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三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上,关注儿童教育和描写儿童生活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他们写了大量的儿童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不少观念还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宋代文人推崇理学礼教,注重家风家教。王安石每次吃完饭,剩菜都不会浪费;朱熹眼前的一方池塘也能引出读书的观感。更多的宋代文人对于儿童却是养其天性、放飞童心。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一个家庭游戏,是一次音乐创作尝试。儿童在这种生活场景里的愉悦跃然纸上,由此获得的满足也溢于言表。
          家庭是孩子游戏的舞台,田野是一个乐园,也是儿童学习的现场。孩子们在田野里学着劳作,但这更像是大人们给孩子的一种“特权”。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是在不懂装懂、碍手碍脚,而是天性使然、童趣使然。大人们也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更不需要刻意示范。生活的常识,人生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浸润。
          宋代文人在放飞童心的同时,也进行家庭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也注重儿童成长学。渴望建功立业的苏东坡,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客观求实。他的《洗儿戏作》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确实是天赋奇才,他在教育子女上,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他对孩子的人生定位,先着眼于“无灾无难”。诗人张耒在《诚儿诗》里,要求儿子,只要品行好,即使像邻居一样卖大饼,当爹的也满足。而后来的人,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写一堆家书家训家诫,没有诗意,甚至没有情意,关键是还没有太多的教育价值。还不如一个劳作场景,不如一个生活画面,不如一两句生活俗语。欧阳修家贫,母亲用荻草写字,就是后世传诵的“画荻教子”。岳飞的母亲更是言简意赅,“精忠报国”四个字,遂使其成万世楷模。
          宋代文人能够充分解放儿童,有着优秀的儿童教育观和家庭教育理念。仅仅从诗词角度,也许看不到当时教育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但宋代,特别是南宋,虽偏安江南,却是人才辈出,出了一批铁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时仍要准备报效国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字字铁血;陆游即使行将衰去,依然心存浩气;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那么心胸开阔,视死如归。宋代一批仁人志士可以被贬,可以身死,可以家破,可以国亡,但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这是宋代的气象,也是宋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其形成跟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不可分。
          宋代诗词一方面写出了家庭温馨,另一方面表达了家国情怀。由此看出,诗词呈现出的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和英雄主义道德观,为儿童成长发展作了铺垫。
    (摘编自陆早才赵宪宇《宋代诗词中的儿童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展示当时儿童观、教育观的诗词,他们对儿童的关注、描写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
    B.宋代文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他们会特别要求孩子做一些农活,让孩子在田野中获得劳动知识和人生道理。
    C.宋代文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对孩子的人生定位着眼于“无灾无难”,对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比较低。
    D.宋代因为偏安江南的社会现实,所以造就了一批如岳飞、陆游、文天祥等心胸开阔、浩气凛然、敢于担当的爱国文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不少”“仅仅”“也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引用大量诗词,论述了宋代文人一些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值得我们汲取。
    C.文章用苏轼、张耒、欧阳修和岳飞的例子,论证了宋代文人客观求实的育儿观。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让孩子在家庭游戏中获得满足,这种教育方式比王安石直接教育孩子要节俭更能收到成效。
    B.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体现宋代文人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生活常识的教育观。
    C.家书家训家诫如果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而且写得充满诗意和情意,也能在教育儿童方面发挥作用。
    D.儿童健康成长发展需要一定的铺垫,宋代诗词中呈现出来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材料一: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近年来,中国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出一大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国标准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一是要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专项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   (摘编自沈跃跃等《汇聚力量,形成品牌优势》,《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日)材料二:
          国际化会助推品牌化,而不是企业实现品牌化之后再去国际化。华为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国际化战略,目前约有19.7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2021年世界500强排名44位。吉利、美的等企业“凤凰涅槃”的关键节点也始于国际化,即调动全球资源补企业能力短板。2010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协议,这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从2012年开始,吉利连续十年进入世界500强,也是其中唯一上榜的中国民营车企。2017年1月,美的完成对德国库卡的并购,当年亦成为首次入榜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没有品牌化,就没有高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一是注重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二是重视研发创新。202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公司数量居世界首位,达到143家,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上榜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五类:工程基建类、能源资源类、房地产类、金融服务类、互联网企业,而欧美日韩等国上榜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因此,多年来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一家入围。从一定意义上讲,工程基建属于“汗水经济”,能源资源也会越挖越少,而智慧经济、先进制造则会越挖掘越多。
