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起义虽然平息,但这时的唐帝国已是千孔百疮,风雨飘摇了。这一时代变化给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飒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也有不少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
在黄巢起义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向。如曹邺的诗,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较多地涉及了社会情态。著名的《官仓鼠》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诗令人想到《诗经•硕鼠》,在表面的幽默诙谐语气中,蕴含了深刻的批评和无比的沉痛。又如于濆的诗,也有不少针砭时弊之作,如《苦辛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写了劳者反而无获的不合理;《陇头水》“杀戍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以激愤的语言指斥边将以杀人为功绩。他们都效仿汉魏以来古诗和乐府的内容与风格来揭露现实,针砭社会,语言平易通俗、气格刚健朴实,在当时独树一帜。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
随着士人逐渐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也愈来愈强烈,这使一部分人认真地考虑国家的危亡和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落。于是,在文学领域里,主张发扬儒学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又成为颇为流行的思潮。如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序》中自称他的各种文章,“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悼贾》一文的序中又说:“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百世之后者乎?”同时的陆龟蒙、罗隐也持相近的看法。从强调实用的意识出发,他们大都反对韩愈、柳宗元以后一度又很兴盛的俪偶工巧之辞,像罗隐的《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所谓“歌者不系音声,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责达情”,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多议论政治、揭露社会弊端、批评统治者的暴虐。在诗歌领域,他们也再次宣扬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功能。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创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社会已处于崩溃的状态,他们的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是散文,一些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其气势和锋芒是引人注目的。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唐帝国局势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走上了或积极救世或明哲保身或在两者间徘徊的不同道路。
B.在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唐末,发扬儒学传统、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成为文学领域内颇为流行的思想。
C.黄巢起义之前,唐朝的部分文人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
D.和韩愈等人相比,皮日休等文人在艺术创造力上相对较弱,但其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有独到之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为后文论述晚唐诗歌的流变提供了社会背景。
B.文章第三段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诗文要关注政治,体现其教化功能。
C.本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既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结尾指出了晚唐文人的不足,又肯定了其在批判现实方面的优点,体现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能体现晚唐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A.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B.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C.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
D.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
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
(摘编自《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特性》)材料二:
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
(摘编自《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材料三:
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门”一般包括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门”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门转轴的石质构件。
(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伦理》)材料四:
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门”的联系意义。
(摘编自陈丛兰《由“门”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1)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干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家居意识。
B.从造字法看:“门”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能。
C.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
D.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
(3)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门”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过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B.材料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
C.材料二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一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
(2)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本一读来深情感人,这与叙写少妇和孩子密切相关,请简要分析其内在关联。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阵雨之后,我们总能在空气中闻到一股“泥土的芬芳”,这个味道清新自然,让人总是忍不住多呼吸两口。①_____?其实在稀疏多孔的土壤中,存在着一种含有土腥味的特殊物质,叫作“土臭素”。当雨滴落到地面时,会把这种含有“土臭素”的气体包裹住,形成许多小气泡;当这种带有许多小气泡的气体扑面而来时,我们就会闻到清香的泥土了。
土臭素,又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从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因此,放线菌最初被认为是土臭素的主要来源。
土臭素是一种醇,正如其他醇一样,醇类分子往往在挥发的过程中释放强烈的气味,比如大家比较常见的酒精。潮湿的天气有助于提升放线菌的活性并形成更多的土臭素,所以,小雨过后,我们更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除此之外,夏天的雷阵雨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通过科学理论分析认为:②_____。因为在闪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被电离成为正氧离子和负氧离子。此外,雷阵雨本身也会一扫空气中飘浮着的粉尘,这也使得空气清新。
值得注意的是,放线菌的作用,③______,在医学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抗生素的产生一大部分都来自放线菌,放线菌所产生的抗生素大约有4200多种,是妥妥的“宝藏菌”。
(2022年11月5日《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有删改)(1)好的科普文语言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上述文本进行分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中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