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9 7:0:2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
1.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横线内。
开学以来,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消息二则》高屋建瓴组卷:7引用:1难度:0.8 -
2.下列关于修辞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1难度:0.7 -
3.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人物分析】
(1)下列对名著中部分人物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重视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人是贫穷的、饥饿的、被剥削的、不识字的,然而又是善良的、忠实的、勇敢的——的迫切要求。
B.彭德怀曾经先后加入过同盟会、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动地找寻中国共产党,他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
C.书中的“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红军的忠诚是少年人的无可置疑的忠诚。
D.“他是我所遇到的红军领袖中,有最强阶级感的人——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这是斯诺对徐海东的印象。
【任务二:读书海报】
(2)下面是同学设计的读书海报,请你根据括号提示,将海报内容补充完整。(推荐语在50字以内)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美)埃德加•斯诺同类作品:《长征》作者:A
长征故事:①四渡赤水
②血战湘江
③B
推荐语:C
(围绕“长征精神”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来写推荐语。)组卷:33引用:1难度:0.6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B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⑪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其意是文艺片里“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的场景,在西部人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B.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采用“避实就虚”的写法,写出了环境恶劣,衬托出樊锦诗选择保护敦煌态度的毅然决然。
C.第⑪自然段“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引起下文。
D.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的事业,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为这事业默默奋斗,奉献一生。
(2)题目是“锦诗之美”,请结合“锦诗”二字的本义,说一说樊锦诗名字的寓意,并概括她“美丽”之处。
锦:金文(金,金丝金线)
(帛,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纺织品。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4)试分析⑤、⑥两自然段中划波浪线语句的作用。
(5)“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组卷:20引用:1难度:0.5
三、习作表达(共40分)
-
9.作文。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原义是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比喻在曲折艰辛之后,忽然绝处逢生,另有一番情景。
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结构合理。②不少于55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组卷: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