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十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一直是正规的书面语言。不仅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不少读书人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20世纪初,在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里写到乡绅的谈话,仍然是半文半白的。如:“此人不除,恐怕吾乡永无安息之日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观念,他们觉得用文言谈话更高雅、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跟他们的阅读有关。张中行说:“执笔的人,总是通文的人。通文,旧时代的,脑子里装满《庄》《骚》《史》《汉》,新时代的,脑子里装满鲁迅、巴金,自己拿起笔,自然就不知不觉,心摹于追,也就《庄》《骚》《史》《汉》,或者鲁迅、巴金。”不仅写文章如此,说话也如此,满脑子都是文言,说话也就接近于文言了。新文化运动后,白话取代了文言,成为全民使用的正规书面语,但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
从语言方面讲,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不少文言成分。孙德金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述:“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近代白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文言、方言及其他语言成分,经过百年多发展而成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正式、典雅语体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些文言成分不是为了仿古、转文而使用,而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尤其是比较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所必需的。比如,“之”“其”“以”等常用的文言虚词,今天在一般情况下,会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代替。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要用文言虚词,如“高山之巅”“自圆其说”“以少胜多”“集体所有”。即使在口语中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三分之一”的“之”,“以大局为重”的“以”。语法格式是如此,词汇更是如此。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作为语素还很活跃,如“奥”可以构成“奥秘”“奥妙”“深奥”等。在成语中保留文言词语更多,如“唯利是图”“空空如也”“罄竹难书”“破釜沉舟”等,都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所以,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就必须懂文言。
从文化方面看,如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懂文言。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要懂文言,而且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正确把握古代典籍的含义,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懂一些文言。从事作的,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技专家也有较深厚的文言功底,能自读文史古籍。即使是一般文化水平的公民,也要懂一点文言,否则,就无法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愿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深刻的思想,无法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所以,学习文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节选自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通文的人,脑子里总装满经史子集,难免在说话、写文章时接近于文言。
B.很多文言成分积淀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成为现代汉话书面语有机的组成部分。
C.除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外,掌握一些历史常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D.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学点文言,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文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兴衰变迁入手引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论述了文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蒋光慈的小说、文言虚词和成语等的运用为事实论据,典型而有代表性。
D.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和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的不少读书人为了追求高雅,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文,这与他们的阅读密切相关。
B.现代汉语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离不开文言成分,可见白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不上文言。
C.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打通了文言的障碍,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这对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意义深远。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全球竞相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演进。在我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同时,美国进一步强化完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也竞相发展。同时,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呈现出从单一GPS应用向多系统兼容应用转变,从以导航应用为主向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融合应用转变,从终端应用为主向产品与服务并重转变三大发展趋势。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国际格局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必将促进卫星导航技术在更广泛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卫星导航及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对此,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积极参与卫星导航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联合开展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境外应用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服务网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摘编自《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材料二: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这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对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理解。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等,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1994年,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这一年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开拓者,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里,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多年来,他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北斗的天路越拓越宽。谭述森带领团队携手军地科研人员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统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摘编自余建斌《谭述森:引领北斗拓天路》,《人民日报》2016年6月8日)材料三:
