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贵州省毕节市高考语文诊断试卷(2月份)(二)

发布:2024/11/27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连。“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白居易《琵琶行》有传诵的一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它比较单纯,不如《礼记》那样描写的曲折。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好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像王维《过青溪水作》:“色静深松里”,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和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把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净的水色,温度感觉上的“寒”“暖”字来描写清远的磐声和喧繁的乐声,也和通常语言很接近,“暖响”不过是“热闹”的文言。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像《荀子》所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陆机《演连珠》第三七则明明宣称;“臣闻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文选》卷五五刘峻注:“施之异务。”然而他自己却写“哀响馥若兰”,又俨然表示:“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异务”可成“借官”,同时也表示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
    (节选自钱锺书《七缀集•通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这种现象在普通语言里也经常出现,譬如我们常说的“热闹”和“冷静”这两个词语自身就有听觉和触觉通同的情况。
    B.培根认为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都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足迹,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通感现象。
    C.最早受到关注的通感现象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著作和中国古代的《礼记》中就有相关的内容。
    D.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的意思接近李商隐所说的“珠串咽歌喉”,是说歌声具有珠子圆满光润的特点,听觉沟通视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李渔和纪昀对宋祁和苏轼诗词的评价切入,提出并且证实了通感这种未曾被批评家关注到的手法。
    B.根据文章观点,通感可以理解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相互交通,如颜色有了温度就属于通感。
    C.文章引王维、杜牧等人的诗句,证明了诗人对事物往往能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用日常语言写出新奇的词句。
    D.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广博,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例证信手拈来,语言幽默风趣,见解独到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谓“洋洋兮若江河”,这证明了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B.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写琴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和《礼记》“上如抗,下如坠”的情形相似。
    C.文中所引《琵琶行》一节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用声音比方声音,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感。
    D.陆机认为耳目并不相通,但他在“哀响馥若兰”中却把视听结合起来,说明诗歌创作并不一定遵从逻辑思维,自有一套“理外之理”。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的出台,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随着算法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化,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时苹果手机的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要比安卓手机的用户看到的高一些,或是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些由算法造成的“技术霸凌”如果不及早消除,不仅仅伤害网民的合法权益,对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损伤。其实,算法看似客观,但决定采取何种算法、使用哪些数据“标签”、达到何种目的都是人为设定。比如,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的算法歧视,电商平台获取用户购物记录、手机型号乃至性别等数据后,就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从而让同一件商品微调成“千人千价”。而这些算法的“技术霸凌”,用户往往难以知晓,因此也很难“避坑”。
    (摘编自《人民网评:向算法“技术霸凌”说不》,人民网2022年1月5日)
    材料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一是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二是算法选择权,要求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摘编自《<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答记者问》,新华网2022年1月4日)材料三:
          抖音日活跃用户超6亿,这意味着每天有一半的中国网民都在使用抖音。我们可能都喜欢抱着手机刷抖音,并且一刷就有可能是一两个小时,当我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抖音上的时候,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性之外,抖音自己还做了哪些事情?以致于让我们如此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抖音“独一无二”的算法。
