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金溪一中、广昌一中、南丰一中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4 6:0:1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遂成为常态。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孕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困境的第一次出手。
第二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摄氏度。往往是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孑遗物种”。在这里,可以看见叶靓花美但颇为珍稀的鹅掌楸。其树木高大,可达40米。更为稀少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品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挪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
第三次出手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之下,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黔金丝猴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后来在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
三次危急时刻,“孤岛”三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阻碍了暖湿气流向上爬升,使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
B.梵净山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洁净淡水,突破石质荒漠困境,是因为它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能够汇聚地表降水。
C.“孑遗物种”指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的作用下,度过寒冷冰期,生命得以延续的鹅掌楸、珙桐、冷杉等古老珍稀植物。
D.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与“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都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相同。
B.梵净山有大量的动植物生存栖息,得益于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及亚热带环境所构成的优越水热条件。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梵净山助力生命的“三次出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D.作者通过本文不仅告诉我们梵净山助力生灵繁衍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梵净山垂直自然带规律的一项是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为什么它能在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组卷:32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注](节选)
郑振铎 那一夜,天空黑得如墨,浓云重重叠叠地堆拥在天上。有三五点豆大的雨点,陆陆续续地落下。窗外芭蕉上渐有淅沥之声,风吹得檐铃间歇地在作响。
窗内两支大画烛在放射不同圈影的红光。文天祥坐在书桌前,黯然无欢,紧蹙着双眉,在深思。
唆都也坐在旁边,在翻阅他带来的几本诗集,有意无意地说道:
“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耶律大丞相是最爱重读书人的。丞相,您在大宋为状元宰相,将来必为大元宰相无疑!不像我们南征北讨的粗鲁人……”
“住口!”天祥跳起来叫道,“你们要明白,我是大宋的使臣!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我心如铁如石,再休说这般的话!”他的声音因愤激之极而有些哽咽。
“这是男子心,我们拜服之至!只是天下一统,四海同家,做大元宰相,也不亏丞相您十年窗下的苦功。国亡与亡四个字且休道!我们大元朝有多少异族的公卿。”
天祥坚定地站在烛影之下,侃侃地说道:“我和你们说过多少次了,我是大宋的使臣,我的任务是来讲和!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再休提那混账的话。人生只有一个死,我随地随时都准备着死。迫紧了我,不过是一死。北廷岂负杀戮使臣之名!”
忙右歹连忙解围道:“我们且不谈那些话。请问大宋度宗皇帝有几子?”
天祥复坐了下来,答道:“有三子。今上皇帝是嫡子。一为吉王,一为信王。”
“吉王,信王,今何在呢?”
“不在这都城之内。”
忙右歹愕然道:“到哪里去了呢?”
“大臣们早已护送他们出这危城去了!”
唆都连忙问道:“到底到了哪里?”
“不是福建,便是广东。大宋国疆土万里,尽有世界在!”
“如今天下一家,何必远去!”
“什么话!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降伏;即使攻破了临安,我们的世界还有在!今上皇帝如有什么不测,二王便都已准备好,将别立个朝廷。打到最后一人,我们还是不降伏的!还是讲和了好,免得两败俱伤。贵国孤军深入,安见不会遇到精兵勇将们呢?南人们是随地都有准备的。”
唆都不好再说下去,只是微笑着。
门外画角声呜呜地吹起,不时有得得的马蹄声经过。红烛的光焰在一抖一抖的,仿佛应和着这寒夜的角声的哀号。
接连的几天,北营里纷纷扰扰,仿佛有什么大事发生。杜浒和小番将们是很接近的,但也打听不出什么。
天祥隐约地听到入城的话,但问起唆都们时,他们便都缄口不言。
伯颜是更不容易见到了。连唆都、忙右歹也忙碌起来,有时半天不见面,好像到什么地方。归来总是一身汗,像骑马走了远路似的。
天祥知道一定有什么变故。他心里很不安,夜间,眼光灼灼地睁着,有一点声响便侧耳细听。
有一夜,他已经睡了,唆都、忙右歹方才走了进来,脱了靴。仿佛是忙右歹,低语道:“文丞相已经熟睡了罢?这事,大家瞒得他好,万不可让他知道。”
“如今大事已定,还怕他知道做什么!”唆都粗声地说。
天祥霍地坐起身来,心脏怦怦地像在打鼓,喉头里像有什么东西塞住,一股冷气透过全身,整个人像跌落在冰窖里。
“什么!你们瞒的是什么事?”
