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文学报道领域,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从业二十多年来,舒晋瑜坚守在文学现场,与作家、诗人、学者交心,同时又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写出了众多脍炎人口的人物特写、深度访谈和新闻报道。她把视线从作家延展到学者这一更具写作难度的对象上,描摹还原出周有光、马识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结集成《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下称“《风骨》”)。
          ②写人难,写学者、作家更难。舒晋瑜面临的挑战有三:他们的著述体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呈现?除了早年的曲折经历,他们的生活多是静态的书斋求索,如何写得生动可感?不同于对话体的你来我往,作为单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怀等如何在叙述中有机呈现,让各种要素如盐入水?这些都考验着作者的叙事艺术。
          ③在《风骨》中,舒晋瑜通过精准地点题、巧妙地设置篇章体例、合理地剪裁写作素材,克服了这些困难。
          ④拿到书后翻看目录,一眼可见的不仅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晋瑜颇费思量的标题。如“我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写出了百岁老人周有光“苟日新,日日新”的特点;“我的生活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写出了马识途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战士;“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凸显宗璞对写作《野葫芦引》的执着不弃;“全天候的诗歌爱好者和习作者”,强调邵燕祥与诗歌的须臾不可分离……作者没有从写作对象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绩入手,而是从他们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入手,这就把与普通人颇有距离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读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开头,作者用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叙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视角呈现出对其特质的观察。如在“草婴:像小草,更像战士”一章的采访手记中,舒晋瑜写2015年8月自己冒雨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时间的景深,一位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文学盗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风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执牛耳而抓要害,写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书中记载,人问顾恺之,为何画人不点睛?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而章节的标题和采访手记,正是《风骨》一书的点睛之笔。
          ⑥在编织素材和记述行文上,舒晋瑜做到了三重“互见”,一是同异互见,二是文史互见,三是生熟互见。
          ⑦所谓“同异互见”,是说书中人物的刻画摹写是于同中见异,于异中见同。譬如都是翻译家,许渊冲、草婴、屠岸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许渊冲的特点是追求极致、有个性;草婴的特点是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强调对译作中的人物饱含感情;屠岸的特点是强调不同批评观的碰撞闲发,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但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都把翻译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都秉持独立之精神,有着共同的知识分子气质。
          ⑧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时而引用一段传主原话,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时而点缀一段亲历见闻,既有历史还原,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可视作“文史互见”。如写马识途接受美洲华人作家协会为其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竟然说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原来,作者先抑后扬,这遗憾正是作家一直忙于革命、建设,而罕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⑨《风骨》中收录的名家大家,多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很多都在报刊网络中高频率出现过,如何于熟悉中见陌生,考验作者的功力;而对于那些默默求索、社会知名度并没那么高的人物,又要于陌生中见熟悉。这重“生熟互见”也是舒晋瑜的叙事特色之一。譬如冯其庸是著名红学家,主持《红楼梦》的校注工作,新校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畅销几十年。读者印象里,冯是以红学家名世,但舒晋瑜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挖掘了他在考证玄奘东归古道、多次深入甘肃和新疆的戈壁沙漠进行学术调查的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看似跨度很大的研究,却都与冯其庸“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挖掘的新资料”的研究方法有关,彰显了他重实践的学风。
