格局。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而言,需要加强风险评估,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就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而言,应加强气候政策的模拟仿真和事后评估,提高气候政策的科学性,提升转型风险的预测和治理水平。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因此,必须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和关键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分散气候风险,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冲击的韧性。
(摘编自孙永平 刘玲娜《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被学者 重点研究。
B.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损害,就是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C.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多重要素决定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
D.实现“双碳”目标,既要防范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还要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造成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分析,阐明了两者对经济韧性冲击的方式不同,以加强防范。
B.文章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举例,论证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对经济韧性产生的传导性冲击。
C.文章以“首先”“其次”“短期”“长远”“此外”等词语,对论证层次表述作标示,结构严谨。
D.文章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输入性风险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两者相互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
B.与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不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风险,而是气候政策诱发的系统性风险。
C.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本有难度,即使无极端气候事件,也未必能有效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D.从系统视角对关键资源、产品作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可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知何时起,“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双减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比如,江苏明确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
(摘编自苏喻《“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初心》,人民论坛网评,2021年9月3日) 材料二:
(摘自蒋隽《羊城晚报》,2021年10月8日) 材料三:
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应明了,如果任由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
(摘编自评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须更新理念》,2021年9月10日) 材料四:
“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非比寻常。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率先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考招生中大幅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有力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逐步推进房产与教育脱钩。又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优质教师将通过有序的轮岗制度进行规范化流动,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事实上,此次“双减”新政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组合拳攻势的系统性改革。此次“双减”新政及其系列政策的出台,事实上就是一种高度观照到影响教育的外部要素的思维,是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典型,颇有深化教育改革再发力之意味。
(摘编自陈先哲《“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光明日报》2021年09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子教育”挤占了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导致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B.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或指导完成书面作业,是各地学校周一至周五在校课后服务的主要形式。
C.从材料二图1看,“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花在素质类学科培训的时间最少,劳逸结合形式的时间最多,将近八成。
D.从材料二图2看,“双减”后与“双减”前长假相比,学生作业量的减幅最大,玩乐时间大幅增加,素质类学习也明显增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推出的举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能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
B.“疯狂培训”的危害极大,既违背了学生和谐成长的教育规律,也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会透支其身心健康。
C.“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央和全国大多数的城市针对教育领域的痼疾,出台了系列组合拳式政策,预示此次改革非同寻常。
D.京沪等地教育领域内部大学区改革、教师全面轮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正是基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部要素的观照。
(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前,造成“影子教育”和“疯狂补习”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组卷:3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己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2)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3)“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小说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甲)高空的白云和的雪峰______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水色天影 _____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 _____,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丙)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______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丁)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清晰 溶为 明静 赏心悦目 B.清晰 融为 明净 爽心悦目 C.明晰 融为 明静 爽心悦目 D.明晰 溶为 明净 赏心悦目
A.“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表现手法相同。
B.“鳞光”中的“鳞”应改为“粼”。
C.“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中的顿号运用错误,应全部改为逗号。
D.“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中的“古代”应提到“一个”之前。
(3)如果将下面的语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湖色也是多变的。
A.甲
B.乙
C.丙
D.丁组卷:18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