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石龙中学、常平中学三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8 4: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实践、创造、生产与再实践、再创造、再生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原基础与根本路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文明是人的创造,是人的文明,没有人就不可能产生文明,因而人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根本前提和基本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传承、发展而来的,因而人或人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传承、发展、利用的本质原因和根本动力;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活动的主体,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缺乏人这个实践创造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传承、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创造产物,重要特征是成为人类具有公共性、民族性、共有性、共享性的公共产品与文明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人类的需求需要、创造智慧、情感认同、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其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类需要、凸显人类意志、蕴涵人类智慧、体现人类创造、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特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发展、结构内涵、功能价值、作用贡献等方面考察,可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解放人、服务人、发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生发展、传承保护根本和终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遵循人本属性,需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确立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坚持以人为根本要求在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的实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拥有者、管理者、传承者、经营者、享有者、研究者等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切实解决好作为主体的人的一切问题,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安学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论纲》)材料二: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在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现代经济价值的转化,这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理念高度契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破圈”,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当代审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合理有序开发,让更多的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状出发,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非遗+”既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也激发出无限的可能。“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互联网”“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的日趋成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摘编自黄永林《让非遗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了非遗,人的需要是非遗创生、传承、发展的本质原因和根本动力,非遗能帮助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珍贵文明财富,“以人为本”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C.进入新时代,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前提。
    D.非遗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合理有序地开发其当代价值,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的重点都是非遗保护要服务于人,材料二则进一步阐述要创新保护非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主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人的参与,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C.国家鼓励和支持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成文化产品,利用其提供文化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需求。
    D.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传承理念,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能够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强调了在非遗创生、传承、发展、利用中人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B.材料二第二段以“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总领句,论述挖掘、开发非遗当代价值的意义。
    C.材料一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就、独特的身份象征、珍贵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创新源泉。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非遗+”的模式让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观点。
    (4)两则材料都提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故宫文创惊艳了世人,扎染融入现代服饰绽放出新光彩,“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休闲社交的新时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酒楼上
    鲁 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
          我午餐本没有饱,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信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因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林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信,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信的要缓得多。我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迁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我就邀他同坐。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彩,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彼此都一样。可现在我在太原了。”“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街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挚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无聊的。”
          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
    我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数数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我现在是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堂信送上账来,交给我,他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
    (有删改)【注】《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由“我”的境遇引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知识分子普遍离索状态的描写,同时引出了主人公吕纬甫,两人在酒楼中重逢。
    B.小说从“我”故地访旧写起,到邂逅酒楼,又以故人各奔东西结束,没有明显的人物冲突,却揭示了人的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C.与小说《阿Q正传》相同,吕纬甫也是阿Q式的麻木的旧中国儿女,他没有获得自由的意识,反而产生了更加深沉的悲剧感受。
    D.吕纬甫去同乡家教授“子曰诗云”和《女儿经》,表明他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推行者,成为了一个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的颓唐者。
    (2)关于文中“我”和吕纬甫看到废园的情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废园其实没有“废”,“我”心中不禁敬佩“老梅”的顽强和“山茶花”的不屈。
    B.眼前的废园暗示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表明“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找到一线曙光。
    C.吕纬甫忽地闪出学校时代“射人的光”喻指这片废园实质上是新型知识分子心境。
    D.“我”看废园是寻找精神寄托,吕纬甫看废园是排遣抑郁,二人的心境恰恰相反。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4)《在酒楼上》是化身为叙述者“我”的鲁迅对自身灵魂的一次反思和追寻,文中的“我”恰好经历了拉康“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身份角色的缺失,镜像的观照,新的自我形成,请结合作品对此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π(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汛开始的辰光,一簇簇茶树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桠梢上一枪一旗刚刚展开,叶如芽,芽如针。可是只要一场细雨,一日好太阳,嫩茶尖便见风飞长。
          茶汛到了,一年中头一个忙季到了,头一个收获季节到了,个个都开开心心的,真像是过节一样。就连小学生也欢欢喜喜地读半天书放半天茶假,背个桑篮去采茶。
          采茶采得清爽、采得快,全大队没啥人敢跟兰娣比赛。往年,兰娣采茶的辰光,在她的茶树墩周围,常常有几个小姊妹,似有心若无意地跟她在一道做活。阿娟总是拿妒羡的眼神,斜眼偷瞟兰娣灵巧的手指;云英却衷心敬佩地、从正面紧盯住兰娣的动作。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兰娣,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茶树高低不齐,桠枝十分杂乱,但兰娣的双手,却能同时在参差不齐的桠梢嫩芽尖上飞快地跳动,十分准确地掐下一旗一枪。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米一样”。虽然她的手那么灵活,又那么忙碌,但兰娣的心境神态仍旧跟平常一样,左右流盼,不慌不忙,悠悠闲闲地和友伴们讲讲笑笑。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刚刚、欢欢喜喜、常常”,请说说它们和“刚、欢喜、常”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也可改为“兰娣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分析原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手法和效果上的不同。
    ①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籁俱寂。
    ②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米一样”。

    组卷:18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一个人行为正直,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老子》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委曲能求全,弯曲就能伸直。
          对于“直”与“曲”,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