    (摘编自赵磊《“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日)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诞生了很多品牌,但是高端品牌不多,尤其是以智能制造赋能的高端品牌还需要努力。我国有很多实力非常强的企业,但品牌力较弱,二者需要平衡。从《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有95个企业在《财富》500强中,25个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两者差距为70;到2020年,我国有133个企业在《财富》500强中,43个在世界品牌500强中,这一差距扩至90。我们的软实力,品牌全球影响力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傅勇《数字时代产品升级链动品牌升级》,《经济参考报》2021年10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B.中国品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包括中国产品,也包括中国服务、中国标准。
    C.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可以增强企业质量品牌培育能力。
    D.强化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从而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吉利、美的两家企业之所以能够上榜世界500强,得益于并购或者收购国外企业,这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B.华为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上榜2021年世界500强,而且属于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类型的企业,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
    C.《财富》500强榜上的中国企业主要类型没有制造业,这直接导致了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入围。
    D.《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数据差距从2013年的70扩至2020年的90,这表明我国企业品牌力变弱。
    (3)我国实力很强的企业应该如何解决品牌力较弱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3引用:4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冕画荷
    吴敬梓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的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秦老迎接,叙礼坐下。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翟买办道:“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着实撺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
          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说道:“这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上复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复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王冕道:“你是听见我说过的,我是不愿去的。”
          翟买办回复知县。知县心里想道:“我不如自己下乡去拜他。”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翟买办抢上几步,忙去敲门。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道:“不在家了。从清早晨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翟买办道:“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快快说在哪里,我好去传!”那婆婆道:“其实不在家了,不知在哪里。”说毕,关着门进去了。
          王冕并不曾远行,实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道:“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
          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恰好秦老也到。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选编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雨后的荷花,既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又充满恬淡的诗意,这为王冕弃文学画埋下了伏笔。
    B.危素看到画册,“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却不能分辨画册今古,说明他眼力平庸,学识粗浅,作者意在讽刺他不学无术,却喜欢附庸风雅。
    C.作者写秦老,突出他为人和善、重情义的特点以及惧怕官府的心理;写王冕之母,则突出她遇事从容,对官府冷淡的一面。
    D.选文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2)小说中的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选文的主人公是王冕,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时知县和翟买办。你认为这样办理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6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友”、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的朋友。①_______,其中一位擅写杂文、酷爱读书;他经常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我。几十年前,我在琉璃厂买下一套《清穆类钞》,一共十三本,中华书局的版本.就是他推荐给我的。②_______,我从中看到了清代的文化艺术、世俗人情和各种传奇。虽然这是一套杂书,但是营养丰富,我非常感谢这位读友。另外一位读友是一位著名作家,在一次采风活动中,他跟我聊起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说非常有趣,有各种鲜为人知的收藏知识。回北京后,我马上兴冲冲地买了回来,从此这本书成为我的枕边书,我在阅读中得到诸多体会和欣喜。
          作为一个读书人、写书人,③_______。北京的高校多,图书馆多,书店多,爱读书的人也多。北京的实体书店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平均每万人就拥有零点八家书店。也因此,北京的阅读活动众多,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我参加过很多类似的活动,还以作家的身份谈读书和创作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关系。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我感到一座古城的面貌常常因读书而焕然一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称“读友”为爱读书、会读书的朋友,与此类似,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朋友称呼,比如“驴友”。请简述“驴友”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个郑国人学做雨具,学三年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了用处。他放弃雨具改学做取水的用具,学了三年又碰上大雨,又没了用处了。于是他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能挡雨的军装,不再使用雨具,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已经老了。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没有听从,仍按原来的干。后来连续干旱,他的收成不仅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他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以上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