          抖音的算法有四个主要目标:用户价值、长期用户价值、作者价值和平台价值。抖音借助于这四个目标,令用户对抖音产生依赖感,沉迷其中并慢慢上瘾难以自拔。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抖音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娱乐至死”的到来,让年轻人沉迷其中、挥霍生命浪费时间,这一度是抖音在一些人心目中的负面标签词。更可怕的是,抖音也许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抖音的算法能够从中找到你在某一类型上观看的视频时长,从而来引导你浏览更多你会喜欢的视频,例如美女类、搞笑类、职业类,这让抖音和创作者成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摘编自《抖音是如何让你上瘾的?》,腾讯网2021年12月12日)材料四:
          每个人对信息都有各自需求,这是人之常情;通过技术手段满足人们对某类信息的偏好,同样无可厚非。但一些不负责任的算法设计,已经不是单纯地“量身定制”,而是刻意地逢迎和取悦用户偏好,将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一股脑、无休止地推荐出来,甚至纵容虚假信息、低俗内容肆意传播,导致受众尤其是一些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来越“偏”。行业内有句话:“把用户当成猪,别管喂什么,养肥就行。”可见,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眼中,算法的价值取向也要给流量让路,这就走偏了。
          人类学家尼克•西弗曾指出,算法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仅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去理解。这意味着,算法在实践中不应片面追求效率,还必须兼顾公共价值观、社会道德等价值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是数字可以直接计算出的。
    (摘编自《让“算法”给文化生活带来正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规定》的出台,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网民利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
    B.看似客观的算法背后,采取何种算法、使用哪些数据“标签”、达到何种目的全都是人为主观设定的。
    C.算法的使用如果不及早消除,不仅会伤害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会对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损伤。
    D.为保护自身权益,用户对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有知情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你是一个苹果手机的用户,你在网上购物时看到的商品价格可能比安卓手机用户看到的高一些。
    B.《规定》施行后,针对个人特征的算法推荐、用于算法推荐的针对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将不被允许。
    C.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抖音上,主要是因为抖音借助算法令用户产生依赖,沉迷其中并慢慢上瘾。
    D.每个人对信息都有各自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刻意逢迎和取悦用户、满足用户的偏好是无可厚非的。
    (3)算法的不合理应用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9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
    刘慈欣
          母亲:“我的孩儿,你听得见吗?”
          胎儿:“我在哪里?!”
          母亲:“啊孩儿,你听见了?!我是你妈妈啊!”
          胎儿:“妈妈!我真是在你的肚子里吗?我周围都是水……”
          母亲:“孩儿,那是羊水。”
          胎儿:“我还听到一个声音,咚咚的,像好远的地方在打雷。”
          母亲:“那是妈妈的心跳声……孩儿,你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呢!”
          胎儿:“外面有很弱的光透进来,红黄红黄的,像西套村太阳落山后的样子。”
          母亲:“我的孩儿啊,你还记得西套村?!妈就生在那儿啊!”
          胎儿:“相比于西套村,这地方真好,我要一直呆在这里。”
          母亲:“那怎么行?孩儿,妈要把你生出来!”
          胎儿:“我不要生出去,不要生出去!我怕外面!”
          母亲:“哦,好,好孩子,咱们以后再谈这个吧。”
          胎儿:“妈,我肚子上的这条带子是干什么的?”
          母亲:“那是脐带,在妈的肚子里时你靠它活着。”
          胎儿:“妈,我觉得外面还有一个人。”
          母亲:“哦,是莹博士。本来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不能说话的,羊水里没有让你发声的空气,莹博士设计了一个小机器,才使你能和妈妈说话。”
          莹博士:“孩子,你好!我是研究脑科学的,就是研究人的大脑中的记忆和思维。人类的大脑有着很大的容量,一个人的脑细胞比银河系的星星都多。以前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容量只被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大约十分之一的样子。找研究大脑中那些未被使用的区域发现,那大片的原以为是空白的区域其实也存储着巨量的信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那些信息竟然是前辈的记忆!我们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这样一项技术,修改人类受精卵的基因,激活其中的遗传记忆,这样,下一代就能够拥有这些遗传记忆了!”
          母亲:“如果另一个人的脑子里记的东西和你的一模一样,那他不就是你吗?”
          莹博士:“现在看来,你腹中怀着的并不是自己,而仍然是一个孩子,一个拥有了你全部记忆的孩子。”
          胎儿;“是啊,妈,我不是你,我能感觉到我脑子里的事都是从你脑子里来的,真正是我自己记住的东西,只有周围的羊水、你的心跳声,还有从外面透进来的那红黄红黄的弱光。”
          莹博士:“我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竟然认为复制记忆就能从精神层面上复制一个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除了大脑中的记忆,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许多无法遗传也无法复制的东西。一个人的记忆像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到时有不同的感觉。现在糟糕的是,我们把这本沉重的书让一个还未出生的胎儿看了。现在我明白了进化为什么关闭人类的记忆遗传:对于在精神上日益敏感的人类,当他们初到这个世界上时,无知是一间保护他们的温暖的小屋。现在,我们剥夺了你的孩子的这间小屋,把他扔到精神的旷野上了。”
          胎儿:“外面真的很吓人啊,妈,外面什么都吓人,没有不吓人的东西,我不生出去!”