忙右歹连忙向唆都做眉眼,但唆都不顾地说道:
“我告诉您丞相了罢,如今大事已定,天下一统了!我大元军已经进了贵国都城。贵皇上拜表献土,并诏书布告天下州郡,各使归附。我大皇帝和大元帅宽厚仁慈,百姓们丝毫不扰,社稷宗庙可以无虞。不过纳降大事,大元帅已请贵国吴相、贾相、谢枢密、家参政、刘同知五人,为祈请使奉表大都,恳请大皇帝恩恤保存!”
“这话真的么?”天祥有些晕乱,勉强地问道。
“哪有假的!我们北人从来说一是一。”
天祥像从云端跌到深渊之下,身体有些飘忽,心头是欲呕不呕,手足都战抖着,面色苍白得可怕。挣扎得很久,突伏在桌上大哭起来。
血与泪的交流;希望与光明之途,一时都塞绝。他不知道怎么办好!此身如浮萍似地无依。只欠一死,别无他途。
那哭声打动得唆都们都有些凄然。但谁都不敢劝。红烛光下,透吐出一声的哀号,在静夜,凄厉之至!
门外守卫的甲士们,偶然转动着刀矛上的铁环,发出丁丁之声。
唆都防卫得更严,寸步都不敢离开,怕天祥会有什么意外。
杜浒凑一个空,来见天祥。天祥的双眼红肿着,清秀的脸上浮现着焦苦绝望的神色。
“我们的子弟兵听说已经从富春退到婺、处二州去了,实力都还不曾损。”杜浒道。
天祥只点点头,万事无所容心的。
“吴坚、贾余庆辈为祈请使北上,不知还能为国家延一线之脉否?最可怜的是,那么颓老的家参政,也迫他同行。丞相明天也许可以见到他们。”
天祥默然的,不知在打什么主意。他的心是空虚的。一个亡国的被羁的使臣,所求的是什么呢?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消息:虽诏书布告天下州郡,各使归附北廷,但听说,肯奉诏的很少,忠于国的人很多。两淮、浙东、闽、广诸守将都有抗战到底的准备,国家还可为!”
天祥像从死亡里逃出来一样,心里渐有了生机,眼光从死色而渐恢复了坚定的严肃。
(有删改)[注]历史小说《桂公塘》,初载于1934年4月《文学》,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小说共16节,本文节选第5—7节。文中的伯颜、唆都、忙右歹都是元朝臣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景物时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饱蘸情感笔墨,整篇文章如一曲激昂的英雄之歌,动人心魄。
B.元军攻陷了宋朝都城的消息,使文天祥陷入极度悲伤之中,文章用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
C.文天祥的情绪随事态发展而变化,经历了黯然、愤激、不安、绝望之后,当他听闻宋朝仍有希望,重新坚定了抗元的信念。
D.跟随文天祥赴元营讲和的杜浒,在文天祥因宋都沦陷而有了死志之后,仍然想办法为文天祥打探消息。
(2)关于文中元人劝降文天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唆都用元军的惜才之意向文天祥示好,妄图用十年苦读的不易攻破他的心理防线。
B.面对元的利诱,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用“我心如铁如石”的话语来打消对方的企图。
C.忙右歹插话解围,意图缓和紧张气氛,反让文天祥抓住话题表明自己抗元的坚决态度。
D.面对文天祥的坚决态度,唆都用“微笑”显示了他对文天祥的蔑视和劝降成功的自信。
(3)文中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历史小说《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从选文看,作者并没有被客观史实拘束,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做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远望去,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迎接四方的游客。随着涌动的人潮步入不夜城,眼前的景象立刻就吸引和震撼着我。(a)驻足放眼,玄奘铜像矗立中央,持杖凝神,展现着英雄的坚毅与刚强;展馆剧院重檐歇山,中西结合,展示着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风范尽显,讲述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形态各异,卧马盘龙,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顺着指引牌西望,“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雍容华贵,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无限的浪漫。
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传了过来,“卖——扇子啦!”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伤佛带领我穿越到了大唐。两队身着唐装的宫女手抱琵琶,一曲《霓裳羽衣》引来阵阵惊叹;另一边,“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令人浮想联翩,思接敦煌。(b)“妈妈,我弹得好听吗?”循声看去,一个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快乐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快给我再拍一张!”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羊肉泡馍馆门口,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走了出来,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话连连说着“好吃,好吃”。庆典广场上,人山人海,舞龙的队伍周围,高亢的秦腔引得听众也放开了嗓子,现代街舞更是让年轻人禁不住扭动了起来,给不夜城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活力。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远远、阵阵、连连”,说说它们和“远、阵、连”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用到了破折号,说说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①“现实我”——高位在身
②“卖——扇子啦!”
(3)文中a、b两处画横线句子的表达各具特色,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9引用:4难度:0.7
四、作文(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应对“变”之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