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文明观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好战的国家必然会妄图对外扩张、不断挑起战争,最终也将在无尽的战争中毁灭;而讲信修睦、乐于交往的国家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其顽强的生命力根源于中华民族能够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能够在不同之中寻求和谐,实现美美与共的境界。因而,只有充分理解和弘扬尊重文明差异性、诚待他国文明的中华文明,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未来和平发展的核心架构。
“多极化是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催化剂,这是以相互尊重、接受差异为前提的。”一种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纵观人类发展史,开端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等都随着国家的衰落而灭亡,沉寂在历史的沙漠中,只有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我国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区文明,而正是我国这种与生俱来的文明差异赋予了中华民族尊重差异、乐于交流的融合文明观。不同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是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上的,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平基因也自然是我国发展的底色和基调。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成中英教授认为,不论是消失破灭的还是强盛发达的,人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西方的“冲突”文明;另一种则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融合”文明。作为“融合”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是以德行意志为纪律、以融合为目标”的尚和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向外扩张和暴力征服,既没有主动与其他文明发生战争冲突,也乐于接纳各种不同的外来文明,并坚持与其交流互鉴,实现非武力途径的和平发展。如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汉明帝刘庄派使者前往西域求得佛经、佛法,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文化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主谁次、谁优谁劣、谁先进谁落后之分”,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的中华民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必将在以后的进程中继续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中华文明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不仅体现在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和谐相处,还体现在本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包容上。中华文明宛如“泰山”“河海”的伟大胸襟成就我国如今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多姿多彩的辉煌历史。
这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倡导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在现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始终坚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的稳定和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屹立五千年,主要是因为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接受其他文明,与其和谐相处。
B.和欧洲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蕴含着和平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融合文明观。
C.成中英教授认为西方的“冲突”文明将会消失破灭,而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融合”文明会一直强盛发达下去。
D.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包容,这也是中华文明是“融合”文明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不同文明观国家之间的未来的对比,引出本文“理解和弘扬尊重文明差异性、诚待他国文明的中华文明”的话题。
B.文章拿中华文明延续和世界其他古文明的衰落、灭亡做对比,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华文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C.文章列举先秦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等事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明反对向外扩张和暴力征服,不主动与其他文明发生战争冲突。
D.文章把中华文明比作“泰山”“河海”,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包融的胸怀和气度,因而也构建了多姿多彩的辉煌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能够在不同之中寻求和谐,它就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B.中华民族尊重差异、乐于交流的融合文明观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的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区文明有很大关系。
C.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结果,取决于中华民族自始至终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
D.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要与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组卷:5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全国两会有关鼓励生育的提案数量与往年相比大幅增加,截至目前,相关提案已超20份。这些提案充分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于低生育率的关注和普遍焦虑。
凤凰网财经对话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
以下内容摘自凤凰网财经与梁建章对话内容:
凤凰网财经:2021 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15,这个数字准确吗?1.15 代表了什么?对整个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梁建章:去年国家公布的2020年总和生育率是1.3,而去年年初的新生儿数量从1200万下降到了1060多万。按这个数据推算的话现在总和生育率应该就是1.15。这其实是非常震撼的一个数字。
凤凰网财经:以目前的政策力度来说想达到日本的1.4和1.3都是比较困难的?
梁建章:对,在人口预测报告里,未来的人口生育率基本取决于我们鼓励生育的力度。如果真的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就要拿出GDP的2%-3%鼓励生育。换算到中国的GDP绝对数就是几万亿。
凤凰网财经: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实力拿出1%-2%解决生育问题吗?
