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在距今约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出现。在距今约 3800年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中写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更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开始,以梁柱和斗拱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梁思成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是对雨果所说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理念的一种超越。
C.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历史悠久,作为其标志的榫卯技术是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已经出现了约七千年。
D以《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统一了规格,简化了程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而很少用石头盖房子。
B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变化、忽视永恒的观点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相符,形成了中国建筑不用石材的特点。
C传统展长屋檐减少了雨水对夯+墙的冲刷,“反宇”型屋顶改善了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
D.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璺斯飞。
C.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D.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组卷:19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但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撩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罐头盒里做成灯,晚上借以读书,既表现了“我”读书的勤奋,也突出了“我”节俭的品格。
B.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正是“我”专心致志读书的结果。
C.维克多回答“我”说“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既表现了维克多对“我”的不满意,也表现了他的粗浅无知。
D.“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书中那些难懂的句子给“我”带来的苦恼和思考。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尔基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父亲的美好回忆。
B.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情真意切,要告诉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
C.高尔基早年的艰苦生活历程,培养了他执着的追求精神,使他的思想博大深邃,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巨星。
D.茨威格认为高尔基才华出众,善于描写事物,在欧洲无人能够超越他,甚至连托尔斯泰也不能超越他的高度。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药剂师这一形象的。
(4)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1引用:1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琅年少,号知兵,恃才而倔。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①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攻台,未许。七年,复疏曰:“郑经②窜逃台湾,负隅恃固。去岁朝廷请官招抚,未见实意归诚。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鱼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塞外风土为比也。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边防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且郑成功之子有十,若有一二机智才能,结连外岛、土蕃,羽翼复张,终为后患。我边海水师虽布设周密,仅能自守;若出海征剿,实亦无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毋论时日,风信可渡,立即长驱。”诏琅入京,询方略,下部议,竟循于招抚,寝其奏,乃裁水师提督,授内大臣,尽焚战船,示无南顾之意。二十年,大学士李光地奏言:“经死,克塽③幼,诸部争权,攻之必克。”因言琅习海,可专任。授福建水师提督,简练舟楫,筹出师。二十二年六月望间,琅自督精兵二万。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日令蓝理、曾诚等七船,突入郑阵,焚杀过当,溅血声喧。时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急流分散。郑师复合,两翼齐攻。琅望蓝理之船,度其不能强出。自将坐船,突围赴援。理伤炮,还,琅亦集矢于目,竟夜收八罩④。十八日,以甲裳裹首。
集诸将,申军令,取虎井屿。二十二日,誓师,两军大战,水为之赤。总兵朱天贵战死。自辰至于日中,未有胜负。琅策励诸将,奋勇争先。郑将林升、邱辉等皆没,焚毁大小战舰几二百艘,军万余人。澎湖既破,克塽遂降。捷书至阙,上大喜,解御袍赐之,封琅靖海侯,世袭罔替。三十五年薨于位,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台湾通史•施琅列传》,有删改)【注】①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②郑经:郑成功长子。③克塽:郑经次子。④八罩:八罩岛,位于澎湖列岛南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愈治驰/令勿杀/意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B.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C.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D.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泛指中原地区,与“莅中国而抚四夷”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之意相同。
B.提督,武官名,此处为清代提督军务总兵官的简称,沿江海地区常设水师提督。
C.日中,又称日正、中午,指11时至13时之间,也就是十二时辰中的“午时”。
D.御袍,指古代皇帝所穿的锦袍。“赐御袍”是阜帝对臣子昭示恩宠的一种手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上疏攻台未许后,施琅于康熙七年再次上疏,从郑经并非实意归诚、台湾资源丰富、利于增加赋税等多方面陈述了攻台理由。
B.在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下,朝廷最终同意了攻台之策,因施琅熟悉海战授其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选拔训练舟船及谋划征讨等事官。
C.六月十五日,因南潮涌起,蓝理等突击进入郑氏军阵的船只被急流冲散,受到郑氏军队夹攻,施琅便自己带领战船,突围前去援助。
D.二十二日一战异常激烈,双方损伤巨大,在施琅鼓励下,军队攻破澎湖,克塽投降。皇上赏赐施琅御袍并封靖海侯,世袭次数无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
②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
(5)施琅第二次上疏攻台理由充分,为何清廷却裁撤了他的水师提督之职,改授其为内大臣,并焚烧了所有战船?组卷:2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计,只需老实保存。
(节选自《乡土中国》) 类比论证特别强调两个类比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以上文段中“同一戏台”与组卷:12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揉面粉效应:面粉加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很容易散开。但揉的次数多了,就有了韧性,不易散开。人走上社会,就像面粉一样被社会不断地搓揉,刚开始可能会散架,若受得了揉搓,越揉反而越韧。
②保龄球效应:保龄球投掷的对象是10个瓶子,如果每次都砸倒9个,得 90分;如果每次都能砸倒10个,能得240分。只要每次优秀一点点,就可能赢得更多机会,实现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③破窗效应:如果一幢建筑的窗子破损,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就可能有更多的窗子被打破。这是说,不良的环境容易滋生不良的行为,人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组卷:19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