          ⑩在舒晋瑜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循人见精神,尽管书中的不少老人已经作古,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的讲述中,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
    (摘编自张鹏禹《一部摹写当代学人风仪与襟抱的用功之作》)(1)下列对文本第①段和第⑩段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响亮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舒晋瑜在文学报道领域知名度之高。
    B.“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这一比喻揭示了舒晋瑜对文坛冷暖有冷静而敏锐的洞察力。
    C.“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用地形图比喻当代学人的思想,体现他们思想的丰富多样。
    D.“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是一部由舒晋瑜完成的合集,描摹还原出29位名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
    B.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时面临的三大挑战,第③段领起下文④到⑨段的内容。
    C.《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既能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又增强了可读性。
    D.知名度高的人物写出其陌生感,知名度不高的人物写出其熟悉感,这是《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一大叙事特色。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舒晋瑜将写作对象从作家延展到学者,体现了她勇于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
    B.舒晋瑜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设置了章节的标题。
    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但舒晋瑜却能发现并表现他们相同的一面。
    D.舒晋瑜深入文学现场,是其《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写“改革文学”的旗手蒋子龙,作者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上来先讲了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蒋子龙困执己见的“硬骨头”风格如溢目前。
    有人认为这一事例应该放在第⑧段中最好,请说明理由。
    (5)如果你校校长是全国知名校长,作为校报记者,你打算借鉴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哪些方法来完成一篇以这位校长为对象的报告文学性质的文章?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梅   雪   图
    王伟锋
          画师梅山石从一场纷纷扬扬的雪梦中猛然醒来,推窗望去,触目皆白。冬日清寒,唯有墙角的蜡梅有几丝暖意。
          凝寒锁香,黄灿灿的花朵在冰雪素裹之下,愈加晶莹剔透,仿若一盏盏倒挂的金钟。
          梅山石用力抽了抽鼻子,于清冽的空气中,捕捉到了淡淡的清香。平日,花香馥郁,恍若因了这一场浩大的雪事,花香竟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不过,即便是这似有若无的清淡之气,亦令人无端地陶醉了。
          梅山石不禁合了双目,沐浴在了这个晨光熹微的冬日。
          这株蜡梅,还是当初学画的时候,师父特意赠送并移栽于他院中的。而今,光阴漫漶,师父已逝去经年。师父因擅画雪中蜡梅,而被人们称为雪梅大师。师父对世人敬赠的尊号并不看重,每每告诫于他,画画的就是画画的,什么大师,什么名家,人家敬重的不过是你的名,而真正能够存世的是你的画。画师还得靠一支画笔兼济天下,靠自身实力和画功画作立世。名啊利呀的,都是虚妄。一旦画笔沾染上了名利之心,那画笔流淌着的,就会是滞浊之气。
          那样的话,画作也就毁了。
          画作毁了,画师也就跟着完了。
          偏是那时候,梅山石年轻,不服气。那次,江南一位富商,重金求师父画作而不得,转而求其次,约梅山石画一幅雪梅图,定金是两块沉甸甸的银锭。梅山石想,一幅画而已,有何妨?况有银两作酬。师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遂瞒了师父,用心作了画出来。
          过后,梅山石才知道,富商竟将此画作了伪,冒名是师父之作,被一竹姓之人重金购买,呈上朝廷。事发后,官府不但判富商无罪,反而将那姓竹的苦主,送进牢房监押了起来。
          为此,师父盛怒,将他逐出师门,声明断绝师徒关系。
          往事,不胜唏嘘。一念及此,梅山石禁不住老泪纵横,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
          后来,师父病重,弥留之际,将他找去。待他急慌慌远路赶到,师父已口不能言,只是指着院中苍劲古朴的老梅,用力向他摇了摇手。他已然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遂用力点了点头。
