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②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③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④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⑤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⑥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
          ①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②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③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都以“山”和“水”为题,都聚焦江南,都以人同天地和谐共生的景象为表现对象。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在雅俗共赏的尘世间另立出一个生态的乌托邦。陶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就是这种生态观的朴素表达。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④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D.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C.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D.《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3)以下文艺作品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花木兰》
    B.《阿甘正传》
    C.《霸王别姬》
    D.《功夫熊猫》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与杜甫种下的不是同一棵橘树(节选)
    周瑟瑟
          我重读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写下的诗歌时,尤其在读2018年下半年写下的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无法理解自己的状态,我不得不中断了阅读,一直停到2020年初,才重新接着读。说来奇怪,这次读起来很顺了,从2018年10月我进入贵州水城的写作,似乎没有可以删掉的诗了,而在此之前我一遍遍地删除,有些月份甚至很难留下几首我满意的作品,不知此前写得真的很坏,还是我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写作何时会顺畅,何时会突然变得艰难。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
          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解。我父亲在临终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会发现什么,就像写作戛然而止,写不下去了就结束生命的人并不在少数,我欣赏那些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最后一口气的人。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一步步走向江中,怀抱一块石头,做了以身赴死的技术性处理,他或许理解了自己,但别人理解不了他,他在那个时代被人深深误解,以为他疯了。
          杜甫在我故乡的河流上写作时,他的饥饿与病痛,他的写作,谁能理解得了?甚至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饥一顿饱一顿的飘泊生活,现在已经很少有那样的诗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可以见到饥饿的诗人,现在吃得太饱的诗人比比皆是,诗人以吃得太饱为荣,以酒肉穿肠过为日常生活。所以,当代诗人理解不了古代诗人,我们以吃得太饱去理解吃不饱的杜甫,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无法确定被他人理解或误解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写作被你理解有什么意义?被他人顺利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被他人拒绝也不是我不写的理由。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不被时代接受应该是死者的命运,为什么我在活着时就要得到时代的接受?为什么我不可以被他人拒绝?拒绝是常态,正如我时常拒绝你一样。
          种橘是一门技术活,记得童年时大部分人家欢天喜地种下幼树,来年开春却死了,只有少部分人家种下的活了下来,等到结出果子,有的人家的橘子是苦涩的,大部分没有等到橘子成熟就被孩子们一窝疯地偷吃了。等到成熟了可以摘果子的时候,橘树上剩下少得可怜的几个,我们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乡村里能够捞到的好吃的东西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地里的萝卜、黄瓜、凉薯,房前屋后的桃子。
          在我们那里突然有一年乡政府通知给每家每户免费发放橘树苗,拖拉机拖来了从没见过的橘树,叶子翠绿,像桂花树。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写过的橘树,我那时想象橘子挂满房前屋后的情景,甚至闻到了橘子的清香飘在空气里,但我的想象落了一场空,大部分橘树死了,我家只有一棵橘树活了下来,并且结出的橘子味道怪异。我现在想来父亲与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种橘树的能手,虽然仙叔后来在他家后山种满了橘树,有一年我与哥哥去给外婆上坟时顺道还去仙叔家的后山参观过,但我并没有看到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我记得仙叔是在他儿子突然病逝后才开始种橘的,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
          在我的故乡可能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种橘都是失败的,直到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才猛然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了橘树,仿佛一夜之间他们获得了种橘的秘密,都成了种橘的高手。2017年12 月11日我去故乡青竹寺岳州窖考古现场,在一户人家的地坪碰到了自称姚村长的人,他说他种的桶子最甜,因为他把白糖埋在橘树根上了。此事很多外地读者认为我在虚构,其实是确有其人其事,我本人确信姚村长真的那么干了,对于湘北人来说这并不奇怪,我小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的真伪,但在树根上埋白糖结出的果子是甜的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地方知识我是相信的,虽然它可能没有科学道理,但我理解它,就像理解我自己,而外地读者以为是笑话,在我们那个地方却深信不疑。
