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市高考语文二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理论中“张力”概念首见于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艾伦•退特的《论诗的张力》(1937),张力虽然是新批评针对整部文学作品而言的,但欲使文学具有审美的张力,毫无疑问取决于文学语言。换言之,文学语言不仅承担着制造文学张力的任务,其本身也应是这种张力的实现。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这是一个应该梳理和归纳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见的一些修辞,就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例如比拟,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诗中,燃烧着的豆萁在煮豆子,豆子却在哭泣,为什么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的亲人在自相残杀(偏指豆萁伤害豆子)。用物代替人来表达感情,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意义的转移和跨越,也就是说诗歌在传达事物(豆与豆萁)的字面意义时,其暗示意义--兄弟之间的迫害和对这种不公的慨叹与劝勉,也同时在诗中流露。同一首诗在同一时间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扩大与彰显张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夸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之中可见庐山瀑布壮观之象,也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其次,一些结构、手法与模式等文学元素的营建,也能起到使文学语言富含张力的效果。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先是白描了一系列的物象,在展现了一幅黄昏景物图之后,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位断肠人,于是在黄昏景物图中又添加了这位羁旅漂泊者,主人公在旅途中一个黄昏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一曲思乡之歌也是顺理成章。在小令中,系列的白描本是很少夹杂感情的叙述,然而这位黄昏景物图的目击者被放在了最后才交待出来,无疑是给上述各物象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暗示意义,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经过一个时间差,让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期待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的喷发出来,张力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
(摘编自赵敬鹏《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材料二:
意境,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实境即死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意境张力。
虚境是实境之外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从文学张力思想看,也只有虚境廓大、丰富,才会产生有张力的意境。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第一层虚境在于由一枚出墙红杏所引发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乃至为天下皆春而怦然心动;同时,红杏探出墙外与紧闭的门又构成一对矛盾,由此引发出如下哲理: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这就进入第二层虚境。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把意境析为层层扩大的三境,即:“直观感相的渲染”“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直指宇宙万象中的大道,把虚境的深邃与博大描述得淋漓尽致。虚境是意境的灵魂,同时,虚境又须从实境生发,通过逼真的实境生发无尽的虚境。“逼真”其实就是要求在对实境的创造过程中,要能提炼、选择、加工出实境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诱发想象。叶绍翁的诗句所激发的虚境由一枝红杏而生,关键在于这枝红杏“出墙”的特征。虚由实生,而充注着多样情感、多种理趣的虚境又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这正是意境的张力构成所在。
意境追求空灵之美,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空灵之“空”在于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空白中生气充盈。唐朝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前三句是近乎散文式的描写,但在末句留下一大段“艺术空白”,让人的诗思活跃起来,主人公“停针不语”的神态若在眼前,更重要的是伤春的惆怅、被春的气息拨动起的心湖的涟漪,以及那一声声不为人所发现的深深的叹息……自此,貌不惊人的朴实的描写翻出新意,整首诗空灵飞动起来。“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境的空灵正在于其包含的心灵空间,诗人的生命情调乃至宇宙意识亦尽在其中。这个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是一个壮阔幽深的空间,这是意境的极致。
(摘编自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而文学语言本身也是这种张力的实现,所以,文学的张力问题不能只是针对整部文学作品来讨论。
B.由于常见的一些修辞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C.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喑示意义汹涌地喷发了出来。
D.意境包括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张力,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可以同时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很多修辞手法都有制造语言张力的作用。
B.虚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所以,只要构建了虚境,就能产生艺术张力。
C.虚境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如果没有虚境与实境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意境张力的存在。
D.实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作品得留有“艺术空白”,注入生气。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在写月亮出来的时候把鸟儿给惊吓了,却让读者感知到了山谷的“静谧”。
B.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和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却独在异乡,不能参与。
C.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形成巨大张力,从而表达了遇赦的喜悦。
