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15 18: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以灶计,积若干家而成户;户以住屋计,积若干户而成支;支以支派计,积若干支而成房;一房之内包含许多大小支派,积若干房则成族。由此,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年度的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整合。祠堂提供了家族成员共同实践宗族伦理的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中国社会已从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还存在从宗族变为家庭这一“家”的转型问题,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中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时,我们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其实,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为当代中国的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与合理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以社区代宗族,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以此为基础结成一利益共同体,即“拟宗族”。“拟宗族”可整合社区民众,使之成为糅合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以形成面向未来的新道德的载体,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文化中的宗族须有地缘与血缘这两个因素,宗族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B.家庭是最小的单位,从家到族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中国宗族社会。
    C.在宗族乡村中,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以及内部成员的团结通过祭祖才能加强。
    D.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针对的是农耕社会,而其中家国天下的扩展路径被工业文明斩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阐述了族田这一宗族集体财产的作用,思路清晰。
    B.文章将宗族对内部、外部成员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其在人们建立和睦关系中的作用。
    C.文章主体在论证时既关涉历史中的宗族现象,又注意当下的宗族变化,具有发展思维。
    D.文末指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是宗族组织的核心,但只在乡村社会的民众开展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时起作用。
    B.传统宗族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模式不同,而两种模式下的道德整体性则是一致的。
    C.族田有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之分,每种类型的族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救济族人。
    D.当代,我们可采用“拟宗族”方式,以社区代宗族,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组卷:6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3月14日,在震惊科技行业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发布约4个月后,ChatGPT背后的开放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宣布正式发布为ChatGPT提供支持的更强大的下一代技术GPT-4,其拥有图像识别功能、高级推理技能以及处理25000个单词的能力,在某些测试中的表现“可与人类相媲美”。
          OpenAI公司表示,“花了6个月的时间使GPT-4更安全、更稳定”。这样AI就不太可能在回复人类用户提问时给出“不被允许的内容”。OpenAI公司发布的一篇博客文章和技术报告宣称,GPT-4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可与人类相媲美”,并在大学入学和法律及医学等专业领域的许多模拟考试中优于其前身GPT-3.5。例如,GPT-4通过了律师资格模拟考试,分数超过90%的人类考生,而GPT-3.5此前的分数则低于90%的人类考生。
          目前OpenAI公司仅公布了有关GPT-4的架构、硬件、训练所需算力及用于训练它的数据方面的少许细节。OpenAI表示,此举“出于竞争和安全方面的考量”,但缺少更多信息也使科学家们核查GPT-4性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变得更困难。
          自2022年11月推出以来,ChatGPT已能根据用户的提示生成故事和诗歌,但其也因情绪反应过激、犯事实错误等受到指责并引发人们的担忧情绪。OpenAI公司也警告称,GPT-4仍然会“幻想事实并犯推理错误”,这意味着“人们在使用语言模型输出的信息时应该非常小心,在高风险环境中更应如此”。
    (摘编自《新发布GPT-4表现“可与人类相媲美”》)      材料二:
          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材料三: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一批传统行业+AI的典型企业逐渐成长壮大,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得到推广应用,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形成。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了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二是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据测算,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已建成5G基站170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数据集建设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进一步彰显“头雁效应”,引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教育革命交融汇聚。从工厂制造到军事、金融、医疗等,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大便利,也对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人工智能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      材料四:
          从专利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数量在2018年超过了美国,2021年中国的专利公开数量是12.12万件,高于美国的7.32万件。200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公开专利总数是48.4万件,在全球占比25%,但在过去11年总量上低于美国的70.2万件,两组数据对比下来,意味着中美两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另外,在反映人工智能整体应用水平的开源框架方面,中国开源框架的整体水平落后于美国。2016-2021年,美国开源框架的星标数是中国的9倍以上。这表明中国的开源框架还是一个弱项。然而,全球15个开源框架的主要贡献者,有60%来自中国,只有21%来自美国。这意味着中国很多的工程师和开发者是美国和全球开源框架的重要贡献者,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缺少大的框架搭建能力。
    (摘编自《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未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GPT-4的技能以及在某些测试中“可与人类相媲美”的表现,也指出了人们对GPT-4的指责和普遍不信任。
    B.材料二以图的形式介绍了2017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阐述了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C.材料三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速等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及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提供的便利。
    D.材料四认为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方面的差距在缩小,但中国在开源框架整体水平和主要贡献者数量方面均落后于美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GPT-4是ChatGPT的升级版本,拥有图像识别功能、高级推理技能等能力,其在某些考试中的表现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类考生。
    B.根据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C.中国政府规划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是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和国防建设应用的广度深度上有极大拓展。
    D.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3)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6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  边
    何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
          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卜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独语:“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舱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魆魆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般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
          停停,她又说:
    “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地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
    “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
    “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年10月
    (有删改)[注]①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黑魆魆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男青年正因此而迷惘,彷徨。
    B.文中画横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伏笔。
    C.“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D.本文从第三人称叙述“我”秋夜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2)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城市里的动植物都需要通过自然选择来适应新的城市生活。加勒比海地区的冠蜥有数百个品种,是极为多样化的一个物种,其中有的与人类一起生活在城市中。这些城市蜥蜴为了迅速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进化出趾垫。
          在森林里,这个种类的蜥蜴在树枝上来回腾挪,捕捉昆虫。而在城市里,①_____,这些物体表面与森林里的树枝、树干比起来,面积更大,也更光滑。这时,②_____,才能避免从光滑的城市建筑物表面掉下去。它们的体重较大,如果从高处掉下,轻则折断骨头,重则直接毙命,因此它们进化出了像壁虎那样有力的趾垫,以帮助它们牢牢抓住光滑的表面。
          此外,城市蜥蜴的腿也在变长。这是因为,与森林中的树枝、树干相比,城市建筑物的表面积通常较大,也较平坦,蜥蜴需要更长的附肢才能在上面快速移动并保持平衡。研究人员通过拍摄到的一些视频观察到,将丛林蜥蜴和城市蜥蜴同时放在城市光滑墙体的斜坡上,③_____,而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蜥蜴却可以在上面快速攀爬。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40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世界风云激荡,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生选择丰富多样,有人赞美逆流而上者的勇气,有人赞美顺势而为者的智慧。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