梁建章:一般来说生育率偏低的国家都会拿出国家的GDP的百分之几来鼓励生育。中国是个资源、财力非常雄厚的国家。而且中国人特别愿意为未来投资,从我们世界最高的储蓄率、投资率就可见一斑。
其实国家可以用鼓励生育的方式刺激内需,让有孩的家庭投资孩子的未来,这样既能解决中国消费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消化很大一部分投资的需求。这说明中国恰恰是当今世界上最有能力或者财力投资未来孩子的。
凤凰网财经:现在压在育龄女性身上的三座大山分别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大和没人带孩子。我们最近也看到您和任泽平等几位学者一起发表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在生育成本方面有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梁建章:中国的生育成本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的生育成本相比于其他国家高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中国的教育成本比较高。在10年义务教育之外,托儿所设施建设以及中学和大学的国家福利不足,也就是学龄前和高等教育的财务成本相对较高。
另外,中国家长择校和升学的焦虑程度应该是全球最高的,现在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的压力都很大,补课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对家长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福利相对较少,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生育转成完全开放,还没有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其他国家都拿出GDP的1%、2%、3%,最多甚至拿出4%来鼓励生育。
以上这两点导致中国现在的生育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最高的。
(摘编自凤凰网财经《对话梁建章:如何打消生育焦虑?鼓励生育为何这么难?》)
材料二:
在5月1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最显眼的数据笔者认为有两个,一个是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已经达到了18.7%,另一个是家庭规模缩小,平均每户只有2.62个人。从这两个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的后继乏力。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按照专家的话来说,我们国家应该尽快彻底放开生育限制,最起码应该先放开三胎生育。那么问题来了,就算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我们年轻人会提升生育意愿吗?
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觉得年轻人很难提升生育意愿,究其原因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患有“生育焦虑症”,这不是局限在大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不分地域的普遍现象,所以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那么什么是“生育焦虑症”呢?其实就跟工作焦虑症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预期生孩子可能给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纠结于是否要进行生育的一种心理状态。造成生育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是生孩子的经济考量,另一个则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针对上面造成生育焦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分别来探讨,首先是生孩子的经济考量,主要有这么几点,分别是医疗成本、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即使是一胎都会让他们的日子过的“紧巴巴”,如果要是来个二胎,可想而知如果要是小夫妻双方的父母不接济,真的是无法承受,所以“生育焦虑”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除开经济问题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当今社会早已不是那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代,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现代年轻人的正常生活状态。生育小孩对于宗族观念比较淡化的今天,实际上来说并不是年轻人的生活必选项,有很多的人,并不愿意为了生育小孩而放弃自己相对小资的生活品质。对于这一点我们无可厚非,更不能强加干预。
所以综上所述,年轻人的“生育焦虑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家庭经济成本上,“没钱养小孩”“生活品质与生育成本不可兼顾”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笔者觉得不应该把生育率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都抛到年轻人身上,毕竟大家肩膀能扛的责任都差不多,与其抱怨年轻人思想“太野”,不如整个社会一起想想办法,“如何让年轻人增收,如何让养育小孩减负”,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百度新闻《看了人口普查数据,就能知道中国人的“生育焦虑”到底有多严重》)材料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低于2020年的8.5%。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生育政策,但结果仍不容乐观,人口出生率不断创新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建议,减轻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尤其可以从缓解教育焦虑入手,缓解生育焦虑。
结合各方面数据来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如今都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更替水平。丁金宏表示,三胎放开政策后,很多人表示“生得起、养不起”。从专业研究角度,生育率是一个长期缓慢调整的过程,需要重视,但也要避免过分的焦虑。
(摘编自澎湃新闻《丁金宏:建议从缓解教育焦虑入手,解决生育焦虑》)(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15,这个数字是根据2020年总和生育率和2021年新生儿数量计算出来的。
B.中国目前的鼓励生育的力度,需要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财政上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远远少于GDP的2%-3%。
C.国家拿出GDP的百分之几来鼓励生育,既可以缓解生育焦虑,又可以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消化很大一部分投资需求。
D.即使国家彻底放开生育限制,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提升生育意愿,特别是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大城市,这个现象尤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5,这是非常震撼的一个数字,说明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是格外令人感到震撼的。
B.中国生育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育儿福利较少,这与中国刚刚结束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教育成本比较高,中国家长择校和升学的焦虑程度全球最高,这两点导致中国现在的生育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最高的。
D.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传宗接代观念的淡薄,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舆论的批评和引导。
(3)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于生育的普遍焦虑。请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如何缓解生育焦虑。组卷:3引用:4难度:0.3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 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连接西藏、青海、新疆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去公路建设工地采访,第一站是鹧鸪山隧道。
鹧鸪山,四川进藏的第一座大山,地处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筑路、架桥、修隧道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公路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小姚在隧道口等着我们。这是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结实、微胖,口才不错,介绍鹧鸪山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但我问及他个人的情况时,他却一下子就腼腆了,只说他老家是三门峡市,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铁路隧道公司。我加了他微信,看到他在大山腹地工地上拍的照片:一身泥水和油污,脸也是花的,鼻孔里塞满泥垢。小姚负责质量安全,工人们打炮眼,他必须在灰尘和噪音中盯着,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炮眼打完,细细数了数量他才能离开。被泥水、汗水浸泡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很沉重,体感极不舒服。
“想过打退堂鼓吗?”
