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

发布:2024/11/18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
    钟祥财
        ①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一种是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是指人类为着知识自身而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等;另一种是实践知识,它是人类为着社会行为而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种是创制知识,它是人类为着创建和制作而追求的知识,包括各种技术、工艺等。归结起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知识,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知识;前者是指工匠制造一件器物的确定知识,可教可学,后者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积累、感悟逐步掌握。
          ②古希腊人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智力敏锐、生活从容,又如履如临、懂得自律。比如,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希腊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③依据技术知识而运行,社会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可以有数据证明的增长,但其中掩盖的问题、隐藏的风险,往往超出技术知识所能解决的范围。所以博尔丁警告说:“世界很复杂,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金融危机是经济学数理崇拜的代价,体制转型是对科学计划的矫正,而所走弯路正是由于人们追求所谓“通天塔”的确定知识所造成的。
          ④在环境方面,在怎样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各国的思路还是集中于替代能源和开征新税等,试图依靠技术进步解决人类需求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显得不合时宜。在生活方面,转基因技术等正不可阻挡地走上百姓的餐桌,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必要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⑤100年前,马克思•韦伯在回答什么原因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的问题时,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与上面划分的两种知识相对应。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它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知识加以推理或证明。如果说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求利本性的承认和满足,那么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人类毕竟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非技术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今天,延续人类文明急迫地需要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发挥协同作用。知识不该仅仅能使人类富裕,而且要能使人类智慧和快乐。
    (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有改动)(1)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知识划分为技术性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两种。
    B.技术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掌握,而非技术性知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
    C.在环境方面,人类应该尝试通过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
    D.工具理性就是指技术性知识,价值理性就是指非技术性知识。
    (2)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
     

    A.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
    B.第二段中提到的数学
    C.第三段中提到的数学模型
    D.第四段中提到的经验和理智
    (3)请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
    (4)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请作简述。

    组卷:9引用:3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
    张海霞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青年文摘》2009年第10期》)(1)请留意小说每章第一段的句式和内容,简析这五个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第五章画线句子(“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的内涵。
    (3)从自然顺序看,第三章画线句子应该放在第一章末尾。作者把它安排在第三章末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亨,字亨道,高阳新城人,晋征士询之六世孙也。曾祖珪,历给事中,委桂阳太守,高尚其志,居永兴之究山,即询之所隐也。祖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父懋,梁始平、天门二郡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以学艺闻,撰《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述行记》四卷。亨少传家业,孤介有节行。博通群书,多识前代旧事,名辈皆推许之,甚为南阳刘之遴所重,每相称述。解褐梁安东王行参军,兼太学博士,寻除平西府记室参军。太清初,为征西中记室,兼太常丞。侯景之乱,避地郢州,会梁邵陵王自东道至,引为谘议参军。王僧辩之袭郢州也,素闻其名,召为仪同从事中郎。迁太尉从事中郎,与吴兴沈炯对掌书记,府朝政务,一以委焉。晋安王承制,授给事黄门侍郎,亨奉笺辞府,僧辩答曰:“省告,承有朝授,良为德举。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高祖受,授中散大夫,领羽林监,迁太中大夫、知梁史事。初,僧辩之诛也,所司收僧辩及其子頠尸,于方山同坎埋瘗,至是无敢言者。亨以故吏,抗表请葬之,乃与故义徐陵、张种、孔奂等,相率以家财营葬,凡七柩皆改窆焉。光大初,高宗入辅,以亨贞正有古人之风,甚相钦重,常以师礼事之。及到仲举之谋出高宗也,毛喜知其诈,高宗问亨,亨劝勿奉诏。高宗即位,拜卫尉卿。太建二年卒,时年五十四。初撰《齐书》并《志》五十卷,遇乱失亡。后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子善心,早知名,官至尚书度支侍郎。
    (选自《陈书•许亨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B.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C.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D.卿操尚惇深/文艺该洽学优而官/自致青紫/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宁限城闉/存顾之深荒惭无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士,这里指出征的士兵,如“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B.解褐,脱去贫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一般指初次入仕,义同“释褐”。
    C.青紫,本为古时公卿所佩绶带的颜色,借指高官显爵,也可指显贵的服饰。
    D.禅,指中国上古的禅让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亨出身名门,颇有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的父亲凭借学艺闻名,有所撰述;许亨也撰写过《齐书》《梁史》。
    B.许亨性格耿直,有节操,有才干。无论是王僧辩还是陈高宗都非常信任他,都对他委以重任并经常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C.许亨知恩图报,安葬昔日知音。他在避乱郢州时曾受到王僧辩的赏识和重用,后来王僧辩被杀,他上表请求安葬,并与他人共同料理丧事。
    D.许亨很有见识。到仲举图谋将高宗赶出京师,面对高宗的询问,他劝说不要奉诏。高宗即位之后任命他为卫尉卿。
    (4)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祖珪,历给事中,委桂阳太守,高尚其志,居永兴之究山,即询之所隐也。
    ②博通群书,多识前代旧事,名辈皆推许之,甚为南阳刘之遴所重,每相称述。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如图是某教师给高一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组卷:39引用:1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学生,我们会收到这样的祝福:祝你学习进步!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有没有进步呢?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怎样判断自己语文学习是否进步的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