经历些许波折后,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6月23日上午顺利升空。作为北斗全球系统的“收官之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
自20世纪北斗工程启动以来,中国北斗人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在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网络,力争“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享受北斗提供的满意服务”。
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这是面对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卫星导航技术,北斗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2年多,18箭,30颗星,北斗高密度发射组网连战连捷,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中国速度”。
目前,北斗已向上百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更稳定、更精确、更开放的中国北斗,将为企盼共同发展、企盼科技改善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
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以智慧和汗水浇灌,持共赢共享的胸怀,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充满希望。
让中国分享惠及全球,让中国智慧拥抱世界。中国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李国利、张汩汩《开放的北斗,与世界共赢》,《光明日报》2020年06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演进的竞争过程中,美国可谓走在世界前列,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B.面对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国际格局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积极参与卫星导航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C.“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谭述森的这句话含义深刻,道出了要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为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意义。
D.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标志中国北斗人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网络,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受制于他国,积极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随着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融合,新时代卫星导航产业呈现出向多系统兼容应用、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融合应用、产品与服务并重转变的趋势。
C.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谭述森以此来证明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频率共用”为北斗赢得了导航频率资源。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毫无疑问,更稳定、更精确、更开放的中国北斗将会更精准地为客户服务,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
(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组卷:7引用:10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孩子们醒了 孩子们终于睁开眼睛。
大火还没有烧进图书室,但已将桔红色的光投到天花板上。孩子们没有见过这种曙光,瞧着它。若尔热特在凝视。
大火展示了全部绚丽的光彩。奇形怪状的烟中出现了黑蛇和红龙,其黑色和红色都十分壮观。长长的火星飞溅到远处,划破黑暗,像慧星在相互追逐搏斗。火是慷慨无度的,它将大量的珠宝随风播撒,看来人们把炭火比作钻石不无道理。三层楼的墙上出现了裂缝,大火从裂缝中将一串串宝石洒向沟壑。顶楼上的那几堆稻草和燕麦燃烧起来,开始像金色的雪崩一样从窗口泻下,燕麦成了紫晶,稻草成了红宝石。
“好看!”若尔热特说。
他们三人都坐了起来。
“呵!”母亲喊道,“他们醒了!”
勒内•让站了起来,接着胖阿兰站了起来,接着若尔热特也站了起来。勒内•让伸伸胳膊,朝窗口走去,说道:
“我热。”
“我热。”若尔热特也学着说。母亲呼唤他们:
“我的孩子们!勒内!阿兰!若尔热特!”
孩子们朝四周看看,想弄明白。有些事情使大人们惊吓,却使孩童感到好奇。凡事都感到惊奇的人是很少被吓坏的。无知包含无畏。孩童与地狱无缘,因此看到地狱也会赞赏它。
母亲又呼道:
“勒内!阿兰!若尔热特!”
勒内•让转过头来,呼声将他从漫不经心的状态中唤醒。孩童记性不好,但回忆起来却很迅速。全部往事在他们看来都是昨天。勒内•让看到了母亲,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他周围有这么多奇怪的事,他模糊感到需要支持,便喊道:
“妈妈!”
“妈妈!”胖阿兰喊道。“妈妈!”若尔热特喊道。她还伸出那双小手臂。
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家关注的是陡直的桥、高高的桥拱、高高的楼层和无法接近的窗户,大家想的是必须立即行动。要爬三层楼是不可能的。满头大汗、浑身是血的拉杜跑了过来,他受了伤,肩上挨了一刀,一只耳朵被打掉了。他便开始攀登那座桥,他用指甲抠住石头往上爬了不一会,徒劳无功。石墙很光滑,没有裂缝,没有凸突的地方,墙缝抹得很平,像新墙一样,因此拉杜跌了下来。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噼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特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胖阿兰喊道:“我怕。”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底,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打了拉杜几下。
侯爵又返回烈焰腾腾的大厅。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着。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若尔热特。”她说。
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那个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依然在向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朗特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特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朗特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低声回应展现了拉杜内心的焦急,“反正”一词表现出拉杜在危难面前的无原则。
B.当三个孩子被救后,作者对站在梯子下的母亲运用了一系列的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C.当侯爵第三次返回火场去救若尔热特时,作者反复描写了小姑娘的微笑,表明了孩子的纯真无邪,暗示战争背景下人性的苏醒。
D.小说以朗特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3)这篇小说场面描写形象生动,细腻真切,请举例简要分析其特点与作用。
(4)有人建议把标题改成“魔鬼心里的上帝”?你认为能不能改,说明你的理由。组卷:7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4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东道国网站正式上线,旨在提供COP15会议服务和管理、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展现云南风土人情。东道国网站,按照大会进程分为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版本。“会前版本”侧重于大会的介绍和宣传,“会中版本”侧重于大会的管理和服务,“会后版本”侧重于大会的总结和成果展示。本次正式上线的是“会前版本”,主要包括网站首页、新闻和媒体、消息和通知、生物多样性等4个以介绍和宣传为主的栏目。组卷:6引用:10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文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达。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3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