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城市和农村是构成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体系的两个部门。相对于农村,城市在微观层面往往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在宏观层面往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从国际经验看,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之间显著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外出就业为出发点,中国农村人口呈现出大规模、持续性的非农化流转,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并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这一奇迹与经济增长“奇迹”相互嵌套,共同构成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图景”。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罕见,但迄今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涉及的人口规模、空间范围及影响程度世所罕见。在人多地少、农村农户数以亿计且很长时期内实施城市偏向政策的背景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也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区别。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蕴涵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经济增长。从实践角度看,中国城市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第一,经济增长功能。城市化意味着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部门,这种就业和人口结构转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按照这种理解,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城乡之间“用脚投票”,其经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牧益比较之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入到劳动报酬更高的领域就业,由此产生的宏观效应是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并存程度,促成了劳动力和资本在城市部门的紧密结合。
④第二,效率提升功能。城市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结构变迁,其不仅追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产生的再配置效应,而且追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城市化不仅具有因劳动力流动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功能,还具有因各种要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效率提升功能。
⑤第三,成果分享功能。对于中国这样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城市化不仅应从经济规模视角来理解,还应从其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考察,城市化的成果分享机制应受到足够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改善了生活水平,其中的机制是:城市化使农民获得了相对于农业产出更高的工资回报,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且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为政府的农村财政倾斜提供了基础。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呈现出持续缩减态势,CEIC的数据显示,2009~2021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1倍降至2.50倍,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从2.81倍降至1.90倍,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⑥不过,迄今中国城市化在解决二元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短板,首先,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但其社会保障主要依据农业人口这种户籍制度来获取,这使进城人员的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不同步,劳动力进入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其次,由于迁移的选择性,城市化把农村之中相对年轻的、受过更好教育的以及更敢于闯荡的人带到了城市,其衍生结果是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并助推了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农村的不充分发展。
(摘编自高帆《中国城市化的逻辑转换:含义及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分工效应。
B.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都是以经济规模视角和对不同群体的经济影响维度来进行理解和考察。
C.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不断缩减,2020年中国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D.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方式进入城市就业,实现了进城人员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功能,接着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短板。
B.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背景和战略目标等方面国情的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道路和其他经济体存在差别。
C.文章第3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化首先扮演着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角色这一观点。
D.文章第6段指出农村户籍制度和迁移的选择性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在同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造了增速“奇迹”。
B.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进入到报酬更高的领域,这解决了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C.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动态匹配及重新组合使城市化具有效率提升功能。
D.中国的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组卷:24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页,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文献非常丰富,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遥远先人的身影,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步前行的脚印。回望来时路,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要向何处去,而古籍整理正是一项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的工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籍整理是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工作,它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材料三:
大众对古籍关注度的提升,对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特别是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古籍保护的专业性决定了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目前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水平人才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要补齐人才短板,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既要从考核机制、待遇保障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也要源源不断有优秀年轻人乐于投身其中。古籍保护要有在故纸堆中“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让古籍保护成为受人尊敬,具有高度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可度的职业,才能让这份定力更持久地保持下去。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体两面的,保护再好的古籍如果束之高阁,就无法释放其最大的价值。《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的走红,说明创新表达方式完全可以让古籍走出“深闺”,让古籍焕发出新时代的全新活力,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统一,从而为古籍保护提供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保护好古籍,就能永远清晰记住中华文明的来处,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舟平《加强古籍保护守住文化根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文化建设纵深发展助力
B.通过古籍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当代人明白未来之路促使
C.古籍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挖掘世界文化交流参与
D.古籍关注度的提升年轻人投身古籍保护事业吸引古籍保护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产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古籍保护方面工作扎实,这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
B.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是“存亡断绝”的工作,不仅保留了历史,也向人们展示了历史。
C.古籍整理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更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D.走红的《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3)当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幺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揉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①,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有删改)【注】①圪塄帮畔:方言,地角边沿。
文本二: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年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援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老母亲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今几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文本一中“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C.文本二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成功展现出了高加林因教不成书的伤心与痛苦、难过与失落。
D.文本二中对天气的描写不仅为高加林的出场作铺垫,并且渲染气氛,烘托了高加林的悲伤之情。
(2)文本一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赏析路遥的语言风格。组卷:18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已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 ①______,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的说法也都有。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②_____,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③______。如此,茶才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不尽。
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8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确实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新冠疫情充满了不确定,奥密克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全球;中国经济充满了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所未有地连提了25次“稳”;国际政治关系充满了不确定,中美、中欧、中日、中印、中澳、中加关系不断变化……是的,这个时代唯一可确定的,就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
俞敏洪说:“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时代,我们依然要做确定的事情。”张文宏也曾感慨:“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会发现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