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儒家哲学根本精神的观念表达,是源自儒家哲学最高范畴的要求。儒家重“仁”,但仁只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而不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来看,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据最高地位;宋明理学重“理”,而万理之“总稽”是“道”,就此而言,新儒家的最高范畴也是道;现代新儒家虽强调心性之学,但也承认心性是由天命(道)下贯而来。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者——老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路径”,庄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枢纽”。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界的道路,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终极边界的道路,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
          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要求“仁”应以“万物共生”为念。即仁的对象要从人扩展至万物,仁就要重视知觉能力的扩展,仁就要克服一己一类的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万物一体之仁”对孔子之仁的推进,使得儒家伦理超越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与当代的责任伦理、生态伦理、技术伦理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共鸣产生的精神基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所期望的社会,是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想的大同社会。王道之治、协和万邦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折射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要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4日15版)材料二: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
    B.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人心和善→万物一体之仁
    C.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
    D.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万物一体之仁→“和合”理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和当代伦理都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基础,从而在多个方面产生共鸣。
    B.孔子之仁是“万物一体之仁”,在宋明理学中,“仁”的对象和内容都有所扩展。
    C.“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强调一体性,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D.“仁”极为重要,被孔子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因而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儒家学派观点——“道”与“仁”,以及各自的发展和影响。
    B.材料二阐述“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指出只有承认、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
    C.材料二运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提出“和合”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分析。
    D.材料一、二相关,分别从儒家观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4)结合两则材料中“仁”的阐述,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和合”理念,并进一步提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和合共生”。请结合材料二,简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应采取的具体做法。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咒
    丛桦
          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
          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18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此不得再见。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我马上想起“死不瞑目”这个词,以至我采访结束后多年都被这句话揪着。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
          她丈夫的确在台湾,也曾在去台湾后给她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丈夫告诉她“回来遥遥无期,不要等我,你另寻幸福”。但她认为分别是暂时的,是战争造成的,丈夫一定会回来。她说,他走那天早上,还笑着对她说,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老人,我办完事就回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他对她这种铁铸般的死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着他。
    “这无法实现。”我想。
          老太太满脸网纹,但面目可亲,没有丝毫我想象的怨妇神情。她始终微笑着向我回忆,即使说到断肠处也不落泪,真是坚贞。她家摆设简陋,连电视也没有,卧室的墙上挂着几个木制相框,每个相框里面都是丈夫的照片,都是同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丈夫寄给石马街的亲戚的,她要了来翻拍放大的。照片里的人五十多岁的样子,五官端正,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的,没有笑意。
          建国后,大嫂二嫂相继改嫁,公婆爹妈也都劝过她。她本可以生儿育女,过上热气腾腾的红火日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不,只是等。
          石马街是这县城中一条古老的街,凡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数是县城的原住民。石马街没有马,有一排国槐树,开淡绿色的小花,一边开,一边落,使八月的石马街仿佛总是下着零星小雪。有一个终年咳嗽的老汉,永远穿着黑色的衣服,永远一个人,永远咳嗽着向南一趟,向北一趟,西天的太阳被他的咳嗽一声一声震下去。
          除此之外,石马街有一户人家,常播放大悲咒,那招魂似的声音使这里成为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大千世界。
          那纶音佛语一响起,我便叹想,人生于世,为什么这样的缥缈。那老汉,那放大悲咒的人,那老太太都还在吗?石马街是一条带发修行的街吗?
          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爆料:“老太太去台湾回来了!”
          我登时热泪盈眶,同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社会新闻!这将是我采访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这真是一个让人飙泪的喜剧!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无穷的问号:
          她还活着?
          她丈夫也活着?她丈夫成家了没有?为什么不与她通音讯?
          于是十年后,我再次来到她家。门开了,一张慈悲的脸马上与十年前我的记忆重合,只是她的笑容深了。
          她已经不记得我,但听说我的来意后,马上扯着我的手,叫我“丛姑娘”。一刹那我觉得仿佛穿上古装,进入了“三言二拍”。
          说起台湾之行,她幸福、喜悦,说自己“终于从地狱里走出来了”。
          年过八旬之后,她感到去日无多,更因病痛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而开始绝望,常对照顾她的邻居说:“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谁知绝处逢生,今年春天,一位陌生的好心女士帮她圆了梦,资助并陪同她飞往台北。
          她找到他了。出人意料的是,自21岁来到台湾,他竟也从未再娶,一直单身,在台北市北投区他的家中,她看着他,轻声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来看你了。”她叫得那么自然亲密,一如六十多年前。
          他愕然。
          她笑着,说:“我想见到你,我想你呀!”
          她坐向沙发,就像那是她家的沙发。
          他拍拍她的胳膊说:“没事你走吧,我要吃饭了。”
          她依旧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我和你一起吃。”
          她选择性地告诉我他们见面的情形,隐去了他的绝情话。包括他说:“我不认识你,”包括谈起父母和家乡时,他说:“我没有父母,没有家。”
          这些,她没有说,她只是认真地用她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止一次地向我还原那个他轻轻拍她胳膊的动作。
          我问:“你哭了吗?”
          她说:“没哭,我笑着。”
    “他那个家脏的,乱的,比我这个家还脏还乱,一看就是一个人……”向我说起他的困顿孤苦时,她终于下泪。
          采访结束时,老太太问我:“你说怪不怪,怎么他也是一个人呢?”
          我想了想,说:“他心里有你,记着你。”
          她含笑点头,竟有些羞意。
          一个没有再娶,一个没有再嫁,这使她百感交集,觉得脸上有光,同时又给她带来希望。她一直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60年前,她自喜郎君如意,他无奈奉命成婚;60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60年后,她跋山涉水,他拒之千里。
          从台湾回来后,邻居都以为她了却心愿,身体和精神会垮了,商量把她送敬老院,但她仿佛活回来了,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
    (选自《视野》,有删减)【注】大悲咒:《大悲咒》是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虔心持诵可以消障除难、得善遂愿。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这一举动暗示了老太太已经被丈夫抛弃,这不是战争的原因,而是下文说的“万念俱灰”的原因。
    B.落花的国槐树、终年咳嗽的老汉、经常播放的大悲咒,使文中的石马街成为了一个仿佛静止的,循环往复的世界,为老太太悲剧的一生渲染了氛围,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C.“我”初听台湾重逢时认为这是个“令人飙泪的喜剧”,为老太太欢喜,当再次采访时,敏锐地发现她有选择性地隐藏了台湾之行的痛苦,确认这是一个无奈的爱情悲剧。
    D.了却心愿的老太太“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她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等她的丈夫回来。她最终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变故,继续等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叙述老太太的故事,“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波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一连串关于老太太“台湾行”的问句,且独立成段,突出了“我”对老人台湾之行的惊奇和喜悦,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
    C.小说现实与回忆不断交织,使读者更加全面认识老太太的一生,也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D.题目“大悲咒”不仅使故事充斥着浓浓的佛教悲悯的氛围,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放下”的人生哲学。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这句话的内涵。
    (4)你怎么看待老太太对爱情的坚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1)文中有几处描写钓线的地方?对于大鱼有何暗示作用?
    (2)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两种直接塑造大鱼形象的艺术手法。
    (3)老人“硬汉”形象深入人心,请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运用2题的两种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介绍“老人”的硬汉形象。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和繁荣。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综合考虑两则材料的内容,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