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丸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惧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座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分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耒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欠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
C“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D.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C.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D.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汪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列举事例。
(3)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
A.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耗杜鹃”。
B.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娲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遁灵宝玉”的情节。
C.戴望舒根据李璟词“丁香空结雨巾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D.一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组卷:20引用:6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内容、专门的载体和语文考核评价办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价体系建起来。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之后,各个地方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例如,在北京,有的中小学校将刺绣、剪纸等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劳技课。
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例如,湖北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农场体验挖红薯、割稻子等农事劳作。
开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教育。例如,江西的学校要求中小学生保持个人物品及寝室整洁,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让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在劳动中受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光荣和快乐,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摘编自《青年学报》) 材料三: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数据显示,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
(摘编自《北京日报》)(1)下列各地的做法,不属于材料二提及的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的一项是
A.四川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春游结合,让学生在春游中感受插秧乐趣并了解农耕知识。
B.广东部分学校邀请农林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农林科普知识。
C.上海将烹饪、竹编等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过程中。
D.陕西开展“两从”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从家务做起”、在校“从保洁做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B.劳动教育既要同其他的课程与活动构建联系,深度融合,也必须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
C.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占比越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
D.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3)根据材料,请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评价。组卷:18引用:15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节选)
郭沫若 屈原年四十左右,着白色便衣,巾帻,亦由左首出场。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时复攀弄残橘,闻其香韵。最后于不经意之间摘其一枚置于右手掌上把玩。徐徐步上亭阶,坐在阶之最上段。一时闻橘香韵,一时复举首四望。有间置橘于阶上,展开帛书,乃用古体篆字所写之《橘颂》。字系红色。用朱写成。
屈原:(徐徐地放声朗诵。读时两手须一舒一卷)
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雾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读至此中辍,置书膝上,复取橘置掌中把玩,闭目玩味。终复张目,若有意若无意将橘劈为两半,但无食意,仅只把玩而已)
此时宋玉抱一小黄犬由外园门入,年二十左右,着短衣,头上挽两卷鬒。见屈原,即奔至其前。
宋玉:(立阶下)先生,你出来了。
屈原:啊,我正在找你。你到什么地方去来?
宋玉:我把园子打扫了之后,便抱着阿金到外边去跑了一趟回来。
屈原:那很好,你们年轻人有起早的习惯,更能够时时把筋骨勤劳一下,是很好的事。(徐徐将两半橘子合而为一,一手握橘,一手执书,起立)我为你写了一首诗啦,我们到亭子上去坐坐吧。(步入亭中,就琴桌而坐,随手将橘置于桌上)
宋玉随上,立于左侧。
屈原:你把阿金放下,念念我这首新诗。(将书卷授宋玉)
宋玉将黄犬放下,任其自由动作。屈原开始抚琴。
宋玉:(① )先生,你是在赞美橘子啦。
屈原:是的,前半是那样,后半可就不同了,你再读下去看。
宋玉:(继续展读,发出声来)
呵,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② )先生,你这真是为我写的吗?
屈原:是,是为你写的。(以下在对话中,仍不断抚琴,时断时续)
宋玉:我怎么当得起呢?
屈原:我希望你当得起。(以右手指园中橘树)你看那些橘子树吧,那真是多好的教训呀!它们一点也不骄矜,一点也不怯懦,一点也不懈怠,而且一点也不迁就。(稍停)是的,它们喜欢太阳,它们不怕霜雪。它们那碧绿的叶子,就跟翡翠一样,太阳光愈强愈使它们高兴,霜雪愈猛烈,它们也丝毫不现些儿愁容。时候到了便开花,那花是多么的香,多么的洁白呀。时候到了便结实,它们的果实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富于色彩的变换呀。由青而黄,由黄而红,而它们的内部--你看却是这样的有条理,又纯粹而又清白呀。(③ )它们开了花,结了实,任随你什么人都可以欣赏,香味又是怎样的适口而甜蜜呀。有人欣赏,它们并不叫苦,没有人欣赏,它们也不埋怨,完全是一片的大公无私。但你要说它们是--万事随人意,丝毫也没有一点骨鲠之气的吗?那你是错了。它们不是那样的。你先看它们的周身,那周身不都是有刺的吗?(又向橘树指示)它们是不容许你任意侵犯的。它们生长在这南方,也就爱这南方,你要迁移它们,不是很容易的事。这是一种多么独立难犯的精神!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呢?
宋玉:是。经先生这一说,我可感受了极深刻的教训。先生的意思是说,树木都能够这样,难道我们人就不能够吗?(思索一会儿)人是能够的。
屈原:是,你是了解了我的意思,你是一位聪明的孩子。你年纪轻轻就晓得好学,也还专心,不怕就有好些糊涂的人要引诱你去跟着他们胡混,你也不大随波逐流,这是使我很高兴的事。(稍停)所以我希望你要能够像这橘子树一样,独立不倚,凛冽难犯。要虚心,不要作无益的贪求。要坚持,不要同乎流俗。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那你便不会有什么过失,而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了。(再停)你能够这样,我愿意永远和你做一个忘年的朋友。你能够这样,不怕你年纪还轻,你也尽可以做一般人的师长了。(略停)不过也不要过分的矜持,总要耿直而通情理。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也不苟且,不迁就。你要学那位古时候的贤人,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就饿死也不要失节。我这些话你是明白的吧?
宋玉:是,我很明白。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要学先生,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世我也要学;不过先生的风度太高,我总是学不像呢。
屈原:你不要把我做先生的看得太高,也不要把你做学生的看得太低,这是很要紧的。我自己其实是很平凡的一个人,不过我想任何人生来怕都是一样的平凡吧?要想不平凡,那就要靠自己努力。
(有删改)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舞台说明交代了屈原的年龄衣着、动作,其中着重于动作描写,描绘了屈原徜徉于橘林中的画面,勾勒出屈原潇洒的形象。
B.小黄犬“阿金”是剧本中的道具式动物,出场时由宋玉抱着,屈原让宋玉念诗时让他把阿金放下,流露出屈原对宋玉玩物丧志的忧虑。
C.屈原描述橘子树的台词中,使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了橘子树独立难犯、热烈奔放纯粹清白、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
D.宋玉表示屈原的风度难以学习,而屈原认为人生来都是平凡人,平凡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不平凡,这对宋玉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请结合全文,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写合适的舞台说明。(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有人说,屈原描述橘子树的那段台词不过是重复《橘颂》的内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剧本内容进行分析。组卷:13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奋斗中学团委纪念五四运动征文活动”的通知,需在校广播站广播,在表达上(数字除外)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在就要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校团委准备办理一次主题征文比赛,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征文主题:新时代,做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征文内容:结合红色精神,畅谈青春梦想与成长感想。
作品要求:(1)体裁不限,字数在800-1000字左右;(2)可读性强,能展现青春风采;(3)须为原创,杜绝抄袭。截稿时间:2021年4月26日。
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请各班班主任认真组织)。
奋斗中学团委
2021年5月24日组卷:7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09年《光明日报》,温儒敏在《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提到北大中文系某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的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的造假课……
②2019年入学,今年刚上高二的学生小兰,写“情景任务”类的文章时,老是跑题,小兰为此很苦恼……
下面请高三的你给小兰同学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写好作文”与他(她)分享自己得失、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