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新八校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古希腊雅典,男孩从7岁开始就要上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也称弦琴学校)。文法学校教儿童文学及简单知识,弦琴学校教儿童弹唱,其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所有教育内容或目标,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全部与音乐有关。“乐德”“乐语”“乐舞”三者合成为当时的“礼”。在这里,音乐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工具,而且和教育的内容完全融为一体。到了孔子时代,“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并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孔子提出“乐以教和”的主张,认为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或最终阶段。在他提到的学习内容中,不管是像“书”“数”这样抽象的东西,还是像“射”“御”这样技能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艺术的原则,美的原则。
两千年的美育传统及先贤圣哲的理论告诉我们:美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可以立德树人。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各看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到了近现代,人们发现美育不仅有着强大而有力的教化作用,而且还能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
那么,美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心灵里产生这样美好的变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是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完善自我、改造世界,这种力量是无可估量的。真、善、美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美是真和善的极致。正像美学老人朱光潜所说:“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哲学和科学是真的范畴,“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美育之所以能使人形成优美的道德情操就在于:善恶是一种客观的是非标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审美的眼光与能力却是内在的。当人的内心有了一种美丑尺度以后,他就会主动地拿这个尺度去衡量他周围的一切人与事,就能自觉地分辨出文野高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美的标准,弃恶从善,渐渐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
美育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很多人以为应当归功于右脑的开发、肢体的灵活,等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大智大慧依靠的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健全,更主要的是靠一种悟性,一种领悟宇宙人生的能力。美育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正是把悟性交给儿童。
谁也不能否认,只要欣赏美、思考美、接近美、拥有美,人的想象力就会得到滋养,想象力又会进一步滋养人的良知,人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更好。无疑,美育会促使学生感情的成长,增加学生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控制自我的能力。
因此,美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审美的眼光和能力交给儿童,从而使他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大写的人。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外许多先贤认为美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可以立德树人。
B.在孔子时代,除“礼”“乐”外,“书”“数”这样技能性的内容也必须服从艺术的、美的原则。
C.真、善、美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都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是非标准。
D.美育的任务就是增加孩子控制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的眼光,使之成为有智慧而大写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中外美育传统及先贤圣哲的理论角度,阐明了美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这一观点。
B.文章首先提出美育的主张,然后阐明美育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原因,最后点明美育的任务。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审美的眼光对儿童探索世界奥秘,领悟宇宙人生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美育任务的当下意义,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之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与音乐有关的“乐德”“乐语”“乐舞”是当时教育内容或目标,合成为当时的“礼”。
B.孔子认为艺术化行为和人格是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从而提出了“乐以教和”的主张。
C.启迪智慧、开发智力不仅依靠生理功能的健全,更依靠一种悟性,一种领悟宇宙人生的能力。
D.人只要去欣赏美、思考美、接近美、拥有美,就可以滋养想象力,就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组卷:4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选编自《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材料二:
在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理被加倍激化,加上教育被逐利的资本裹挟,“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使得“考高分一读好学校一上好大学一找好工作”,成为一些家庭的终极目标。“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在观望中,有不少家长开始更加焦虑地自行“补位”:有的花更多的钱选聘高端私人家教给孩子在家补课,有的千挑万选买齐各类复习资料。这些补位的误区,深刻反映出内卷和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一种惯性。只有打破这种惯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确补位,才能实现“双减”的根本目标。
(选编自《“双减”落地后家庭教育须正确补位》)
材料三:
如何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的大变革,学校要如何妥善解决过去几个月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
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若将落实“双减”的着力点仅仅放在作业、课后辅导的种类和花样研究上,将难以达到“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双减”背景下的改革路径,必定是基于学校办学脉络、整体化推进的系统变革。”而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高琛则对“作业管理”有自己的看法:“作业是教育的显性呈现,背后承载的是教学、课程、教育观。”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吴明兰教师也认为:“教师需要对班级每个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根据实际学情分层设计作业。”
