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5-2016学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城区箴言中学高一(下)期末模拟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弟子规》:大道至简
    刘余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被孔孟传承下来,成为维系我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此相比,虽然此前割裂传统、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确实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环境问题),而且还有一些问题是仅靠物质文明的发展无法解决的(如人的道德问题与社会和谐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想到了寻根,想到了文化的回归。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诵,所以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和在社会上普遍推行,进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仅有1080个字,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正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钟茂森教授在《圣贤教育的闪光》一文中讲到的,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都是超时空、超族群的,适用于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从《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弟子规》分为七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首孝悌,次见闻”。这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最好的诠释。
          《弟子规》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被人们接受。
          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就让我们从学习和力行《弟子规》开始,把讲理想、重道德的优良传统真正继承下来,并推广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因为《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摘自《中国教育报》)(1)下列关于《弟子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弟子规》是一本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之大成,由古圣先贤编写并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
    B.《弟子规》形式上概括简练,内容上博大精深,立身处世、修身治学等均有涉及,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
    C.《弟子规》与《三字经》都强调“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内容的编写也符合这样的次序。
    D.《弟子规》认为道德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应当从培养这个人的孝悌之心开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寻根和回归。
    B.《弟子规》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进行简练概括,这使它易记易诵,也为它在社会上的普遍推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C.古圣先贤总结的教育经验,在《弟子规》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和今天所说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完全一致。
    D.孝的教育能培养人的恩义、情义的情感,但由于它太过狭窄,“泛爱众”的能力便无法依赖它而得以培养起来。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割裂传统、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了环境、道德、社会和谐等许多新问题出现,这表明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是不能割裂传统的。
    B.处在家庭关系之中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处理基本的伦理关系,由此可见,父母也是对孩子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老师。
    C.《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都是超时空、超族群的,适用于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表明《弟子规》是一部实用价值很大的百科全书。
    D.《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这意味着,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可以从学习和力行《弟子规》开始。

    组卷:2引用:1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改过之法
    袁黄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①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选自《了凡四训》)
         【注】:①亿:意料,猜测。 ②翳:遮蔽,障蔽。 ③懔懔:危惧貌;戒慎貌。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其祸福,不验者靡:无
    B.过于者常近祸薄:逼近
    C.第三,须勇心发:产生
    D.人不改,多是因循退缩过:过错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B.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C.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D.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许多士大夫看到别人说话的神情和动作,就能凭着自己的推测来谈论这个人的祸福,因为大部分吉凶的预兆虽然萌芽在心里,但表现在人的四肢里。
    B.作者用“在千年幽谷里,拿灯来一照,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的例子来比喻发一猛念可以洗涤百年的罪恶。
    C.善于改过的人,是应该在事件发生以后,仔细分辨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改正过错。
    D.如果听到谗言就发怒,即使竭尽心思巧妙辩解,也是如春蚕作茧,自取束缚,不但无益,而且还有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②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组卷:5引用:1难度:0.9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称蓟门关,今北京市西直门北。 ②三边:古指“幽、并、凉”三州,此处代指边关。 ③危旌:高挂的旌旗。 ④投笔吏:指汉人班超。班超尝为官府抄书谋生,后投笔从戎,以功封定远侯。 ⑤请长缨:汉时书生终军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后以“请缨”指自愿从军。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组卷:28引用:1难度:0.5
  • 4.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对偶句是“
     
     
    ”。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中这几句话常被用来鼓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
     
     
    ,已为陈迹”,表达对欢乐时光常常短暂的喟叹。

    组卷:3引用:1难度:0.9

七、标题

  • 1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青春,不是温暖热情的红色太阳,而是艰难跋涉跨越千山万水的那种坚持不懈。
    青春,
     
     

    青春,
     
     

    组卷:9引用:1难度:0.3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56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