“想过多少次了,但都没走到那一步。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吧。再说,我如果走了,哪里会遇到招弟呢?”
招弟是小姚的女友,漂亮而活泼。在工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女孩子很少。按小姚的说法,他打动了这个女孩的芳心,而女孩又拴住了他的心。说这话时,小姚面有喜色,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当然,更大的成就感是他负责的这段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路基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测评。
见到大壮,是在狮子坪特长隧道工地。名如其人,这是个壮实的年轻人,三十岁时来到汶马公司,已经干了六年。
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他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比他体会更深刻。”荒凉的大山是没有路的,他与同伴只能在向导的带领下,艰难爬行于陡坡悬崖,在荆棘和杂草中观察测量,近距离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最佳的施工点位。一次,在山中干活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要走下山已经不可能了,他们就靠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面包充饥解渴。夜里极寒,便找来干柴生火取暖。在微弱的火光下,他开始挑身上的刺——白天在荆棘丛中穿行,脸上和四肢都扎进了不少小刺,到了晚上便疼痛不止。他们就相互挑刺,一共挑出了一百多根。困苦之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妻子孩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女儿出生,他没有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作为工段负责人,他实在是脱不开身。
大壮说他有一个愿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孩子,在路上自驾跑一个来回,让他们看看自己参与创造的桥隧奇迹,也看看自己劳动的价值。
讲述这些的时候,大壮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壮汉流泪,自然是情到深处了。
我在生活区遇到了老刘。所谓生活区,其实就是在一个地势相对低矮、坡度相对较小的山腰,开辟出一片平地,搭建了几排板房,作为食堂和职工宿舍。老刘还不到三十岁,被大家叫“老刘”,是因为他已经结婚生子。他的家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家,只有五六平方米,安下一张床、一张桌,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一家三口生活了好几个年头。公路开建之初,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就来到这里做工,老刘是隧道工作面的掘进工,妻子在生活区做服务工作。
五年前在附近一个乡镇卫生院出生的女儿,迄今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他们到工地后就再没回过大巴山里的老家。这条路处于地震带,塌方、泥石流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确保工期,就得加班加点地干,一年半载走不出鹧鸪山区是常有的事。每年春节还是放假的,但老刘一家仍然没有回去,他们得留下来看守工地。老刘说:“我成家了,好歹是一家人在一起,让那些‘单身汉’回去和父母妻儿团年吧。”
我鼻子有点发酸。老刘反倒乐哈哈地宽慰我:“没事没事,习惯了,再说还有加班工资可领。等这条路修通了就送孩子回去上学,再陪父母亲来走走这条路,去康定溜溜的城,去跑马溜溜的山。”
在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我在墙报上、在自拍的视频中、在人们手机的相册里,看到最多的物体是一艘船,一艘橙红色的铁壳船。它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了从河上把庞大的施工设备运送到对岸,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是一条功绩赫赫的船,人们称它为“汶马青年号”。
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是“汶马青年号”的船员。今天,这只青春之船,正在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采访小姚的过程中,小姚由眉飞色舞到腼腆再到面有喜色,说明了小姚一直喜欢这个地方和他的工作。
B.文章所写的三个人物,尽管他们都在汶马公路建设中遭遇过困难或不如意,但都对汶马公路怀有深厚的感情。
C.讲述自己的测量经历和未来愿望时,大壮流泪了,是因为他既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自豪,又愧疚于妻子孩子。
D.文章写到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把自己设计制造的一条功绩赫赫的船叫作“汶马青年号”,暗合了题目“汶马公路上的年轻人”。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结尾有什么妙处?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尘暴现象古已有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霾”的解释为:“风雨土也。”这里所说的“霾”其实就是沙尘暴。①
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占到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又以3-4月最为频繁,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风速较大,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裸露的沙土变得松散,②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等。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概括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疑问句,表达简洁流畅,每条答案不超过15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梦南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对于她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但她却凭借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介绍,江梦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组卷:3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