          屈原在我们那个地方并不神秘,因为我们从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熏艾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种橘反而与他无关,种橘是为了吃橘,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只是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回去后才发现橘树包围了每户人家,村子里橘香飘荡,我少年时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于是我写下了关于屈原种橘的诗。故乡的人对此并不理解,你写你的,我种我的,而我觉得这样很好。世上很多事就是隔着,隔着才有意思,不理解才正常,各干各的才有可能干下去。
          写作如种橘。过去二十多年都种死了,但橘树还留在我故乡,在我不知道的某一天他们喜欢上了种橘。我父母都不在了,我家曾经的菜园里一棵橘树结满了青色的橘子,我堂嫂说等橘子红了她要摘几个放在我妈妈的坟上。回北京后,我没有问过堂嫂是否摘了橘子放在妈妈的坟上。
          每个人种下的橘树都有不同的气味,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我父亲种下的橘树与仙叔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
          2020年1月25日北京树下书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创作有关屈原种橘的诗却得不到家乡人的理解,因为种橘与纪念屈原无关,可见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中。
    B.作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饥饿的诗人,但是当代诗人大多数衣食无忧,已经不能理解古代诗人了,即便是对杜甫也会产生误解。
    C.作者在回忆过往时多次提及具体的年月日,让曾经的亲身经历真实可感,也使文本巧妙地将历史文化氛围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富有纵深感。
    D.文章开头以近年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引,抛出“作家能否真正理解本人”的疑问,并在后文对屈原和杜甫的叙述中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关于文中回忆家乡种橘往事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的“我”对橘充满了憧憬与渴望,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描绘橘叶的翠绿如桂与橘子的清香弥散,一虚一实,点出了作者与橘的不解之缘。
    B.“橘”是蕴含了亲情岁月的载体与见证,作者由家中菜园里一棵结满青色的橘子的树以及堂嫂的话联系到对父母的怀念,睹物思人,以小见大。
    C.青竹寺岳州窑自称姚村长的人“埋糖种橘”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经,但作者深信不疑,体现出其立足本土传统,理解地域文化的立场与心态。
    D.作者强调“种橘是一门技术活”,由过去多年来故乡种植失败到近年来的丰收,“秘密”一词体现出种橘也是一项需要心领神会的精神活动。
    (3)本文为诗人周瑟瑟新出版诗集《种橘》的自序,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何以“种橘”作为诗集名称。
    (4)请结合《离骚》《蜀相》的创作,简要分析“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这句话对文学写作的启示。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中的年轻人们一边怀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一边承受着①          ,进退两难。
          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那么当代大学生脱不下去的“长衫”又是什么呢?央视网认为高学历是当代青年脱不下去的“长衫”,希望当代青年人放下读书人的架子,通过劳动改变自身处境。
          但更多人表示脱不下去的“长衫”是父母以为我们能熬出头的殷殷期待和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对我们的培养。十几年高投入的教育成本和目前低回报的就业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对读书意义和未来的迷茫。②_____,还代表自己曾为这份学历所投入的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如同《山月记》中所说:“我深知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这句话引发广泛争议,不可否认是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这种情况,③_____的原因是成为普通劳动者并不能提高收入过上美好生活。
          “长衫”当然要脱下,但你不能让青年人脱下“长衫”后却不着寸缕。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为脱下“长衫”的“孔乙己”们备好干净的新衣,让其整装待发,重新启程。
    (1)下列各项中的“是”与文中加点句中的“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
    B.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
    C.“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
    D.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写作。
          北方人喜欢吃馒头,知道做馒头除了要面粉新鲜纯正,揉面发酵也讲究技巧:为了让面团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揉面要经历多次搓揉摔打;想要馒头蓬松柔软,就要让面二次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氧化,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口感才更佳。
          馒头的制作过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引人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