          一场哑谜,看得众人莫名其妙。
          回来,梅山石一把火烧了以往的画作。自此后,闭门思过,潜心作画,警要将师父的衣钵传扬下去。师父赶他走之后,似有转悔之心,后来暗暗收了一关门弟子,方作罢。可惜,梅山石和师弟从未有缘谋面,只知其名曰竹一叟。
          梅山石收住心,回到书房,铺开案头纸张,一番凝神沉思之后,勾画,点染,一幅雪中蜡梅图便跃然纸上,挥洒着淡淡的墨香。
          原来,新来的知县嘱他多次,作一幅梅雪图,参加县里书画雅集,画好了,就将首届梅雪大师的牌匾赐予他。梅山石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
          梅山石仔细端详,这幅不满意,置之一旁。又接连画了数幅,看过,仍是不满意。今天这是怎么了?梅山石发觉,自己捉笔的手居然在微微颤抖。他叹一口气,重重地将画笔搁置下来。
          书童忽然来报,说是大门口一个樵夫模样的人前来乞讨。
          奇怪的是,给吃的不要,给银钱不接,偏要讨一枝墙角盛开的蜡梅。
          书童知道,那株蜡梅是梅山石的最爱,宁可自己折胳膊断腿,也休想折断他一枝蜡梅。
          梅山石不禁愣住,思忖片刻,亲自迎了出去。
          那樵夫衣着破旧,不过,观其容貌言谈,倒也眉眼斯文,举止洒脱。樵夫深施一礼,听闻梅画师以雪梅名动天下,在下斗胆,欲与梅画师切磋一二。
          大胆,就凭你!书童出言斥责。
          梅山石止住,吩咐书童,将樵夫让进书房。
          樵夫倒也不客气,昂然前行,在书房的案头,将一枝画笔舞弄得酣畅淋漓。说也奇怪,那支画笔到了樵夫的手里,就好像全然变了样,不再滞浊凝咽,而是挥洒自如,纵情快意,无比畅达。那画上的朵朵寒梅,好像是在纸上立了起来似的,一朵朵傲立枝头,似乎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幽香。
          樵夫画罢,并不署名,掷笔大笑而去。
          梅山石捧着画作,心里波涛汹涌。这樵夫的笔墨,深得师父真味啊,分明就是师父再世。不,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他想起了师父的关门弟子。莫非?梅山石不敢再想下去。
          他立时追出门,哪里还有樵夫的影子。
          门前曲曲折折的冰雪小道上,唯有一行竹叶样的瘦脚印,指引着樵夫远去的方向。于是,书童惊讶地看到,梅山石立住踉踉跄跄的步子,默然肃立,冲着樵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许久,没有直起身来。
          一乘棉布小轿停在门前的雪路上。
          新知县一眼就相中了那幅花朵立起来的蜡梅画作。
          转天,将梅雪大师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了过来,却发现梅画师早已人去院空了。唯有墙角抖落冰雪裹挟的蜡梅,自在地散发着清冽扑鼻的幽香。
          新知县不明白,梅画师不肯接受梅雪大师的牌匾也就罢了,他很想当面问一问,为何要在画上落款为竹一叟?莫非,梅画师志趣转移,躲进山里改画竹子去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山石年轻时应江南富商之约偷偷画了一幅雪梅图,既带有一定的名利之心,也是出于对师父反复告诫的叛逆。
    B.师父临终前指着院中老梅用力地摇手,其中包含的良苦用心,梅山石不但明白了,此后也一直切实地加以践行。
    C.梅山石捧着樵夫画的梅雪图,心里波涛汹涌,是因为这幅画深得师父真味,甚至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D.梅山石在樵夫的画上落款为“竹一叟”,并在梅雪大师牌匾送来时人去院空,表明他此时已真正抛却名利之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雪中蜡梅香气馥郁,色彩金黄,形若倒钟富有诗情画意,也为下文交代蜡梅的来历作铺垫。
    B.“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语带夸张,化具体为抽象,变无形为有形,别具匠心。
    C.小说刻画樵夫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形神兼备地突出了樵夫画艺的精湛、画作的精美、画品的高尚。
    D.小说以两个疑问结尾,读者无从知晓答案,这样反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小说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鸿”的文字记载,见于不同时期的碑文和古籍,几千年来字形变化不大。
          “鸿”在《说文解字》中,指白色江鸟。苏东坡有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中的“鸿”应是白色的纤细瘦小的水鸟,那么“鸿”究竟是什么鸟?①            :一是和凤凰、大鹏一样,为传说中的白色大鸟,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二是鸿鹄为古人对鹰雁之类飞行极为高远的鸟类的通称;三是鸿和鹄一起指天鹅。后“惊鸿”在文人墨客不断的追捧渲染之下,成为经典美禽。
          或因“鸿”与“红”同音,②             。“惊鸿”成为仙姿绝色的女子形象,始于魏晋文学家曹植。他在《洛神赋》中描绘了与洛神的浪漫邂逅,其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句,意指如神女般体态轻盈、飘忽摇曳的样子,洛神美丽绝伦、缥缈迷离的形象跃然纸上。从此“惊鸿”又成为③              
    (1)下列各句中的“惊鸿”用作女子代称的一项是
     

    A.彩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兼呈张十一院长元九侍御》
    B.楼中威风倾冠听,沙上惊鸿掠水分。——杜牧《寄澧州张舍人笛》
    C.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苏轼《书韩干牧马图》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