D.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和“丁香”的意义都不明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张力在这种“误读”中得到了体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
(5)关于文学张力,有人认为主要是语义的丰富性,而有人却认为主要是表意的暗示性,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该记得吧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你该记得堂乌尔瓦诺的儿子、迪马斯的孙子乌尔瓦诺•戈麦斯吧。迪马斯曾领唱过牧歌,在独裁统治时期他临死时还念诵着“诅咒万恶的天使”,他另一个叫费登西奥•戈麦斯的儿子有两个很顽皮的女儿,一个像根灌肠似的又矮又胖,人们给她起了个诨名,叫“往上翘”。另一个则是个细高挑,长着一双天蓝色的眼睛,甚至有人说这女孩子不是他亲生的,有许多迹象表明她患有忧郁症,这姑娘后来嫁给酒坊老板路西奥•契柯。
你该记得吧,人们管他母亲叫“茄子”,因为她爱风流,每风流一次便生个孩子。听说她当年略有家财,后来把钱都花在丧葬费用上了,因为她的孩子个个都呱呱坠地不久便夭折了,但她总要请人替他们唱赞歌,并在音乐伴奏下,在侍童们赞美上帝和天堂的合唱声中送进公墓,还唱“上帝,我又给您送去一个小天使”的歌曲。这样一来,她变穷了,因为每次丧葬费用都很高,给参加守灵的来宾还得置办丰盛的酒席。她只养活两个孩子,儿子叫乌尔瓦诺,女儿叫娜塔莉娅。他们俩出世时,家境已很贫困,而她也没有见到他们长大成人,因为她在最后一次分娩时死去了。那时她已年老,都快满五十岁了。
你应该认识她,因为她好吵架,老是在集市上和卖菜的女商贩吵架,说她们卖给她的西红柿价格太贵。吵起架来,大叫大嚷,说她们在抢她的钱。后来,家境贫困了,便总见到她围着垃圾堆转,捡洋葱、变了质的豆角和一两段甘蔗,“让孩子们的嘴甜一甜”。我刚才已经说了,她有两个儿女,这是活下来的唯一的一对儿女。之后,人们就不知道她的下落了。
这个乌尔瓦诺•戈麦斯年岁与我们相仿,只比我们大几个月。小时爱跳方格子玩,也爱欺诈。你记得他卖给我们的那些石竹花吧,其实上山去采摘更方便,可我们还是买了他的。他还把从学校院子里的芒果树上偷摘来的青芒果卖给我们,把从门房那里买来的2个生太伏一只的橙子以5个生太伏一只的价格卖给我们。他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吵架,口袋里常装了半口袋的东西:弹子、陀螺、木铎,甚至还有绿色的小甲虫。他在这些小甲虫的腿上拴一根线,它们就“飞不走了”。他跟我们每个人都作过买卖,这你应该记得。
他是那个结婚不久便变痴呆了的纳切托•里维罗的妻舅。为了养家糊口,纳切托的妻子伊纳斯在大街的岗亭边摆了一个小酒摊,而他本人则在堂雷夫西奥的理发店里用别人借给他的曼陀林琴弹着走了调的歌曲,以此谋生。
我们常与乌尔瓦诺去看望他的姐姐,顺便喝点特帕切酒。我们每次去总留下来喝酒,不给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钱。后来,他就没有朋友了,因为为了使他不能向我们要账,我们一见到他便绕道走。
也许从这时起,他变坏了,也可能他生下来时就是坏人。
还没有上五年级,学校便将他开除了,因为发现他与他的堂妹“往上翘”在洗衣处的干水池内玩假夫假妻的游戏。为了羞辱他,人们揪住他的耳朵,在男女孩子们排成的队伍中间通过。在大家的一片哄笑声中,他被逐出了学校的大门。可是,他在我们面前走过时却高昂着头,用拳头威胁着我们大家,好像在说:“你们会遭到报应的。”
接着,学校又开除了他的堂妹。她哭丧着脸,眼睛望着地砖,走出校门,直到大门口才放声大哭。这刺耳的哭声整个下午都萦回在人们耳际,好像狼在嗥叫一样。
只是因为你的记忆力不太好,才记不起这些事情。听说他那个开小酒铺的叔叔费登西奥用棍子狠打了他一顿,差点把他给打残废了。他一气之下便离开了村庄。
之后,我们确实没有再见到过他。后来,他当了警察又回到了这儿。他常常坐在中心广场的中间,两腿中间夹着一支卡宾枪,满怀仇恨地注视着大家。他不和任何人说话,也不问候任何人。若有人看他一眼,他装作没有看见,似乎根本就不认识此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杀死了他的那个会弹曼陀林的姐夫。那天晚上八时过一点儿,纳切托想到广场上给他弹一支小夜曲。那时,教堂里正在敲晚祷钟。正在教堂里念玫瑰经的人们从教堂里跑出来,见到了他们俩:纳切托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用曼陀林进行着自卫,像疯狗一样怒气冲冲的乌尔瓦诺则用枪托在一下一下地打他,根本不理会人们的叫喊声。直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地人走出人群,夺过枪来,在他的背上打了一枪托,打得他蜷曲着躺在公园的凳子上,他才住手。
人们便让他这样过了一宿。天亮后,他走了。听说他离开当地前,曾去教堂要求神父为他祝福,但神父没有这样做。
在半路上他被逮捕了。捕前他一拐一拐地走着,当他坐下来休息时,他被抓起来了。他没有反抗。听说是他自己将绞索套在脖子上,甚至他还选了一棵他喜欢的树让人将他吊死。
你应该记起他来,因为我们在小学里是同学,我们俩都认识他。
(孟屠超译,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众多,姓名交叠,既有粗线条的人物命运梗概,也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在南美洲生活动荡不宁的人物群像,立体感非常强烈。
B.作品总是从细微处、边缘处落笔,而与那个实际上是中心的人物与事件拉开了距离,主人公相关事件常被省略,却容易激起读者更多戏剧性的想象。
C.费登西奥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他那两个很顽皮女儿的出生与婚姻,第二次是他狠打了少年侄子一顿并促使侄子离开了村庄。
D.乌尔瓦诺•戈麦斯的母亲,人们只是称呼她的诨名,她没有稳定的婚姻与家庭,在贫困疾苦中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也顽强地维护着自尊。
(2)对乌尔瓦诺•戈麦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生于一个不健全的贫苦家庭,生活在病态的社会,不管他如何努力,都决定了其人生结局是悲惨的。
B.从小聪明伶俐,为了生活从小就学会了赚钱,甚至过早地学会了狡诈,有着较强的自食其力的能力。
C.与堂妹玩假夫假妻的游戏,被学校和同学放大到伤风败俗的地步,遭到学校的开除,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D.被捕时没有反抗,走向死亡时平静坦然,表现出乌尔瓦诺•戈麦斯对这个充满悖谬的社会完全绝望。
(3)小说中有太多的内容语焉不详,却又以“你该记得吧”为题,这样写有何妙处?
(4)有人说这篇小说充满了批评的态度,有人却说是满怀同情,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东坡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他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这把火,烧去了地上的杂草,让它们不再肆意生长;① ,让他不再患得患失,他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他满意地看着这把火,它在荒原上燃起来,② ,涂改了大地的颜色。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③ ,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东坡重获新生了,他的身体被土地征用,精神却从中得到了自由。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以“土地”作开头,重组最后一段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党以坚定的信念立党为公,建立了新兴的共和国;用坚韧的意志执政为民,创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更需风雨兼程,面临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新青年》杂志开辟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邀请各界代表畅谈如何“赓续精神,勇担使命”,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写一篇文章,给专栏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名称与姓名等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