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拿来主义》2023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10/17 13:0:5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E.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待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3)概括一下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
(4)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应用
-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筷子又名“箸”“梜”等称呼,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餐具。③外出就餐时,不少人会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认为其更卫生,④殊不知一次性筷子隐患更多。⑤隐患之一是产品信息不明,⑥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日期、厂家信息往往我们看不到,也最容易被忽略。⑦隐患之二是,有的一次性筷子是经过化学处理的,⑧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⑨因此外出就餐时最好以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为宜。组卷:9引用:8难度:0.7 -
4.下面是《南方周末》记者对莫言的一段访谈。请根据访谈内容,补写出文中空缺处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南方周末:您说过您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①
莫言:因为我和蒲松龄是同乡,《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故事,我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很着迷。相对于其他作品,它对我的创作影响更大。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您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②
莫言:没有。《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创作的,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做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③组卷:33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