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1 19: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木叶”(节选)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迹,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义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服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是因为它们的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意象不够唯美。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字所以诗人作诗时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在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有关“落木”的诗句,是脱离屈原的《九歌》而自创的。
    D.古代诗人们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继承和发展,使得其新创作的诗歌具有创造性、丰富性。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举谢庄等诗人的名句,是为了表明“木叶”是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第②段以疑问句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C.举杜甫《登高》中使用了“落木”一词的例子,表明其具有大胆的首创精神。
    D引用诗句,表现古诗中常用“树叶”“叶”“木叶”,而不用“树”的文学现象。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和“树叶”原本是相同的概念,但在诗歌中却生发出了不同。
    B.我国古代诗歌从大量地使用“木叶”一词发展到使用“落木”。
    C.诗人们从来没有想过把文字洗练拿来当作某个字单独使用的理由。
    D.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只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材料二: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实现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现,探究太阳爆发的源区动态特性和触发机制,同时探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色球表现,揭示其与太阳爆发的内在联系,还将获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太阳爆发由里及表能量传输全过程物理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赵坚表示,“羲和号”卫星在轨开展的相关试验,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外卫星数据。赵坚表示,“羲和号”发射成功,打破我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局面。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制定数据政策,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力争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
          赵坚透露,我国正在论证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科学家们希望按照在黄道面内多视角探测(首选地日拉格朗日L5点)、大倾角太阳极区探测和太阳抵近观测“三步走”进行实施,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的三维结构,掌握机理和活动规律预报空间天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材料三: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0月17日9时50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他们还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当天9时58分,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他们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按照预定计划,神舟十三号停靠时间将由神舟十二号的3个月延长到6个月,执行180天组合体长期驻留任务,这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将首次考核并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郑伟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总长度约9米,共有14个分系统,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五院总体设计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满足超长“待机”的要求,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此外,先期到达的天舟三号携带了可供长期驻留使用的生活物资,为航天员提供充足“后勤保障”。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B.神舟十三号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能够考核并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C.“羲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其在轨运行期间开展的探测活动能够为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D.神舟十三号的在轨驻留时间将延长到6个月,期间航天员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便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不仅镌刻了国家发展前行的脚步,更振奋了国人昂扬的精神与气概,夯实了国人厚重的自信与底气。
    B.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我国逐梦空间站的新征程
    C.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制定数据政策,供国内外专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并继续论证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为人类造福。
    D.神舟十三号能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满足超长“待机”的要求,这是五院总体设计部专项设计的成就。
    (3)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中国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进。中国的成就,世界看在眼里。请结合材料和自己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航天事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

    组卷:1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熊倒在工地,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的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诚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因、养老院……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地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牺牲;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偏僻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小说在塑造王老汉、周局长、吴支书等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其互相映衬,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直白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个性的同时,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2)在小说叙事中,出现过几次要揭晓“女人”就是吴亮亮妻子兼周局长的身份的信息,但随即又转移话题,直到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的身份。请试着从文中找出几处能揭示“女人”身份的信息。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的。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河南会突然遭遇极端的暴雨天气?其实,河南特大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副热带高气压带相较往年向北偏移了一些,形成了一股东南风,一个原本在沿海的低涡,被吹到了河南。低涡有个特点,会吸收水汽,从而可能造成降雨。而低涡在河南,①          ,才降下了暴雨。
          那这么多的水汽是打哪来的呢?台风“烟花”在海上发育,吸收了很多水汽,势力很大,但还没有发育到足够强,②          。而甩出去的水汽,没了副热带高气压的阻挡,被低涡吸引,被东南风推动,峰拥一般源源不断来到河南。水汽被吹到河南后,遇到了两个大麻烦:一是大陆高压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会堵在高空;二是太行山和伏牛山③          。就这样,一个堵上面,一个堵下面,形成了降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不超过65个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逍遥游》中描绘了两种形象,一是“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它“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心向南冥,杳飞不止;一是学鸠、斥鴳这些“蓬间雀”,它们飞到榆枋顶上就已经达到极致,安然自适。有人说,青年人就要学大鹏,心存大志,不懈追求;也有人说,做“蓬间雀”也不错,知足常乐,尽力就好。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呢?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