在日前中国教育报发布的“双减”之下,教师工作如何提质增效”调查中,有近五成数师人为“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双减”后如何更好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代表委员热议“双减”中的学校责任》
材料四: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双减”政策出台,无疑给校外培训机构上了“紧箍咒”,不少机构都在谋求转型,一些培训机构已经宣布推出新产品,开拓更多领域,比如“网易有道”推出6款素质教育产品;包括少儿编程、围棋、科学、美术、机器人等内容。
但转型并不容易。K12(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个赛道,两种经营模式和人才需求。就像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很早就在做兴趣教育,但一直不温不火。如何转型发展,成了培训机构思考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在兴趣爱好类的校外教育供给方面具有优势,在学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补差,但不能违背规律进行超纲教学、应试教学。他提醒,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责任,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不是要将校外培训一棒子打死,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
《选编自《“双减”政策出台,校外培训如何夹缝求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实施,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B.“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只要打破内卷和焦虑的惯性,就能正确补位,达成“双减”根本目标。
C.刘希娅校长认为,落实“双减”应把达到“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要求。
D.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做兴趣教育,却一直不温不火,由此可见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并不容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念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基础教育并非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而是“良心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性。
B.“双减”政策出台,家长的部分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不少家长开始通过选聘高端私人家教补课等形式自行“补位”。
C.在日前中国教育报发布的调查中,有五成教师认为“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
D.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把教育变为“逐利的产业”,不能违背规律进行超纲教学、应试教学,应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合理“补差”。
(3)“双减”时代下,如何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的大变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中记
阿来
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了他一声阿巴叔叔。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
阿巴原以为这个姑娘回到云中村的第一反应是,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会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躺在地上的姑娘显得虚弱不堪,眼角挂着泪水,她还在说:“我找到排练厅里找不到的感觉了!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姑娘历数她上过的电视晚会,她把所有现场观众感动得泪水涟涟,她还被某舞蹈学院破格录取……
离开的时候,她还在按照规定表演。表演和云中村的永别。表演像笑的哭和像哭的笑。一个摄制组悄无声息地跟在后面,这件事姑娘自己知道,阿巴和云丹不知道。原来她已经签约了一家公司,公司要包装一个经历了大地震、身残志坚的舞者,一个绝对催泪的故事。
回到公司,她满心欢喜打开网络;看到却是无数指责之词……
她恍然明白,苦难不是获取成功的筹码。她从手机上看着这段被千夫所指的视频,看着越来越模糊的云中村,越来越隐约的阿巴的身影,她觉得这回才像是真正的告别。
梦中,每天跳舞时都在背景上播放的云中村的断垣残壁变得有重量了,向着她倾覆下来,就像当年地震突如其来时一样,这些沉重的石块与木头,把她紧紧压在了下面,动弹不得。地震时,她还能发出呼救的声音。但在梦中,她连这样的声音都无从发出。嗓子像被一只灰色的巨手扼住了一样。
第二天,当音乐声响起,她滑动着轮椅展现痛苦挣扎的舞姿时,背景上她坐着轮椅穿过云中村的情景再次出现。她突然停了下来。用双手捂住了脸:“求求你们不要再放那个视频了。”
编导说:“有了这段视频,这个舞蹈就有双倍的感染力!”央金摇头:“我不要再放这个视频了。”
公司总经理来了:“知道为了包装你,公司做了多大的投入吗?”
“我知道。”
“那你怎么能说不就不要了?!没有这段视频,没有这个泪点,靠你那舞蹈功底就想打动评委,想得奖?”
“我只想跳舞,我不要得奖。”
“你不要得奖?那公司包装你干什么?你想不得就不得了,必须得!”
央金病倒了,发烧、陷入噩梦。她躺在医院里,在高烧中说着胡话:“我要回家。我没有家了。”
乡亲们把她接到移民村去。央金到了移民村,住进了阿巴的房子里。乡亲们围着她唱家乡古老的歌谣:
“为什么骏马的头向着东方。
阿吾塔毗率领我们要往东方去了。
为什么风总是向西吹拂,是我们难舍远离的家乡。
我的歌声拂过大地……
众人齐声低沉应和:“像风一样!像风一样!”
听着这样深情的歌唱,央金在轮椅上翩然起舞。她的动作还是原来公司为她编排的动作,但不再是那种激烈的反抗,她的舞姿变得柔和了,柔和中又带着更深沉的坚韧和倔强。
在她身后,是乡亲们摇晃着身子曼声歌唱。
(有删改)
【注】:《云中记》是阿来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巴挨着央金的断腿说话、面对央金流泪、让央金喝水等行为都源于他对在地震中失去腿的央金的悲悯之情。
B.央金在地震后的遭遇与成长蜕变,是许多历经此类灾难的人的真实人生写照,引人思考该如何面对灾后人生。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阿巴的泪与央金的笑的对比,央金前后行为的对比,导演与乡亲行为的对比。
D.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既有对云中村独特表达用语的再现,又能灵活地运用长短句,契合人物的身份与情感。
(2)央金为何在面对云中村的废墟时找到了跳舞的感觉,之后又不敢再面对那个视频?请结合文本分析央金产生这一矛盾行为的原因。
(3)小说后半部分写央金病倒后,乡亲们围着央金唱起了家乡古老的歌谣,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片荧光显微术是活体生物成像的一场革命。通过将激发激光限制于显微物镜景深范围附近的光片薄层,既可以减少显微成像的离焦模糊,又可以减少光漂白和光毒性,从而①
然而,光片显微术的成像性能受限于光片的光学属性,其成像分辨率受限于光片的厚度,②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法,可以用来设计一种叫做光瞳掩膜的衍射光学器件,以生成薄而宽的光片。该衍射光学器件通过调制振幅或相位,可以调控光片的厚度、宽度和旁瓣,从而突破高斯光束传播规律的限制,在仅使用廉价的柱透镜和掩膜板的基础上就实现了薄而宽的光片。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组卷:13引用:1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决胜高考,不负韶华,是每一个高三学子共同的梦想!但在距离高考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有些同学却略有困惑:有人认为,科学规化,精准复习,以实力备考最重要;有人认为,树立自信,无惧挫败,沉下心来从容应考最重要;有人认为,合理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多进行体育运动,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迎接高考最重要……
作为一名高三学子,在此冲刺阶段,为了更好备战高考,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请综合材料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