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2022年同步练习卷(1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解读

  • 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恕也 今君实所以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组卷:5引用:3难度:0.6
  • 2.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4.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5.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安石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
    B.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C.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D.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B.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
    C.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D.膏泽,常用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施恩惠。文中是第二个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大都是庸俗的读书人。
    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遇到很多阻力,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

    组卷:19引用:8难度:0.6

  • 17.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B.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C.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D.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B.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C.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
    D.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
    B.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C.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
    D.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5)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25引用:5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