          母亲:“我的孩儿,你怎么能不生出来呢?”
          胎儿:“妈!你……你还记得在西套村时,被爷爷奶奶从被窝拎出来跟他们去清羊圈的那些冬天的早晨吗?”
          母亲:“咋不记得,外面还是黑乎乎的夜,风像刀子似的,有时还下着雪,被窝里暖和得能孵蛋,小时候贪睡,真想多睡一会儿。”
          胎儿:“只想多睡一会儿吗?那些时候你真想永远在暖被窝里睡下去啊。我不生出去!我不生出去!”
          莹博士:“孩子,让我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并不全是风雪交加的寒夜,它也有春光明媚的时候,人生是不容易,但乐趣和幸福也是很多的。”
          两年以后一个春天的早晨。
          莹博士和那位年轻的母亲站在公墓里,母亲抱着她的孩子。
    “博士,您找到那东西了吗?”
    “你是说,在大脑中的记忆之外使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东西?”莹博士缓缓地摇摇头,“当然没有,那真是科学能找到的东西吗?”
          初升的太阳照在她们周围的墓碑群上,使那无数已经尘封的人生闪动着桔黄色的柔光。
    “爱情啊你来自何方,是脑海还是心房?”莹博士说着,从年轻母亲的怀中抱过婴儿。
          这不是那个被激活了遗传记忆的孩子,那孩子的母亲后来和研究所的一名实验工人组成了家庭,这是他们正常出生的孩子。
          那个拥有母亲全部记忆的胎儿,在那次谈话当天寂静的午夜,拉断了自己的脐带……
          莹博士用研究的眼光看着怀中的婴儿,但孩子却不是那种眼光,他忙着伸出细嫩的小手去抓晨雾中飞扬的柳絮,从黑亮的小眼睛中迸发出的是惊喜和快乐,世界在他的眼中是一朵正在开放的鲜花,是一个美妙的大玩具。对前面漫长而莫测的人生之路,他毫无准备,因而准备好了一切。
          两个女人沿着墓碑间的小路走去,年轻母亲从莹博士怀中抱回孩子,兴奋地说:“宝贝儿,咱们上路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形式灵活,结构严谨。
    B.在科幻的外衣下,小说深入探讨了爱情、人生、人类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哲理意味。
    C.文中莹博士的实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警示我们在研究和使用新技术时应更谨慎。
    D.小说通过胎儿之口交代母亲儿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一定程度上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2)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依据,对未来世界或过去情景作幻想式描述的一种小说体裁。本篇小说中作者就哪些科学知识作了怎样的幻想式描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盛唐时期,人们取名大多用典,比如白居易取自《礼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杜如晦取自《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宋代讲究“乳名老化”以祈求孩子健康长寿,并且喜欢用叠词,孩子一生下来就叫“朱老老、王老翁”。民国的人们取名注重诗意和美感,比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戴望舒取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组卷:14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QQ音乐2021年度报告的主题是“时光采样”,每寸时光都值得被采样定格。各大网络平台也相继推出自己的年度报告。“神舟十二”六月发射,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里,纪念歌曲《十二》下有这样的评论:“宇宙还挺谦虚,明明拥有一切,却叫太空。”十二月的西安,疫情蔓延,知乎的年度盘点里,“你会用怎样的一句话来告别2021”这个问题后有这样一个回答:“万物更新,旧疾当愈,长安常安。”令24岁的北漂人罐罐最触动的是自己的美团外卖年度报告,九月九日零点十八分他点了一份土豆烧牛肉,那天,他在西藏林芝波密县的调研工作和波折仍历历在目……
          采样2021的时光,或渺小或宏大,或悲伤或快乐,或懦弱或英勇,或黯淡或鲜亮……结合以上材料,请写一篇文章来定格2021的时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