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8 8:0:9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子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调《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先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材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的两条途径。
C.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
A.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替中国文字存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只有《红楼梦》。
D.《红楼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4)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诸结合两则材料简述。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雪腊梅
路遥 她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瓶里取出那枝腊梅花,久久地看着,两颗泪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挂在了脸蛋上。生活啊,生活,你把人逼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记得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当然,生活是苦一些,一年半载,见点白面星儿都难。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她和她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康庄哥一块出山劳动,一块谈天说地,生活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甜味。现在,整天白米白面、肉上肉下,但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不痛快。
她记得,是那件意外的事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那天,吴所长来到了他们村,说是什么部有个领导人要来这地区检查工作,她亲自出动来他们这里寻找当地出的一些土特产。结果发现她长得漂亮。于是,她就和他们那里出的土特产一起被吴所长带回了这个城市。所长说地区招待所是全地区的门面,非得要相貌好的姑娘来当服务员。当时,她自己对这事倒也不是那么热心。这也不是说不愿意来城里工作,而主要是觉得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来参加工作,心里感到很不美气。但她亲爱的康庄哥竭力支持她来。他对她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康庄哥的话说动了她的心,她就来了,可是不久,她就明白了,所长这么热心地把她带来当服务员,并不单是要拿她的“好相貌”来为这个地区“撑门面”,而是给她的儿子找媳妇哩!
尽管她和康庄哥从来也没说出过“我爱你”,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事情。再说,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康庄,她也不会爱所长的儿子的。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享受不了这种荣华富贵。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抛开这些不说,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可是这母子俩却不歇心,甚至专门把地委书记拉来看了她一回。所长还给旁人话言话语说,她的合同期到年度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说她“很急”,因为地委最近有了“新精神”,说马上要精简一批合同工哩。她知道这是所长捎话给她听,威胁她哩。
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出神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凛冽清香的腊梅花。
突然,她听见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站起来去开门。随着打开的门板,风雪裹进了一个人。她定眼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她想着和盼着的康庄哥啊!
这的确是康庄,她看见他带着很不自然的笑容站在她的面前,两只手互相局促地搓着。原来很削瘦的他,现在居然脸盘胖胖的,有点城里人说的发福的样子。头发也理得整整齐齐,似乎比原来也黑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涤卡衣服,新倒是很新,但上面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
“琴,自从你和地委书记的儿子订婚后,你们所长就打发人把我从村里叫上来,给我找了这么个工作,所长说是你吩咐他们一定要照顾一下我……”
“骗人!骗人!这完全是骗人!”她没等他说完,便发疯似的喊起来。
“这我很快就知道了,你们实际上还并没订婚哩。”康庄平静地接着说,“可我反复想了,不论怎样,归根结底,你是不可能和我结合了,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工作,又被人家地委书记的儿子看上了,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怎能争过人家呢?所以后来也就向现实低了头,彻底低了头。唉!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炊事员听起来不高雅,可工资不少,连补贴下来,一月七十多块钱哩……”
过了一会儿,康庄抬起头,带着一种哭音拉调,说:“好琴哩!我思来想去,咱可再不能回咱那穷山沟啊!我再过一个月就要转正哩!说心里话,好不容易吃上公家这碗饭,我撂不下这工作!实说,我爱你着哩!但一想回去就要受一辈子苦,撑不下来啊……”
“咦?这寒冬腊月还有开花的东西哩?水瓶里插的那是什么花?还没见过哩!像年画上画的梅花嘛!叫我看这是真的还是纸做的假花……”这个乡巴佬说着便带着惊异而稀罕的神色,向桌子这边走来。
她听见他走近了,猛一转身,大声吼道:“别动!你的手,脏!”
他没有看她,像一截木桩似的钉在那里。半天,他才笨拙地转过身子,跌跌撞撞摸到门口,走了。门外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渐渐地消失在黑暗的雪夜里 ……
现在,她坐在椅子里,目光静静地盯着桌子上的那枝腊梅花,思绪像洪水一样在脑子里奔涌起来,她此刻明白了吴所长所说的“世界上还有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了。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心里想:“这严酷的暴风雪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吗?它把世界上多少生机勃勃的绿色的生命都杀死了!但是,它奈何不得梅花啊!亲爱的腊梅花,你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金灿灿地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里的物质条件虽然比农村更加优渥,但冯玉琴却更加喜欢农村的自由自在,这表现出她率性淳朴的性格特点。
B.冯玉琴因好相貌被吴所长选中,但她感到很不美气,这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而是因为她有自尊。
C.门外传来的一声深深的叹息,既是康庄对自己即将失去工作转正机会的唉声叹气,也是对两人爱情的结束的哀叹。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不同的爱情抉择,并采用插叙的方式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2)关于冯玉琴与康庄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庄谈及冯玉琴订婚传言时情绪平静,冯玉琴的情绪却在崩溃边缘,对比鲜明。
B.康庄因为冯玉琴的缘故而得到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C.康庄虽然说自己仍然爱着冯玉琴,但他这次前来却充当了招待所所长的说客。
D.康庄不知道水瓶里腊梅花的真假,这最终触怒了冯玉琴,宣告了两人感情的结束。
(3)窗前那枝腊梅花在文中几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路遥逝世30周年时,澎湃新闻评价说:“路遥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此前,许多人认为,秦并蜀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后来,根据《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里的线索,①_______。在考古人员看来,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
有专家学者在相隔千里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古蜀国和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关联线索。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字,上面形似眼睛,下面类似虫子,经过识读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古蜀国的“蜀”,表明当时中原地区跟巴蜀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②_______。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被识读为“蜀”的这个字跟古蜀国的“蜀”没有关系,更非指四川的蜀地,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
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完美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鸟、弓箭、鱼、戴冠人头像的图案。考古学家认为,③_______,可能与传说中的古蜀王——鱼凫王有关。三星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不仅在黄河流域鲜见,而且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上的图腾判然有别。我们由此可见古蜀王国对“众神”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聂将军收到了电报,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D.正值“五四青年节”,广大团员纷纷开展志愿活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5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在“内卷”与“躺平”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