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7/18 8:0:9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54分)一、(44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9 -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8 -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8 -
6.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6引用:2难度:0.9
四、(23分)
-
1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
材料一:
本届冬奥会,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亮相:冬奥会会徽的汉字设计、开幕式上的24节气倒计时、闭幕式“折柳”送别各国来宾、奥运吉祥物“冰糖熊猫”冰墩墩和灯笼造型的雪容融、云顶赛道的长城烽火台造型、颁奖礼服上的瑞雪祥云符号,还有运动员的“龙纹战袍”、中国龙图案头盔护具、名为“同心”的奖牌,以及“雪如意”“雪游龙”“冰丝带”等比赛场地名……可以说,每一处中国风元素的设计,都在生动演绎着中华文明之美,充分展示了大国风范和深厚底蕴。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叠彩生辉,为人们奉献了“美好环环相拥”的世间盛景。
(整理自光明网) 材料二:
英国《卫报》直言,开幕式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日本《东京体育新闻》评论:“今天的烟花很好看,用明亮的绿色和蓝色点亮冬天的设计也很棒。仪式简洁但美丽,有不少中国文化元素。”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详解了闭幕式上“折柳”送别所寄托的依依惜别之情。文章末尾还指出“天下一家”在本次冬奥会上得到充分体现。
《法兰西西部报》(Ouest-France)评论:“这是一场朴实且感人的闭募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充分肯定“中国是本届冬奥会的大赢家”“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北京冬奥会取得了“超出所有人预期的巨大成功”。这不仅预示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而且体现了中国日益自信的态度。
(整理自中国日报网、海外网) 材料三:
近日,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项目荣获“2021广东‘非遗进校园’十大精品案例”奖。
截止2021年底,广东粤剧院已开展各类活动千余场,惠及师生近20万人次,足迹遍布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梅州等广东地区,涵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上百所学校,基本实现广东高校全覆盖、大中小幼学校均参与的目标。剧院在探索传统戏曲如何创新上做出了有益尝试,其有力的实证是广东粤剧院近年的两部作品。《决战天策府》将网络游戏与粤剧结合,吸引大量新的观众群体;《白蛇传•情》化用、开拓传统表演技法,并在2021年搬上电影银幕,首周票房突破2000万元,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的一个“现象级”案例。
(整理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育课程建设方面,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音乐和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9%的课时数。在高中教育阶级,全国86.4%的学校能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75.7%的中职学校将艺术课程纳人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在美育资源保障方面,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美育器材配置和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美育品牌项目的影响力日益加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了11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投入6.5744亿元。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探索出的学校、省级和全国三阶段模式,成为各地推进美育工作的常态机制和重要抓手。
(整理自孙勇、范国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材料五:
消费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真的就没有审美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美的生活一直存在。只是对何为美的生活的定位一直在不断变化。借助移动互联网,对美的生活的认识与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关美的生活的叙述不再被专家与学者垄断,它被不断细分,形成了具有社会分层意义的文化区隔。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开拓了新型的数字传播渠道,形成了大容量、实时性、交互性、跨空间界线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最重要特点是全民参与,真正形成了大众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所办杂志、所拍影视的主编与导演。有能力参与其中的不再只是传统精英们,各色人等的作品都有其相对应的客户,形成自身市场。
在新媒体的作品生产中,每个参与者的表达动力都是多重且复杂的。一方面,人们渴望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释放创造的潜能,渴望在陌生人的世界中找到同类和共鸣者;另一方面,人们又无法摆脱市场竞争的压力,时时刻刻都会遇到自我放弃以争取吸引更多“眼球”的挑战与选择。不知不觉之中,新媒体的生产与消费创生了审美差异,其差异的本质是人群在教育、收入、成长环境等方面的阶层之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地产生于审美之中,而叙述的话语权亦在变化。
未来之路在哪里?其实远不需要焦虑,应当相信,抵抗审美异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场且不断增长,那就是消费者自身的反思、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摘自佟新《消费社会中文化审美的异化与重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媒体除了关注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还肯定了中国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
B.截止2021年底,广东粤刷院开展各类活动,惠及广大师生,实现广东高校全覆盖的目标。
C.将网络游戏与粤剧结合,化用与开拓传统表演技法是广东粤剧院粤剧创新的有益尝试。
D.有能力参与新媒体制作的,不再只是传统精英们,各色人等用自己的作品形成自身市场。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风元素的各种设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赋予了时代特征的创新。
B.由图表可知,2007年至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器材配置达标率提高均超过35%。
C.正是因为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美的生活的认识与传播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D.新媒体的生产与消费创生的审美差异,其本质是在教育、收入、成长环境等方面的话语权差别。
(3)小明研究了上述材料,得出以下看法,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非遗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这体现了大国的文化自信。
B.传统戏曲勇于创新发展,主动走近青少年,将会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奇形怪状的城镇建筑,花式繁多的网红产品,大同小异的土味视频说明社会审美的缺失。
D.学校美育工作这些年来得到了至上而下的重视,成效非常显著,大中小学生都从中收益。
(4)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请根据材料,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提出三条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可行性建议。组卷:111引用:4难度:0.7 -
19.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下面章节,讲好中国故事,完成以下题目。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汉代青铜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记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有删节)(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2)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3)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组卷:1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