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7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土地伦理”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1949)。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在生物进化的长途漂泊之旅中,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无论人类有着何种企图,自然永远会自行其道。为了跟自然同步,人类必须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他要人们“像山一样地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美国文学教授及评论家谢尔曼•保罗则把旷野里淳朴的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他在《为了热爱这个世界》中写道:“我扶着铁锹,眺望湖面。此时,天色渐暗,飞云急渡,芦苇轻摇,这是一种纯属自然的美丽风景。我领悟到我所成就的必须顺应和属于眼前的这种组合。”在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由人间的亲情延伸向对大地的热爱,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定力又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反馈于人间。我们不妨可以说,自然文学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类之间的亲情浑然一体,将土地伦理转化为社会伦理,将对大地的责任转换为对社会的责任。
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从理性上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从感性上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文学作家访问的对象,如梭罗所说:“不是一些学者,而是某些树木。”在自然文学作品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笔迹,而且还有他们的足迹。这种与土地接壤的文学有着一种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魅力。
(摘编自程虹《寻归荒野》之《重述土地的故事》)材料二
何谓自然文学?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关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上。
在一定意义上,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几乎就是同义词,但还不能说自然文学就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现代意义的词,在《诗经》与唐诗宋词里找不到。而自然文学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诗经》开篇就是写一只落在河滩上的鸟,翘着尾巴仰着头,“关关”地叫--这不就是自然文学吗?《诗经》总共305篇,言及动物和植物的就超过两百篇。唐诗宋词里的动物、植物就更多了。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代诗僧寒山的诗,得到日本人、韩国人,甚至美国人的推崇,固然有其道理,但还不能称其为生态文学。寒山的诗最初是刻在树干和石头上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寒山的诗,多为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拙语俱巧,俗语俱趣,劝善戒恶,富于哲理。然而,尽管如此,还很难在他的诗中发现那种“自觉的生态意识”。我们对寒山不必苛求,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过去的一切。
现代生活制造着垃圾,制造着污染,也制造着浮躁、焦虑和惶恐。自然文学提醒我们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春夏秋冬,四时有序。山水相依,各有其位。山之南,谓之阳;水之南,之阴。山水不可颠倒,阴阳不可错乱。自然文学主张,人应当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同时去感受生命的教诲,在简约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自然文学与穷奢极欲逆向而驰。它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里去。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自然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畸变、扭曲和贪欲及堕落,会产生一点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给出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自然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完全可能的。
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人格得到完善。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诗作。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这里还必须说说苏东坡。北宋官场,风云跌宕。苏东坡在失意的时候,并没有消沉、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寄情于自然、耕读、美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苏东坡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淡定中觅得趣味,在趣味中觅得快乐。
术自然文学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自然文学并非时髦的文学。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自然文学的美,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辞藻和句式,也不仅仅是指描述的对象,它更意味着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无论是我们置身的大地,享用的食物和空气,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土地伦理中,人类与大自然的感情可以双向转换,人类应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来顺应与自然的关系。
B.自然文学作家把自然万物作为访问对象,他们以自己的双脚感悟荒野、大地、山林鸟虫,人不再是主角。
C.寒山的诗多歌咏山林,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没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他的诗不能算是自然文学。
D.现代生活穷奢极欲,阴阳错乱,自然文学随其弊端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现代世界的扭曲与堕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只有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与自然相互依赖,因为人类只是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B.相对传统文学中包含的战争、爱情、死亡等这些经久不衰的话题,文学还应涉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要探索与描述人走进自然的体验。
C.美国作家缪尔陷入人生低谷重见光明后,在美国西部森林和荒野中感悟到自然的美,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荒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D.自然文学满蕴美感,这种美体现在“关关雎鸠”的美妙叫声中,体现在苏轼的“门前万竿竹”上,还包含爱默生提到的“理智与信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自然文学的描述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奥尔森在《低吟的荒野》中描述了他走向荒野的历程,与星空、森林和河流对话,他发现,走向荒野,其实就是走向内心。
B.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古老、充满苦难的中国乡村,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及抗争与不屈等。
C.作家梁衡在中国大地奔走,跋山涉水到处寻找古树探访有关故事,创作了二十二篇关于古树的散文,出版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
D.新疆作家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描写作者在北疆一个偏僻的村落里看到的及感受到的飞鸟、兔子、风中的野草甚至村头的阳光。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文学名作,假如针对这部作品写一篇文学短评,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亳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亳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亳州之行的感受与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大地,“炊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亳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3)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
(4)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组卷:21引用:2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窥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八年,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电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持角,以乘其畔。”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河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于是遣尚书令费袆、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菱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注】,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持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袆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选自《三国志•蜀书》)【注】疢chèn:热病,也泛指疾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B.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C.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D.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明清时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C.尚书令,古代官职名称。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行使宰相之职。
D.右,古人尚右,通常情况下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廉颇嫉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治理有方,为政务实。蒋琬做广都县长,不管公务,还喝得大醉,先主打算治罪但诸葛亮认为蒋琬不做表面文章,先主没有治蒋琬的罪。
B.蒋琬出类拔萃,举止稳重。诸葛亮去世,百官忧心,蒋琬作为百官之首,神色举止跟平日一样,看不出悲戚喜悦,人们渐渐佩服,朝政得以稳定。
C.蒋琬从谏如流,敬事供上。蒋琬对政事有独到的个人见解,能分析当时三国的形势,但也能听取众人的不同意见,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D.蒋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琬承继诸葛亮的遗志,曾经规划水路出川作战,后来修改战略为稳固凉州要塞,对魏作战获大胜,后来因病去世。
(4)诸葛亮曾经秘密上表给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为什么这么信任蒋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畔。
②辄与费袆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惩戒规则的制定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11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桂梅老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老师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老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日,张老师在《人民日报》撰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提出“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引发广泛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光明中学学生×××”的名义给张桂梅老师写一封信,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